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青春电影的审美特征

2016-02-23陈婔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英美

[摘要]在影视作品中,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莫过于青春题材电影。与主流市场追求大场面、高投资的趋向不同,青春题材电影坚守着“小清新”阵地,始终以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真实简单的剧情和画风吸引这群特定观众,成为奇异缤纷的电影艺术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文章从成长的烦恼——懵懂的青春体验,身份认同——困惑中的探索,两性关系——真挚而浪漫三方面,分析英美青春电影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青春电影;英美;审美特征

自从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但成为娱乐的一个绝佳选项,同时形色各异的电影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看待世界的方式——电影创作者用他的独有视角观察世界,将视线对准某一事件,加以概括和描写,赋予其审美特色并呈现给观众;而观众再用自己的主观体验对作品进行解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影片进行解读,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受众的主观体验,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影视作品中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莫过于青春题材电影。这类题材的影片目标明确锁定处于青春期、初恋期的青少年人群,反映他们的叛逆、矛盾与焦虑。与主流市场追求大场面、高投资的趋向不同,青春题材电影坚守着“小清新”阵地,始终以青少年为关注对象,以真实简单的剧情和画风吸引这群特定观众,成为奇异缤纷的电影艺术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1]

由于目标受众确定为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青春题材电影多以青春期的焦虑、与成年人的冲突、初恋的苦涩与甜蜜等故事为主题。目前,英美的青春电影与我国相比仍处于领先的地位。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电影借鉴吸收其经验,以推动我国青春片的发展。文章将从代表青春的符号:成长的烦恼、身份认同和两性关系三方面,来简要分析英美青春电影的审美特征。

一、成长的烦恼:懵懂的青春体验

青春题材电影关注的对象,从刚刚懂事的孩提到十六七岁的青春时期,这个时间段的男孩、女孩尚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广阔而未知的,身边的人也是陌生而奇妙的。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保有充分的好奇,对于人生的一切体验都充满渴望却又夹带些许恐惧。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青春期的懵懂体验成为他们成长的烦恼。然而英美青春电影总能将这种成长的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表现得自然而美好。

首先,初谙世事的青少年要面对的是与父母的矛盾。作为生育和抚养孩子长大的父母,通常是处在权威的地位上,无法真正体会青春期子女的内心感受。英国影片《两小无猜》(Melody)中,小男主人公丹尼尔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庶家庭,可是他的父母爱他的方式却只是在物质层面保障他吃饱穿暖,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丹尼尔的母亲非但不会欣赏儿子对美术的喜好,甚至还会为此嘲笑儿子;也不懂得尊重儿子的朋友,丹尼尔恳求她去最好的朋友欧松家做饭,她食言没有去,丹尼尔只好自己怀揣着满腔愧疚,一个人来到欧松家,代替母亲来做家务。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美国青春电影《怦然心动》(Flipped)中。影片中男主人公布莱斯的父亲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狭隘刻薄的男人,他瞧不起每天画画,不修理花园的邻居,言语中总是带着傲慢和鄙视;布莱斯开始与父亲一样对邻居没有好感,但是当他慢慢了解了朱莉以及朱莉家庭的情况后,他便意识到父亲的狭隘。在母亲坚持邀请朱莉一家来做客后,父亲依旧指责邻居诸多不是,布莱斯的姐姐终于为此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的色厉内荏暴露无遗。青春影片对两代人矛盾的描述,其目的就在于呼吁成年人多与孩子沟通,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青春电影的主人公们总是要面对与其他人的矛盾,比如同龄人,或是陌生人。影片《怦然心动》(Flipped)中,小女孩朱莉对新来的邻居家的小男孩布莱斯一见倾心,狂热地追在布莱斯身后,迷恋他的眼睛,偷偷闻他身上的气味,可是布莱斯却总想甩掉她,甚至为此有意去与雪莉交往。而当布莱斯真正了解了朱莉,并开始对朱莉产生好感甚至为她着迷时,朱莉却已经决定不再迷恋他,两人就在矛盾与疑惑中纠缠。青少年与成年人的矛盾在砍梧桐树这件事中体现得全面而深刻——朱莉深爱着这棵梧桐树,她可以爬到树上待几个小时,从上面眺望这个世界。那段影片画面中静谧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小女孩的独白让人沉醉:“有时候落日是紫色和粉色的,有时候则是炽烈的橘黄色,燃烧着地平线上的云。”可是成年人却不能理解朱莉的感受,他们要砍掉这棵树建造新的房屋,朱莉趴在树上不下来,哭着乞求不要砍掉这棵树,然而无论她哭得多么伤心,这个属于她的完美世界最终还是被毁掉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天真烂漫,成年人可能无法体会一棵树带给孩子的美好和幸福,孩子需要成年人用心去理解,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保护他们的小世界。

