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电影中女性形象解读

2016-02-23马阿婷姜凌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女性跨文化

马阿婷 姜凌

[摘要]跨文化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东西方观众。以严歌苓为代表的华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其文学文本的画面感和影视制作手法的融合使其更容易被改编为电影剧本,而且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文本,都体现了跨文化和双语性特点。在跨文化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神秘特质,又隐匿着西方物质主义的光芒,这一视角为电影开辟了更加庞大的受众群体。

[关键词]跨文化;女性;华裔作家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电影创作

人类社会中交织着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这其中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似乎总是纠缠不清的。不过,由于千百年来男人在社会中扮演的主导角色,人们似乎比较认同“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细细推敲此话,可以看到,虽然男女被冠以“成功”“伟大”,但出现在前景的毕竟是男人,女人再伟大,似乎都应当站在“他”的背后,立足其阴影之中,这样所谓的伟大似乎是在推崇让女人往后站,靠边站,往阴影里站,往无声处站。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女人,这种预设的身份还值得坚持吗?这种角色真的是女性甘愿承担的吗?有着独立思想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可不称颂这种“伟大”。严歌苓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可以搬上大银幕,是因为它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移植以及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的转型。她以丰富、唯美、细腻的女性语言来诉说东方女性的人生经历。但是,这样的诉说总是蒙上了温婉凄凉的面纱,无论以何种语言修饰,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即进一步放大了女性的不幸遭遇。这种类似白描的写作手法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现实的浓缩。这样的写作历程都源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她的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交叠。她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改编为电影,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在跨文化视域下、全球化的舞台上,以中国电影改编的形式重写文学作品的经典,不仅表现着电影剧本与文本的互动以及不同媒体表现形式之间的转码,而且还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相互移植以及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的华丽转身。经过中国电影导演之手,将严歌苓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是对作品内部进行着瓦解和重建,在同源文化和源文本的相似性之上呈现着突破与升华,实现了对作者的致敬与尊重,在电影跨文化改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女性命运、人物安排等方面都与原来的文学作品契合。但作为跨文化改编的典型范例,影片在细节的本土化上、人物所处历史背景方面都有着高度象征意义,并着力刻画女性角色。严歌苓传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观层面上实现跨界,即她的文学作品陆续从幕后走到台前并被广大观众喜爱,正是这种无声的世界观的影响。电影是有声的语言,饱含画面感的经典文学作品正是这种有声语言最好的译介。但缺乏画面感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传世,如何经典,也无法完成从幕后到台前的华丽转身。

跨文化电影不仅有娱乐的作用,还有文化传播的作用。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中,受众群体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意识标准,或者说它指的是观众所特有的判断能力、语言敏感度、背景认知度、思维模式。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同时具备这样的跨文化意识,就可以把握对影片理解的尺度和深度,并且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英汉语码转换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引领和指导。华裔女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所以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其熠熠闪烁着的女性光芒。这既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又提升了影片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或跨文化交流能力。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对其进行语码转换时就有许多文化因素需要考虑。在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时,华裔女性作家在充分理解这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地调整电影的叙事情节,因为跨文化电影的内容涵盖面极其广泛,从国内至国外,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影像符号传达时,其实是对一个电影剧本创作者文化底蕴的考量。这种跨越国家和民族藩篱,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影视创作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跨文化电影在某个叙事事件中,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差异,这类影片应当将信息的精准传达放在首位,紧凑的电影情节,合理的叙事,都要具备精练、简洁、细腻、煽情、兼具娱乐性的特点。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

跨文化的电影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本作品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再现,向世人展示出东西方兼具的氛围与格调,是对原文稿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改编后电影剧本最真实的呈现。使文学作品在拍摄中得到升华,这种文学作品与电影剧本之间转码的过程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实现重生的一条值得弘扬的途径。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塑造主体意识方面有力度,有魄力。华裔女性作家严歌苓正是善于捕捉女性人性中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她的文学文本作品改编成电影后非常具有画面感。她的作品着力刻画女性的情感,挖掘并剖析隐藏在女性内心深处的诉求,主体意识、欲望以及因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抑郁特质,作为作品的主要精神脉络贯穿于影片始末。并且更具表现张力的是,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剧本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具中国味道。她以近乎白描的细腻的写作手法着力刻画人与人心灵的碰撞与共鸣,而心的沟通不仅可以跨越国界的鸿沟,也能超越文化的藩篱。文本作品中女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百折不挠后换来生命的馈赠自然会引起东西方受众群体的共鸣。自从定居美国以来,严歌苓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学功底、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东西方人心灵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华裔女作家特有的品质使其作品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也是以严歌苓为代表的华裔女性作家之所以能够征服东西方观众的原因。一个个文本中的人物连同电影中的名字在东西方的银幕上铭刻了浓浓的中国元素,那是含蓄而温婉、现实与写意交织的中国情怀。

