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痹病证治规律研究与应用

2016-02-21章浩军范文东李丽罗秀清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骨节金匮要略仲景

章浩军,范文东,李丽,罗秀清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感悟杂谈◆

《金匮要略》痹病证治规律研究与应用

章浩军,范文东,李丽,罗秀清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从痹病之因机、分证、治法、方药诸方面予以论述,以期形成仲景痹病论治学术体系,并用之指导临证实践。

《金匮要略》;痹病;证治规律;临证应用

痹病系指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早在《素问》有“痹论”、《灵枢》有“周痹”等篇专论痹病[1]。张仲景论痹病主要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其“湿痹”“风湿”“血痹”“历节”等多属痹病范畴。笔者重温《金匮要略》有关痹病的理论知识,旨在探寻并系统整理仲景对痹病的诊治规律,并用之指导临床。

1 发病机理

痹病病因在《内经》多责诸外邪,正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而在《金匮要略》痹病之因,仲景不单论及外感六淫之邪,其更注重内因正虚所致发病。

1.1 内因于正虚

1.1.1 因于劳逸所伤 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提出:“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可知过于安逸、不耐劳作之“尊荣人”,外表肌肤虽丰盛,但其筋骨软弱,“阳气者,烦劳则张”,腠理不密而汗出,再加之稍感微风,即使阳气不畅,血行涩滞而患痹病。

1.1.2 因于肝肾不足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可见历节病内因于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之充养,外由水湿内侵,流入关节,浸淫筋骨,伤及血脉,邪正相搏,骨节痹阻,痛遍历关节而成历节。

1.1.3 因于阴阳气血俱微 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有“血痹阴阳俱微”之谓,即指明血痹所患多缘于素体营卫气血不足者。另有“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此类看似“盛人”,实则虚弱、气不足也,亦可招风而患历节。再有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之论,明确指出血不足是外风趁虚而入的关键。

1.2 外因于邪侵

1.2.1 因于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盛人”气不足,其饮酒生内湿,再加之汗出遇外风,外风内湿相合,侵及关节,痛不可屈伸而成历节,其风当属外因。是篇还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之论,其为血不足者,外风趁虚而入,则关节牵掣疼痛。可见气不足之“盛人”,或少阴脉弱血不足者,均可招引风邪外侵关节而致历节病。

1.2.2 因于湿(水)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邪外侵,先犯太阳,同样可有太阳病表证症状,若湿邪侵滞至关节肌肉,则有关节疼痛而烦,同时,其脉多由浮紧变为沉而细,而成湿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此水寒湿气侵入,郁阻心阳,外水内火,郁蒸成湿热,侵入关节筋骨而成历节病。

1.2.3 因于寒 仲景称“湿家病”因“病在头中寒湿”之说,直接道出湿痹还可由寒湿之邪夹杂而致。

1.2.4 因于风湿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为风湿之邪侵犯肌表,停滞于关节筋骨,气血不通则痛,终成痹病。

从上可知,仲景论痹病发病机理当为:外因多归诸风寒湿邪,但无虚不得病,只有遇见或为劳逸所伤之“尊荣人”或寸口脉沉而弱之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者或阴阳俱微营卫气血皆不足之人,外邪乘虚而入方有机会得成痹病。即如《素问·评热病论》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此外,仲景还对痹病预后作出推断:荣卫俱微之历节痹病日久不愈,可因其内有“干血”,终致如“血痹虚劳篇”所谓“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之虚劳病。

2 痹病分证

《金匮要略》仲景痹病分证主要有湿痹、风湿、历节、血痹等四种。

2.1 湿痹 湿痹可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湿痹之症状主要为:“关节疼痛”“一身尽疼”“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身烦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而细”等。其中,“关节疼痛而烦”系外感湿邪流注关节筋骨所致;若其人脾胃素虚,则内湿不运,易使外邪内趋,形成内外合邪之态,下至膀胱、使之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湿趋肠道则“大便反快”。湿痹多见于寒湿在表之麻黄加术汤证,诚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湿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流入关节。风脉浮,寒脉紧,而湿脉则沉而细,湿性濡滞,而气重著,故亦名痹。痹者,闭也。”

