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浪漫主义美学解构

2016-02-23王新灵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浪漫主义美学

[摘要]《傲慢与偏见》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乔·怀特指导的新版《傲慢与偏见》,将简·奥斯丁笔下的小说文本浸润在浪漫主义美学之下,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重置和浪漫唯美的影像语言,将叙事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上,勾勒了女性心中浪漫唯美的理想化的爱情世界。本文以浪漫主义美学为视角,对新版《傲慢与偏见》进行剧情设计和影像语言的梳理,以期总结浪漫主义美学在影视改编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傲慢与偏见》;电影创作手法

经典文学作品被不断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魅力在于,经过不同时代的不同导演之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文学文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迁移,而对于文学文本的立体的影像美学想象也会因时代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美学表征。因而奥斯卡已经将文学改编剧本作为一个固定的重要奖项,美国好莱坞也将文学改编电影作为众多类型片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奥斯丁的经典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至今已被九次改编成为影视作品,每次改编都会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一段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突破传统的道德枷锁勇敢追求真爱的故事,在风格各异的视听表达之中使人获得不同的美学感受。同样的爱情理想、同样的人物形象,却因改编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细微的差别。新版《傲慢与偏见》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莉、马修·麦克费登主演,在改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像表达,并通过情绪化的镜头语言构建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理想爱情世界。本文以浪漫主义美学为审视视角,重新梳理该片的人物形象、主题内涵和影像语言特征,深入理解使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为改编电影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一、浪漫主义美学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的理想爱情伊丽莎白·班纳特身处伊丽莎白时代,母亲一心想让她攀附权势,嫁入贵族家庭,这在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十分常见的婚姻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走向了巅峰时期,无论是经济或文化都快速全面地发展着,逐渐达到全盛时期。在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呈现鼎盛的发展态势,工业发明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工业革命的大力推进不仅表现在使大英帝国走向繁荣巅峰,更表现在构成社会的众多家庭当中,人们崇拜科技,信仰科技,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具有无比的信心,因此也造成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金钱也格外看重。经济的繁荣发展孕育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孕育了人们强烈的金钱观,人们相信工业革命的力量,也深信金钱带来的权力。所以,这种对于优越感、自豪感和金钱观的融合造成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婚姻观的重新审视。相对于以往,人们并没有推翻传统的婚嫁观念,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于阶级层次和贵族等级更加深信不疑,能够让女儿嫁入豪门,成为贵族中的一员是当时众多父母的毕生愿望。因此,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在母亲班纳特太太的期待和制约之下变得十分现实,丝毫不具有美好的憧憬。

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地位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女性也能够接受教育、读大学,成为一名有知识、有内涵的淑女。伊丽莎白对于自由的执著,对平等互爱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源自她在多年的读书生活中接受的教育,也源自她通过阅读打开了自己的眼界和心灵,对于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悟逐渐显现。伊丽莎白追求身心的自由和人格的平等,虽然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仍然要依附于男性而生活,但是伊丽莎白已经具有争取爱情和婚姻中的权利的意识,因而她会拒绝母亲给她安排的婚姻。在改编的过程中,浪漫主义美学将伊丽莎白的理想化爱情编织得更加美好,最终情定富有又深爱她的达西先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浪漫主义色彩。之所以伊丽莎白的美好爱情会感动身处不同时代的无数人,也正是源自这种爱情的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而身为男性的达西先生富有、温柔、帅气以及执著于爱情,是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想要拥有的理想伴侣形象。这也造成了《傲慢与偏见》跨越两个世纪的漫长时间仍然能够吸引并感动无数观众,而新版《傲慢与偏见》也正是利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将这种理想化放大,使改编更加成功。

二、浪漫唯美的影像语言与小说文本的对接

《傲慢与偏见》小说文本透过婚姻问题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图景,改编的影视剧则透过不同的美学思想的浸润使得这段时代风情画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影像语言与小说文本的对接是改编的关键所在,也是将具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文本转化成能够符合当下社会主流文化语境和审美价值的影像文本。

影片利用蒙太奇手法对一些具有转折性的情节进行了特殊处理,以使影像语言在对小说文本进行转化的时候,能够实现语境和情绪的对接,也能够进一步将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氛围和情绪放大。在尼日斐舞会这段情节当中,传统的18世纪英格兰乡间的交际舞会制造了华丽庞大的舞池场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面对面,做着这种源于法国宫廷,在英格兰乡间演变而成的高度程式化的舞蹈动作,这种面对面的舞蹈让他们能够直视彼此的眼睛,在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无伤大雅的对话。这种英格兰乡间舞会的主要目的是交友,男性和女性在舞蹈的过程中感受彼此,逐渐了解彼此,一般来说,这种交际是一种十分礼貌的交际,但在舞会之前,由于伊丽莎白听信了韦翰先生对于达西先生的诬蔑,所以伊丽莎白在舞池中对达西先生进行了咄咄逼人的发难。

当达西先生邀请伊丽莎白跳下一支舞时,伊丽莎白欣然接受,因为她想要在跳舞的过程中疏解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她深深地觉得自己有必要替韦翰先生对达西先生发难。因此,在跳舞的过程中,伊丽莎白不断地用话题对达西进行调唆,对他的提问并非真正想要获得答案,她只想看到达西难堪的样子。在谈到韦翰先生的时候,二人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意见的不和,达西知道韦翰先生是何许人也,但是伊丽莎白相信了韦翰先生的一面之词,深信是达西的高傲、冷漠和嫉妒心扼杀了他与韦翰先生之间的友谊。面对伊丽莎白对于自己不容辩驳的误解,达西先生说道:“我希望将来我能让你对我有更清晰的认知。”此时蒙太奇手法的处理,使得二人周围的人群消失,只有二人在面对面旋转,重复程式化的舞步。在误解当中,达西沉默地做出回应,空留二人的舞蹈场景表达着彼此已经萌生的爱意。但是,在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中以及达西看似冷漠的不善言辞中,二人的关系只能在原地旋转,没有任何进展。蒙太奇对于场景的处理无疑是对于小说文本对接所做出的努力,对于小说文本的空间想象和场景想象在蒙太奇的构建之下,让画面成为叙事的主体,这样的画面处理方式也彰显了电影艺术具备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张力。