在严歌苓众多代表作改编的电影中,《少女小渔》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跨文化电影,也是文学改编成功的典范。作者在海外生活中亲历的世事的艰辛与不如意在少女小渔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被著名导演的慧眼识中后,利用多角度的影像传播手法,将一个20世纪末期漂洋过海的华人移民纠结曲折又饱含人性力量的故事娓娓道来。由点及面地透过一个个体映射了所有华人移民,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奋斗与无奈。作为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电影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藩篱来传播异域的文明不仅赢得了票房,也俘获了东西方观众的心。女主人公从自我沦陷、自我内省到自我拯救的过程正是华裔女作家在异域他乡与命运抗争的再现。所以说,在华裔作家笔下的女性大多被认为是男人影子之下的人物,女性阴柔凄美的人性书写是此类电影基本的色调。这是对当代华人女性乃至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电影改编,以更饱满、更生动的方式再现原文本作品的生命力,既是对原作的继承,又是一种开拓行为,“是经典文学作品来世生命的体现”。将严歌苓的小说纳入跨文化的视野下是因为她的小说独具的文学性功能和美学色彩。小说情节以独立的场景或镜头形式呈现,在小说框架方面融入了时空概念,一个个画面的衔接产生了意义增值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艺术内涵,使文学作品与声效、舞美、灯光有了完满的契合,使这些分属于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共鸣,画面感十足,这正是严歌苓的作品能被众多著名导演慧眼识中的原因。她凭借对影视创作的灵感与敏感,在文学作品中借鉴使用了蒙太奇的影视创作手法,或是淡化了小说的线性时空描写,或是将小说情节以独立的镜头和场景进行呈现,这样使文学作品的空间框架更具立体性,也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更加饱满、扣人心弦。

三、跨文化影视传播

世界之大、文明之源远流长不断地在伸展,能自主地抉择、不为世间之事所左右作为是其个性色彩。移民文学兼具中国属性与跨文化精神。它将海外华人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华裔女性作家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艰巨复杂的一面,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文化对话的特质。严歌苓以敏锐、细致乃至精致的情感去叙述女性的诉求与渴望,但是这种叙述的结局,却是将女性的悲剧色调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导演们正是看中这一纠结扭曲的情节并极具画面感的特质,纷纷把严歌苓的文学作品推上了大银幕。通过对两性关系与社会主流的书写来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加以确认。这种文化认同像多重奏一样表达作者对主流文化的妥协与抗争、屈服与叛逆。她的作品跨越世纪,从一百多年前华人的辛酸移民史到新移民群体的跃然兴起她都有描述。从哲学角度来说,女性形象的塑造透过电影语言的影像表达生成了东方女性的神秘特质。而从政治角度来讲,更符合不同政体国家影视传播的不同政策。这是跨文化传播的力量。从导演创作的角度讲,选择严歌苓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主题诉说还是叙事风格都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进行跨界书写,可以以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宁静的文化心态审视异域生活以及回望故土,这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多是建立在对人性、社会和人生的深度关怀中。这些女性形象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中,也许就是你每天都会看到的邻家小妹,也许是迷离在灯红酒绿中的应召女郎,也许是家里黑白照片中某个人物的前尘旧事。正是这样于有形处的人物形象却凝聚着震慑心灵的影视传播力。它的美学传播力是细腻地进行人物内心刻画并大胆进行概括。以严歌苓为代表的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角度对异域文化和故土文化进行阐述,这正是跨文化电影传播力之所在。

四、结语

本文中所提及的华裔女性作家创作风格迥异,但整体目光多聚焦于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女性身上,尤其对边缘化女性的生存处境、情感纠葛、心理诉求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困境中人性的张力、人性的真善美和处于边缘境地却不甘屈从于命运的苑囿,这些都是华裔女性作家创作的着眼点。本文探讨的华裔女性作家的代表严歌苓在跨文化电影的创作方面成绩尤为显著,她的作品内容被西方人当作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中国的映象,是西方社会透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万花筒。尽管没有逾越男权社会制度的限制,但作品的跨文化性是不可磨灭的。跨文化电影既透视了中西文化,又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其暗含的深刻的人性书写,不仅可以理解文化色彩差异,也可以通过这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化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视域下,华裔女性作家着力强调人物内在的主体性,又通过东方人细腻的情感与含蓄的表达来想象、感受、实践西方社会的冷漠与自我。中国人透过这样的作品想象西方社会,而西方人透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来感受东方世界的历史与文明。在这样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项目编号:14B088);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课堂环境下英语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522130)。

[参考文献]

[1] 姜颖.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研究[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11.

[2] 雷达.全国中篇小说年会暨文学期刊社长、主编论坛[C].2010.

[3] 王天舒.跨文化影像传播[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马阿婷.跨文化改编视角下文学与电影的对话[J].电影文学,2014(04).

[5] 马阿婷.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好莱坞电影的文化自觉[J].电影文学,2014(08).

[6] 肖海燕.翻译视角下经典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再生[J].电影文学,2012(09).

[7]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03).

[8]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济南:山东大学,2011.

[9] 张瑛:跨文化电影改编——从《哈姆雷特》到《夜宴》[J].艺术百家,2012(05).

[作者简介] 马阿婷(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文学。姜凌(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女性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