二、身份认同:困惑中的探索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路历程。[2]身份认同问题广泛存在于各年龄层中,其中以青少年尤为明显。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不成熟,对自身的认知也较为模糊,因此对自我的身份也没有清晰的定位。青春片注意到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在影片中展现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的路径。

青少年对身份认同存在的困惑,会使其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矛盾冲突。影片《贱女孩》(Mean Girls)就集中表现了青春期女孩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影片中15岁的少女凯蒂从非洲来到伊利诺斯州一所高中学习,在融入这个陌生的群体时发生了一系列矛盾事件。从被人用奇异的目光审视的糟糕的第一天开始,凯蒂的校园生活注定不会安静平凡,她从没有朋友、独来独往、备觉孤单到交到两个朋友、组成一个小团体,到成为整个学校的“焦点”,凯蒂从落寞无助到时尚自信、焕然一新,发展到傲慢而刻薄——她与她的小团体开始散播谣言,还把各自眼中其他女孩的缺点放大,记录下来,以此嘲笑取乐。影片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是在“敌人”瑞吉娜被“扳倒”后,疯狂的瑞吉娜将她们恶意嘲笑其他所有女孩的笔记本公之于众,一时间整个学校都沸腾了。每个女孩都十分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当她们知道自己被描述得如此丑陋不堪时,内心的愤怒早已无法控制。有部分观众指责影片中的故事简单肤浅,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的确是很多十几岁的女孩子之间真实存在的生活状态:爱慕虚荣、拉帮结派、议论是非,这样的情况下矛盾产生是必然现象。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小女孩儿总会长大,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少女们最终总能幡然醒悟,找回真实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凯蒂,在年终舞会上将令所有女生渴望的象征荣誉的皇冠掰碎,与所有女孩一起享受平等的荣誉和快乐,并真正得到谅解,获得真正的友谊。

青少年在寻求身份认同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同龄人的力量,并获得珍贵的友谊。坚定的信赖与依恋是真挚友情存在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少男少女们值得骄傲的珍贵体验。影片《牛仔裤的夏天》(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就以一条牛仔裤为主线,讲述了在一个暑假期间,四个女孩不同的生活体验,从而反映青春少女真挚友情的故事。影片中情同姐妹的四个主人公卡门、蒂比、莉娜和布里奇特因为暑假来临而不得不暂时分开,于是她们共同买来一条“具有魔力”的牛仔裤,决定每人一周轮流穿上它,并且在寄给下一个女孩儿的时候随之记录自己的近况,将它作为相互联系的信物与纽带,开始各自的假期之旅。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假期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际遇:卡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接受了父亲再婚的事实,并与父亲坦诚相见,得到了浓浓的亲情;蒂比结识了一个可爱坚强的小女孩儿,但小女孩儿因白血病去世,蒂比从小女孩儿身上学会了坚韧和乐观;莉娜争取真爱,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并最终获得幸福;布里奇特在陷入对教练的迷恋之后最终从中解脱出来,期待大学后再相聚。整部影片看似以牛仔裤为主线,其实牛仔裤影射着四个年轻女孩儿间相互的诉说与倾听,她们把所有感受都相互分享,对对方绝对信任,真心以待。这是年轻人之间纯洁友情的最好写照,也是对不完美现实下渴望真挚友情的人们的一次精神洗礼和心灵慰藉。

