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影片的大众化情节

2016-02-23霍书海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个各自的地域和文化特点。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涌现过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题材电影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可的电影作品屈指可数,而反情节叙事方式在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广泛应用正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文在探索中国民族电影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从大众情节设置和叙事方式转变等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影片;大众化情节;叙事方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具有独有的特色。而少数民族电影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先后涌现出《刘三姐》《五朵金花》《农奴》《冰山上的来客》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受到了中国各族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依靠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域和人文特点,还凭借影片的故事性、神秘性以及演员的敬业精神给中国电影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目前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并不顺利,近些年来鲜有好作品问世,究其原因是当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很难被大众充分理解,这也给少数民族电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危机。

一、叙事的短板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一些晦涩难懂的文艺影片之外,观众对于具有完整故事性的影片更加青睐。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刘三姐》《五朵金花》《农奴》《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故事情节仍然历历在目,这便足以说明故事性对于影片的重要作用。而影片根据故事讲述角度的不同分为情节电影与反情节电影两种类型。情节电影就像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有着完整的叙事情节,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了影片的主要要素,是一种线性的叙事结构。而对于反情节电影而言,就像是诗歌和散文,讲究境界的唯美和意群的表达,不拘小节,是一种抒发情怀的叙述方式。近些年的少数民族电影广泛应用反情节的叙事方式。两种叙事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它们是影片讲述故事的两种方式,采用两种叙事方式的电影会给观众带来参与程度和感受的不同。反情节叙事方式,往往能够展现电影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它往往能够传达给观众精神方面的思考,并且对观众的情感和观念产生影响。观看这样叙事风格的电影,需要观众具有耐心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在因果关系不紧密的剧情中感受到电影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这种叙事方式的实际效果往往是不乐观的,让观众在100多分钟内聚精会神地去思考和理解电影创作者的意图是很难的。而与反情节叙述相比,情节叙述的影片往往具有紧凑的故事节奏,能够给观众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观众亦可以在影片中体验到某种情绪,产生某种共鸣以及价值观上的认同感。情节叙事方式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预先设计的剧情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观众投入太多的思考,会让影片给观众一种十分流畅的感觉。这是一种十分迎合大众情节的叙述方式,明显比反情节叙述方式更受欢迎。

当探讨那些经典少数民族影片成功的原因时,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情节电影。而1980年以后的少数民族影片多数为反情节电影,如《盗马贼》《婼玛的十七岁》《静静的嘛呢石》《天上草原》等电影作品,也有部分情节电影,如《红河谷》《悲情布鲁克》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电影作品。从以上电影作品放映后观众的反馈程度来看,情节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反情节电影,而对于专业的电影评论家而言,对于反情节电影的评价要明显高于情节电影的评价。这让少数民族电影进入了一个怪圈,处在大众和专业评审之间的尴尬地带,无法令双方都满意。但是从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的传承角度来看,显然为了更好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影片的大众化情节是必要的。

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一些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人员也意识到讲好故事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少数民族电影风景很美,但是故事并不美。一些少数民族电影追求画面的唯美,淡化了影片的故事性,更不要谈讲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好故事了。当少数民族电影变为小众的艺术电影,就已经开始退出大众的视野了。

二、反情节电影的弊端

少数民族电影能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影片对于少数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特质的描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最为吸引观众的也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民情。但是在少数民族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电影的创作者只注意到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的展现,民族风情营造得很浓郁,但是缺少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常常让观众陷入迷茫之中。这种风尚的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文化反思”风潮有关,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原本侧重故事情节的少数民族电影被解读为“戏剧”式的叙事法则,于是新一代的电影创作者选择了“探索”式的影片模式,现代化的电影语言让少数民族电影更加侧重情感和情怀的表达。少数民族电影反情节叙事方式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青春祭》虽然还保留了一定的故事性,但是整部电影散文化的语言表明电影作品已经开始朝着探索片的方向发展了。此外,现代电影语言的多样性也催生了《盗马贼》和《猎场札撒》这种具有机制镜像语言表达能力电影的产生。但是,当少数民族影片发展到《鼓楼情话》时,就已经转换成彻底淡化故事情节,只依靠精致画面来吸引观众的境地。即便《鼓楼情话》的画面堪称绝美,民俗景观丰富,但是由于故事情节的缺失以及内容的晦涩难懂,导致影片居然遭遇了零拷贝的命运。著名少数民族电影导演广春兰直言不讳地说过,民族题材电影的“风光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她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少数民族电影拍摄的经验说道:“我这一辈子拍的电影都是着重表现‘人的,我千方百计调动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人物。”她一语道破了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弊端所在——形式主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队伍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面都不断地壮大,最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少数民族出身的导演开始执导少数民族影片,他们给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力量。这群在少数民族中长大的导演对于本民族有着浓厚的爱,而“原生态”也成为这些年轻导演的标签,于是他们为观众奉献了许多轻情节、重视人文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少数民族导演丑丑执导的《阿娜依》,在这部电影中,他利用自己苗族人和侗族人的双重身份,对苗寨和侗寨的人文风俗进行了全景的展示,影片整体风格像一部宣传片或者广告片,或者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频资料。在景深镜头与长镜头的搭配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出身的电影导演往往为我们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真实的生存状态,散文化的语言结构与情节叙事方式显得格格不入。这种风格在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2005)、《寻找智美更登》(2009)、《老狗》(2011)三部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晦涩的藏语表述让藏族的原生态生活更加原汁原味,但是画面与字幕之间的切换加上故事情节的缺失让许多观众丧失了观看到底的耐心。整部电影在一种没有冲突的、平静的电影语言中展开,与弱化的故事情节相比,观众收获更多的是感悟和情感寄托。