新版《傲慢与偏见》充分利用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变化来实现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像表达。在伊丽莎白去平原另一头的达西先生的庄园接姐姐回家时,迎着清晨的薄雾,天色尚未彻底明亮,满天的乌云遮挡着阳光,画面中只有伊丽莎白孤单渺小的身影。远镜头的运用将距离拉远,伊丽莎白成为画面中的一点,昏暗的光线凸显出人物的处境和心境。天光微亮,泥泞的原野正如同伊丽莎白在追求平等爱情与幸福婚姻的道路,她宁愿孤身一人上路,独自远行,也不愿与带着世俗眼光的众人同行。光线的把握和场景的设置将小说文本中的场景置换出来,成为极具浪漫主义审美价值的画面。

在另一处场景中,伊丽莎白随同舅舅和舅母去山顶区旅行,此时的她拒绝了达西先生的求婚,片面地认为“男人大多傲慢或者愚蠢,而和蔼可亲的男人又往往缺乏主见”,带着这样的想法,伊丽莎白上路远行。此时的镜头浮现出斑驳光影的不断流动,伊丽莎白闭着眼睛,阳光照在她的脸上,镜头正如同透过她紧闭的双眼看到的景象。然而,紧闭的双眼并不能够让她认清现实,也不能消除她对于达西先生的误解。此处的画面语言充满了隐喻叙事的韵味,转眼画面中的伊丽莎白站在怪石嶙峋的悬崖之上,狂风吹动着她的裙摆,往前一步即是深渊。她站在悬崖边上也隐喻了她在人生路上的尴尬位置,她对于达西先生的偏见让她感慨似乎错失了一段理想的爱情,这份偏见将她推向了危险的悬崖边上,她的爱情似乎变得不可奢望,空无一物的荒原也隐喻了她在追求理想爱情过程中的孤独境地。

在对于小说文本进行影像文本的转化与对接时,影片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充分融入改编技巧当中,利用画面的叙事能力代替了演员对白的叙事能力,利用画面营造的叙事氛围和情绪体验将小说中描绘的场景进行高度的还原。在现代审美趣味的参与下,这样的语言转换也能够提高画面的叙事能力,增加观众对于影像的审美需求。

三、人物内心世界的浪漫主义写照

浪漫主义倾向于表现人物的主观内心世界,利用丰富瑰丽的语言塑造形象,并力求展现对于理想世界的执著追求。将浪漫主义应用于电影艺术创作中,往往呈现出对于人物内心戏的细致描摹以及对画面风格的个性唯美的追求。并且,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应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时,能够利用电影视听语言的先入为主性和直观性,在第一时间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对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构建理想形象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内心戏是导演乔·怀特所着力表现的重要内容。伊丽莎白所代表的女性形象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女权运动蓬勃兴起之时,也伴随着维多利亚时代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面世,伊丽莎白并非处在一个闭塞封建的时代。相反,她正处于一个女性逐渐发掘自己身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意识的思想萌芽阶段,而她对于平等爱情与理想婚姻的追求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女性集体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局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社会中女性已经与男性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平等地位。但是,在爱情当中,女性仍然希望能够掌握主动权,能够获得平等的爱情,英俊富有的达西先生也成为任何时代女性的理想伴侣。因此,伊丽莎白的理想爱情同样是现代女性的理想爱情。

进而对于伊丽莎白内心世界的窥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受到作为改编指导思想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同样也是凸显主题并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影片对于伊丽莎白内心世界的表现呈现出一个连贯的过程,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样也是表现她获得爱情和成长的过程。从第一次与达西先生见面时的兴趣盎然,到逐渐期待窥探达西先生的神秘世界,到对他一味地误解、误解的加重,进而拒绝达西先生的求婚,再到收到达西先生的解释信件,最终收获了达西先生示好的帮助和真挚的爱情。在伊丽莎白眼中,达西先生是一个傲慢的男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伊丽莎白同样具有傲慢的个性特征。她的内心世界不允许他人的歧视,也不允许不公正的事情发生。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但也会因此而变得固执己见。影片对于她内心世界的呈现具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她对于达西先生的爱情十分肯定,自己也深爱着对方,但是她始终希望把握爱情与婚姻中的控制权,希望掌握主动。但在当时,对于贵族男性尊严的践踏无疑是不现实且具有冒险精神的,这也是影片浪漫主义美学所突出表现的方面。正是伊丽莎白超越现实的行为举动,让她收获了幸福,完成了理想化爱情的建构。

虽然《傲慢与偏见》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期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故事的内容也是描述了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诉求,但是,时代文化的变迁并没有阻碍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故事当中所描绘的理想爱情所产生的强烈共鸣。同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取向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始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而这种视觉上的审美情趣也会使人们对于故事当中的理想爱情产生移情作用,让这种理想化的爱情变得更加遥不可及,虚幻而美好。正因为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新版《傲慢与偏见》呈现出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理想表达,这种美学与主题表达更契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也使影片因此取得了改编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 韩欣华.《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电影文学,2012(11).

[3] 张颂华.《傲慢与偏见》从电影到小说的解读变迁[J].普洱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简介] 王新灵(198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浪漫主义美学
仝仺美学馆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纯白美学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妆”饰美学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