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青春影片的精神走向

2016-02-23袁寒英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题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年轻人陷入对于青春的回忆之中,这也使满足人们对于青春追忆的需求,承载人们对于青春的想象的青春影片受到了巨大欢迎。但是,《小时代》《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电影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迎来了许多批评和非议。如何处理好这些批评和非议关系到青春影片的未来。本文研究了国产青春影片的主题和审美变迁,深入解析青春影片的精神走向。

[关键词]青春影片;主题;精神走向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上映满足了人们对于青春追忆的需求,承载了人们对于青春的想象,它的成功掀起了一个青春电影的高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观影队伍中,成为青春电影的忠实粉丝,这也导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等影片大获成功。但是,《小时代》《同桌的你》等电影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迎来了许多批评和非议。如何处理好这些批评和非议关系到青春影片的未来。本文将从青春影片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青春影片的主题和审美变迁,深入解析青春影片的精神走向。

一、影片主流思想的变迁

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性是《感光时代》。这部影片描写了一名摄影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寻找自我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故事的主人公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回溯到90年代那个特定的年代,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光怪陆离的思想冲击着原本处在中心地带的精英文化。多元化的精英模式让许多原本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尝到了社会变迁的苦涩,于是对于现实强烈不满的年轻导演们开始通过自己的电影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光时代》正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因为影片的导演来自于精英阶层,所以影片主要反映的是精英文化的心态。“感光时代”的命名便足以表达精英们对于改造时代的野心。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90年代初期的杭州,杭州作为南方的发达城市,改革开放程度虽不如深圳程度高,但是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仍然让杭州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光时代》并没有将城市的日新月异作为影片的主旋律,而是通过描写拜金主义的流行、真情的冷清、文化底蕴的丢弃以及享乐文化的盛行来直接揭露出自己对于现代生活的不适应和迷茫。同时期的王小帅通过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表现了自己对于城乡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担忧。

作为中国第六代优秀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将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自己的青年电影之中。在贾樟柯导演看来,中国青年的人生发展总是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于是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意穿插的历史节点,比如“严打”专项活动的展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7年香港回归,这些历史事件都成为青年成长的背景。贾樟柯的一些作品中还时而穿插着时代感很强的音乐,让影片的时代感更加强烈。在贾樟柯的作品中,人物个体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当今的青春电影,如《同桌的你》《80后》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使用了时代感很强的历史节点,但是这些只是为故事情节的推进服务,与人物个人命运有关,但是很难与家国情怀扯上关系。因为不能与国家的命运相连,这些记忆中散落的点只能是青春的些许点缀,却难以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踪迹。与家国情怀的大时代相比,这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小时代”。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妆容并不能令影片深刻,只有思想上的高远才能让影片变为经典。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之所深刻,与他们各自的精神追求有关,致使他们执导的许多电影作品都带有自传的味道。因为他们曾经在那个思想变迁的时代中坚守住了艺术的操守,所以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那些坚守着艺术的马一鸣、周青和贾宏声。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承载着他们对知识分子和精英尊严最后的恪守。但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大学生的同时,也让原有的精英层变为过去。没有人再用天之骄子来形容大学生了,于是,我们看到、听到了关于大学生的各种“劣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己称为“屌丝”,这是一个很不雅的称呼,从中可见,原本的精英光环早已从当代大学生的头顶上褪去,社会开始进入“屌丝心态”主导的时代。而“屌丝心态”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于富有的上层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崇拜,于是堪称一场时尚华丽的美女帅哥秀的《小时代》应运而生。《小时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贵族生活的窥探欲望,豪华的别墅、光彩夺目的珠宝、精致漂亮的服饰以及养眼的俊男美女都让观众应接不暇。《小时代》将物质生活的奢华简单直接地展现出来,而《感光时代》对于金钱的处理则显得谨小慎微。在《感光时代》中女老板陶青看中了马一鸣的才华,想帮助他,为了不伤害马一鸣的自尊,她选择了购买马一鸣旧相机的方式来帮助他。两部以时代命名的影片,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部崇尚的是金钱,一部崇尚的是才华,这才是这两个“时代”最大的差别。

同时,两部青春电影所要呈现出的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感光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是对艺术的坚守、对尊严的恪守以及对精神真谛的探寻。而在《小时代》中体现出来的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物欲的诱惑压制精神的精进,所谓的励志被偷换成了获得更多物质收入的“庸俗成功学”,获得更多的物质成就成为获得尊严的唯一方式。在《小时代》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可以不顾尊严地多次承受他人的凌辱和伤害,甚至可以出卖友情,而如此丧失尊严和友情所获得仅仅的是一次融入“像撒了一层金粉的大上海”的机会。纵观《小时代》整部电影,交换舞伴似的爱情故事占据了影片的主要内容,观众所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群体间的爱恨情仇,而故事结尾用一个充满物质意味的成功作为影片的高潮,这样带有典型“屌丝逆袭”色彩模式的故事情节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小时代》的创作人员更愿意将影片作为对社会群体分化和现实生存状况的真实体现,但是《小时代》所真实表现出来的是当代年轻人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对于这种思潮的放大和放纵。《小时代》只是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了放大,但是并没有给困境和迷茫中的青年以正确的、客观的引导,反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想象性的自欺欺人似的“满足”。同样作为青春电影的《同桌的你》用相互否定情节拼接的方法为观众呈现了两个青春故事,这两个故事拥有相同的主人公、相同的经历,但是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从中体现了一个人成功和失败青春的两面。影片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林一在海外收获了成功,并且将海外的成功带回了国内;在另外一个部分,林一则是在海外依旧过着底层的生活,同时还需要面对女朋友的背叛与抛弃。《同桌的你》的创作者用这种奇特的艺术拼接方式来表达时下年轻人的无助和无奈。