不难发现,原生态电影也是反情节电影。这些影片在许多影展上收获了不俗的口碑,但是始终难以在大众市场中收获成功。原生态电影更加像艺术品,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欣赏它的艺术价值。与传统的电影形式相比,原生态电影更接近民俗学和生态学的纪录片。原生态电影在市场的频频败北,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市场筹得拍摄经费,因此政府资助是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很难取得较大发展的,“原生态”的概念反而会进一步缩小影片的传播范围,成为小众文化。而这样的后果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将陷入数量少、投资少以及观众少的困境之中,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初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少数民族电影一定要具有大众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编排,塑造典型人物。

三、大众化情节的构建

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背离了电影的本质属性。因为电影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它首先是要面对大众的,随后才是发挥它的宣传与教育的目的。少数民族电影处在电影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新环境下,因此少数民族电影必须做出改变,而“民族题材”既是这类影片的核心,又是这类影片的枷锁,它将民族电影束缚在了很小的传播范围之中。所以,少数民族电影的出路在于做到民族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做到民俗人情与情节叙事的统一。少数民族电影应从以下方向努力。

第一,少数民族电影在选材方面要选一些具有普世性的故事,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故事情节要尽量矛盾冲突明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对于大众来讲,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是陌生的。因为是陌生的,所以那些与本民族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是少数民族影片的亮点。但是也正是这份陌生感,让大众很难读懂非本民族文化的部分,这就需要少数民族电影要以人类的共性为基础,努力构思出能够反映不同民族间灵魂相通的故事。在人类漫长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生死、善恶以及情感方面的认识都是基本相似的,所以这些基础的故事元素应该成为少数民族电影着力开发的故事情节。忠诚与背叛、压迫与反抗等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说和故事,都是弥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故事性弱的良好素材。从近些年少数民族电影成功的案例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向大众电影最为重要的两项叙事原则是:构建明显的冲突和引导普世的价值观。电影《红河谷》就是这类作品中成功的代表。在影片中,友情、爱情、传说与历史都成为叙事的元素,而且剧情在一个个冲突中显得十分紧凑,列强的入侵以及捍卫统一的民族大义,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国与国之间的对抗,都让《红河谷》成为一部讴歌真挚爱情、宣扬和平精神和表现民族团结的优秀电影作品。

第二,戏剧化的情节也是少数民族电影获得新生的利器。因为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说,不仅要讲故事,还要讲好故事,好的情节的设计与安排能够满足大众的趣味,提升影片的价值。而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最需要做的就是要设置有大众情怀的情节。而大众所喜欢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具有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动人和节奏紧凑明快的特点。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艺术素材,并且以史诗、传说和歌舞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只需要对少数民族的艺术宝藏巧加利用,必能将故事情节之美与少数民族特有的动作美和旋律美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电影作品的戏剧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叙事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大多数观众的认知能力,尽量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单明快,同时要给观众留有悬念。

四、结语

少数民族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诸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都成为国产电影的经典。近些年,少数民族电影虽然备受政府重视和扶持,但是发展仍然不理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电影要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坛走下来,重新回归到大众文化之中,将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作为桥梁,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多样的文明。在由反情节叙事到情节叙事的转型过程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就更需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者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积极投身到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谢婉若.情节性叙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众化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6).

[2] 黄桂娥,饶曙光.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与策略——艺术名家访谈之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4).

[3] 饶曙光.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变化及其评价维度[J].电影艺术,2013(02).

[4] 陈旭光,胡云.文化想像、身份追寻与“差异性”的文化价值取向——论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与路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 程郁儒.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及其功能[J].思想战线,2009(05).

[作者简介] 霍书海(1981—),女,河南南阳人,文学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