三、两性关系:真挚而浪漫

两性关系是影视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青春片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与张扬男权或女权的电影不同,这里注重表现的是青年懵懂的爱情。[3]值得注意的是,与东方文化下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对情爱的表现不同,英美青春电影中对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描述得轻松、真挚、惬意、令人愉悦,即便对待未婚先孕这种东方文化观念难以接受的故事情节,英美青春电影总能处理得轻描淡写、纯净美好。

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天真烂漫是一生中的美好回忆。英美青春题材电影可以把这种懵懂烂漫的爱情放在十来岁的小学生身上加以体现。英国影片《两小无猜》(Melody)就是讲述这样两个小孩的爱情故事,故事从操场草坪上男孩儿的追逐打闹与女孩儿的结队聊天开始。小女孩天真地讨论接吻会不会生孩子的问题,害羞又无知的童稚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又怜爱无比。就是在这样懵懂无知的小孩子中间,竟然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影片对两个小主人公“爱情”的展现,无不透露着清新又幽默的风格:一对小情侣手牵手在墓地玩耍,看到墓碑上写着“50年的祝福”,小美乐蒂“深沉”地感慨道:“50年到底多长呢?”为难的小男友解释道:“大概是150学期那么长”;小女孩儿怀疑小男孩不会爱自己那么久,小男孩急忙解释:“当然会的,我已经爱了你整整一个礼拜了!”如此稚嫩而巧妙的回答以及对待处于孩童阶段“爱情”的认真态度,在中国同类题材中是极其少见的。

青少年的懵懂爱情当然逃不开一个尴尬的话题:未婚先孕。中国近些年来大量涌现的青春题材影片几乎都会涉及这个话题,并且涉及此话题十有八九是悲剧,如《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以至于“打胎片”成为观众戏谑性地赋予怀旧青春片的新的亚类型片称号。[4]美国影片《朱诺》(Juno)就是反映这一主题的,但它的处理方式要积极轻松许多。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聪明洒脱的16岁高中女生意外怀孕的故事,女主角朱诺得知自己怀孕后,虽然有些手足无措,但并没有大惊失色。面对不可避免的麻烦与尴尬处境,朱诺在几番挣扎后最终还是决定将孩子生下来,送给别人领养。应该说,朱诺是幸运的,她懂得如何保护和尊重孩子的父亲和继母,同时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未成年女生未婚先孕这一敏感话题,影片中没有表现出道德束缚的沉重和压抑,只有真实和可爱。影片没有无原则地美化主人公,朱诺时而表现出的自由不羁使得人物角色更加饱满,也没有升华道德主题,以未婚先孕的对与错来引起话题。它只是安静地、认真地讲这个故事,将这个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话题变得真实而有温度,变得不那么如洪水野兽般可怕。在看完影片后,观众会相信这个女孩会因为此事而变得更坚强,而不是从此消沉、一蹶不振——在年轻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恐惧,一切遭遇都是值得记忆的生命体验,而这些体验积累起来就叫作“成长”。

在向成年人阶段迈进之前,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青春时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情感思想、行为特征等都带有独特的年龄印记。在电影中,这些年轻人独特的行为与思想倾向也为电影人所青睐。总结起来,英美青春题材电影以其自然优美的画面、特定时期人物的成长烦恼体现以及青少年纯真质朴的感情,为纷繁复杂的电影市场带来一阵畅快清新的风气,在电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展现出轻松、纯净、美好、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罗俊,王相辉.成长的隐喻:当下青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表达[J].当代电影,2015(08).

[2]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01).

[3] 孙晖.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2).

[4] 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陈婔(1982—),女,江西新干人,硕士,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英美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美常见表达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