APP下载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
——时政新闻的误区与对策

2016-02-28曾肇潮作者单位肇庆广播电视台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闻时政受众

曾肇潮(作者单位:肇庆广播电视台)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
——时政新闻的误区与对策

曾肇潮
(作者单位:肇庆广播电视台)

新闻中可以有宣传,但新闻不能等同于宣传。目前,一些时政新闻常常将两者混淆,以致节目不“好看”,无人问津。时政新闻缺乏时效性,缺少新闻价值,宣称痕迹过于明显,导致新闻不像新闻,影响了宣传效果。面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三大对策:明确“为了谁”,转变观念;适度区隔,服务宣传;理性引导,服务受众。

宣传;时政新闻;困境;对策

相比于电视民生新闻,当前,一些时政新闻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是因为一些时政新闻过于注重宣传,以致做出来的新闻不像新闻,受众不爱看。没有人看,宣传效果自然无从谈起。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观众不再忠实地守候一档电视节目,如果节目不好看,或者与切身利益不相关,那么,观众会马上换台。因此,时政新闻要想实现宣传的目的,留住观众是前提。

1 “新闻”与“宣传”之辨

关于新闻的定义,最为经典的是陆定一于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这句话,传播学者陈力丹认为,如果更严谨些,应该改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因为“叙述”比“报道”更具客观性。另外,李大钊于1922年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所说的“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这一论述也受到推崇。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国内的很多时政新闻,相当于政治宣传;商业宣传则类似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如广告等。

新闻一方面讲求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出于社会责任,也是有立场、有倾向的。因此,新闻中可以带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在于传播主流价值观,明辨是非,弘扬公平正义,但是,绝不能把新闻等同于宣传。国内学者展江概括了新闻与宣传两者之间六个方面的差异: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中的宣传分量过多,便会丧失其客观性。虽然宣传的信息本身也是事实,是真实的,但如果只传播一类事实,在评价事实时只偏向一种声音、一种观点,这样的“新闻”便不具有客观性。

观众观看新闻,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真实全面的信息,单纯的宣传无法满足这样的信息需求。如果宣传过多,长此以往,观众的注意力便会转向,没有人看,新闻的宣传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2 时政新闻的宣传误区

每个电视台都会有一至两档重点打造的严肃时政新闻,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务,承担宣传任务。然而正是这一功能定位,导致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上出现了偏差,节目单一服务于上级领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短视行为,以为领导看了高兴就完成了宣传任务,最终,时政新闻成为了服务于少数人的“宣传”,而不再是“新闻”。笔者将时政新闻的宣传误区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2.1 对受众需求重视不够

典型报道是时政新闻中承担宣传任务的主要报道品类。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广东新闻联播》栏目,该栏目每晚18:30播出,播出时长不超过25分钟。以2016年5月6日的节目为例,当天的节目主题就是有四则典型报道构成——《深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汕头:“两学一做”求实效,务实担当促发展》《叶连章:有“三颗心”的大巴司机》《英德:小茶叶的大作为》,这四则宣传性的典型报道时长总计14分半,占了节目总时长的一半有余。时效性是新闻的一大要素,典型报道往往是过去的故事,不是“新近发生”的“新闻”。由于典型报道占了较大比例,想看时政要闻的观众就只能绕道走了。在上述节目构成中,除了有一定故事性的“三颗心”大巴司机,看惯了“百信身边事”的民生新闻受众也不会对其他报道内容感兴趣。

2.2 缺少新闻价值

时效的缺失,已经使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再来看内容,在时政要闻中分量最大的是会议报道,各类会议本身是政府研究和发布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是政府工作的精华,报道会议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内容播报中,当前的会议报道大量采用了毫无亮点的会议材料、新闻通稿、政绩表彰,最多辅以空洞的数据和流于表面的新闻点评,最后,总会跟上冗长的出席领导名单。从事件的影响面来说,会议报道是有新闻价值的,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政绩,导致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被刻意回避,会议中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没有被深挖,因而,报道的信息价值大打折扣。