二、父亲精神世界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精神的迷失和信仰的动摇,这也使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承受着转型期的阵痛。于是有了在社会转型期同时遭遇家庭和爱情双失败的《小武》,也有了通过金属音乐来麻醉自己的年轻一代,这些年轻人在《头发乱了》《北京杂种》等电影作品中有着叛逆的形象。“父亲”这一形象在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作品中是缺席的,他们很少将英明有力的“父亲”形象引入电影之中,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给他们力量和方向的精神“父亲”。但是在一些电影中,比如阿年的《感光时代》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年迈的智者,他们历经了许多沧桑巨变,他们饱经风霜的阅历总能给年轻人以启迪。影片中的马一鸣正是从许老头那里得到教诲,脚踏实地地走遍中国29个省份,完成了许多优秀摄影作品的拍摄。而许老头的形象正是“精神父亲”的物化,是他让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马一鸣坚守住了艺术的情操,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灵感。90年代的电影虽然鲜有涉及“父亲”形象,但是电影总在引导处在转型期的观众去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给那个时代的人以精神的鼓舞。

当时间步入21世纪初叶,中国虽然承受着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但是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处在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拥有比其他任何时期更为沉重的压力。这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的父亲形象也是鲜有出现。比起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父亲形象的缺失,现代的青春影片中父亲的精神形象也彻底被舍弃了,甚至在一些影片中父亲或者父辈成为年轻人成长的障碍。在这些青春影片中有的是父辈给子女留下了破碎的家庭,如《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的是父辈中存在一些违背道德的婚姻变故,如《80后》。在当下的青春影片中,为了制造一些冲突,主人公的身世往往被设计得很特殊,比如《小时代》的顾里是一个被养母抚养二十多年的私生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将琼瑶剧中的剧情移植到电影之中,让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了宿命论的意味。他们父辈的纠结成为这一代年轻人获得幸福路上最大的障碍。当下的青春影片更注重年轻人的主导地位,在这些影片中年轻人有着比父辈更加高明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年轻人内心的精神世界确实有些张狂。而这些表象的背后正是信仰的危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方便快捷和海量的信息渠道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这导致了以父亲为代表的成人的经验不能更好地指导年轻人,致使父亲精神所代表的权威被冲散,剩下的只有以傲视群雄姿态自居的年轻一代。

三、精神诉求的改变

第六代导演常常被第五代导演认为是自恋的一代,这与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经常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有关。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第六代导演的青春影片,我们依旧可以从他们的电影作品中寻觅到可贵的自省精神。虽然第六代导演经历了残酷的青春,但是他们通过自省精神探索到了青春的出路。他们的自省不仅促进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整个时代的思考。在《周末情人》中便有“不是社会不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了解社会”这样充满自省意味的独白。而《长大成人》中“少跟我玩颓废,看见你就想吐”则显得更加直白。当下的电影也有对于青春的思考,在《同桌的你》中对于“记忆并不等于真相”之类的说辞,与其说是对青春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于现实的逃避。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林一在白日梦中找到寄托,又在白日梦中实现梦想。为了避开沉重的现实,《同桌的你》用这样一种“轻电影”的手法达到了对青春的凭吊。但是这种脱离了批评和反省的青春影片本质上已经与青春无关,美好的、充满朝气的青春开始与“失恋”“打胎”等要素相联系,变得庸俗不堪。在时下的青春影片中,流逝的时间反而成为淡化青春伤痕的良药,青春只剩下无奈和创伤,在对青春凭吊后,将不再有青春,因为青春已经随风消逝了。

四、结语

从《感光时代》到《小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影片的精神走向。20年来,青春影片已经由对于残酷青春的反省变成了对于青春空洞的凭吊,现有的青年文化已经不是青春文化应该具有的内容。纵观时下的青春影片,理想的缺失是青春影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在青春影片中融入朝气和激情,才能让中国的青春影片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丁莉丽.从“感光时代”到“小时代”——论90年代以来青春电影的精神走向[J].当代电影,2015(06).

[2] 杨阳.新时期长影伤痕电影的主题读解[J].电影文学,2014(19).

[3] 修磊.青春的散场:“残酷青春”影片分析——以《十三棵泡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3).

[4] 周春霞.“青春”题材商业影片的叙事解读——以《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2013(11).

[5] 杭慧.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故事架构解读[J].电影文学,2013(24).

[作者简介] 袁寒英(197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主题
让主题与环境结合,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