面对会议报道,除了央视和少数卫视时政新闻栏目会刻意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挖掘会议的创新亮点,或采访相关专家,寻求政策解读,亦或利用数据新闻手段来增加看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目前,大多数省级卫视和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都存在简单化、浅表化的趋势,可堪咀嚼的实在不多。

2.3 宣传痕迹过于明显

新闻要素除了有“新近性”,还要有“未知性”,媒体和受众之间要有信息势差,有观众所不知道的信息存在,信息才会向受众流动,传播才能有效。如果观众刚看到开头,就能猜到新闻节目后面会播什么,摸清了报道套路,这样的新闻很难树立权威性。新闻不是不能有宣传,但是,必须隐藏痕迹,在事件报道中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受众,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如果受众一眼看出某则新闻报道就是“宣传”,其对信息的接受度就会大打折扣。

3 如何兼顾“新闻”与“宣传”

时政新闻通常有自己的宣传计划,如主题系列报道的播出,政府各部门召开各种会议,开展各种活动时,也会出现即时性的宣传需要。但不论是即时性的,还是计划性的,这两者都是传者本位,即是媒体和政府想要传播的,但不一定是受众所需要的,或至少是没有与受众的需求相结合。受众不爱看,宣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面对如此困境,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3.1 明确“为了谁”,转变观念

近两年,为响应中央号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掀起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群众路线首先是要明确“为了谁”的问题。

政府部门和媒体也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其制作播出时政新闻到底是“为了谁。”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信号所传播的信息能传递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既然是通过电视媒介制作新闻节目,受众一定是社会全员。在此基础上,时政新闻的宣传对象也是社会全员。在这个前提下,为了提升新闻宣传的有效性,就必须用平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关注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以此为载体,宣传政府部门的政策、理念和价值观,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媒体工作中的落实路径。否则,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感兴趣的内容,观众马上会换台,宣传就无从谈起。

3.2 适度区隔,服务于宣传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时政新闻民生化”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民生化确实是时政新闻接地气的必要手段,从民生视角解读宏观命题,是时政新闻的转型方向。但是,时政新闻的选题不应该民生化,不能滑向家常小事,而应该观照国家大计,毕竟时政新闻要承担政府的宣传任务,传播各项政策,展示政府形象。从市场细分和节目定位来看,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之间应有所区隔,这样才能够有助于节目占领细分市场,并且不对频道原有的民生新闻造成冲击。

3.3 服务受众,理性引导

宣传在什么情况下最有效?从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能给受众带来“实惠”的时候宣传最有效,受众最有可能被“说服”。以商业宣传为参照,最直接的“宣传”莫过于广告,通过功能介绍、故事演绎和情感沟通,电视观众要么被打动,要么被说服,或许在下一次购买时就会尝试购买这一产品。但是,这样的过程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时间一长,广告对受众的影响就会递减,除非广告投放达到很高的密度,有时观众甚至会忘了当时观看的广告。因此,为了弥补广告“高举高打”的不足,企业还会采取一种营销方式,即人员推销,也称作“地推”。一般通过赠送试用装、低价(折扣)促销的方式,令消费者直接得到实惠,如果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发现确有效果、物美价廉,就很容易被“说服”,从而改变使用习惯,接受这一新产品。

同样,新闻节目也应该给受众带来实惠,但新闻不可能像企业一样做促销、赠送实物,新闻的实惠来自于信息的服务性。如果受众观看了新闻,觉得很有用,能够指导日常生活,那么,受众就会相信新闻,关注新闻,相信新闻所传播的信息,以及所传达的价值观。例如,近期的魏则西死亡事件,引发了大众对民营医疗乱象和网络搜索引擎失责的关注,在这个时间点上,电视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如果能够积极发声,理性解读这一事件,并设身处地为普通老百姓着想,对人们的日常就医行为作出理性指导,避免其受骗上当。这样做出来的新闻就既有新闻价值,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有宣传价值,能树立政府的权威和亲民形象。

4 结语

总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既然以新闻为载体,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先实现“传播”,才有可能实现“宣传”,不能拔苗助长,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新闻时政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