2.2 风湿 仲景首次提出“风湿”病名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风湿为病,其症为“一身尽疼”“身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据所感邪有深浅不一、患体正气盛衰不同,再可分为四个证型:其一为风湿在表化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其二为风湿表气虚防已黄芪汤证;其三为风湿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其四为风湿表里阳虚甘草附子汤证等[2]。

2.3 历节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出:“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历节之为病其脉证主要有“诸肢节疼痛”“不可屈伸,疼痛”等,可分为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和寒湿历节乌头汤证二大证型。

2.4 血痹 血痹之名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仲景据血痹证候不同分为血痹轻证:“尊荣人”疲劳汗出,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之证;血痹重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此外,仲景还提及“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之阳虚太阳经气失养证,其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甚为相符,从而为温通经脉之外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仲景还谈及“经络荣卫气伤”日久,因“内有干血”而使痹病加重,发展成肢体畸形、肌肤甲错、两目暗黑之瘀血虚劳病,此论开后世医家痹病从瘀治之先河。

3 痹病之治

根据痹病发病机理、证候特点等不同,仲景主要从汗法、利小便、温阳散寒、补气行血、温清同治、补肝肾、虫类化瘀通络以及外治法等方面进行论治。

3.1 汗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湿痹、风湿之病。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此麻黄加术汤治寒湿在表之证,方中所含麻黄汤用治风寒表实,加之白术,麻黄得术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故使寒湿在表之痹,微汗出而解,若用火攻,则易大汗淋漓而正伤且外邪不去。邪在表当以汗解,若风湿夹杂,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易于表散;而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难以骤去,故不可峻汗,而应“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可知治外湿宜微汗。还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在表化热证之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证,亦属汗法。若风湿表虚汗出恶风者,就不宜再汗,而应选防已黄芪汤之固表祛风化湿治之[3]。

3.2 利小便 利小便法主要用于湿痹之内湿为重者,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痹之候……但当利其小便。”无论是外湿入里困脾,或脾失健运,气化受阻湿自内生,其所致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治之以利小便则湿气能去,阳气通,大便自调。考在《金匮要略》利小便之法,仲景并未出方,可选《伤寒论》之五苓散通阳利水。

3.3 温阳散寒 历节、风湿阳虚证治疗仲景主要选用温阳散寒法。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其历节病系寒湿凝滞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寒则收引、湿性黏滞,故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治以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止痛。风湿阳虚证则见于:“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和“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上二汤证又见于《伤寒论》,故知其应用较广,前者以桂枝辛温通表、附子辛热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辛甘温散寒和胃,具有助表阳、祛风湿之功;后者甘草补中缓急,扶其正气,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经散寒,桂枝通阳祛风;二者均可治风湿阳气不足之证,但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为表里阳俱不足[4]。

3.4 补气行血 血痹重证主要以补气行血法治之。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血痹阴阳俱微……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血痹重证为阴阳气血俱微,故用针引阳气,已不足于治之,当需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是方系桂枝汤去甘草之甘缓,倍生姜之辛散,加黄芪补气而成,以补气通阳为主,气行则血行,可使涩滞之血畅行,而痹证得除。此论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之谓。

3.5 温清同治 治风湿侵袭肌肉关节,日久化热伤阴者之风湿历节病,其病情错综复杂,多属寒热错杂、正虚邪实,难以单法治之,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取其方中桂、麻、附之辛温发散温阳药中,最为精妙为伍芍药、知母酸寒清热养阴之品,可制诸温药之燥,清血中之热,使祛湿不伤阴,育阴不敛邪,故是方冶汗、温、清、利、补法为一炉,共具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之功。

3.6 补肝肾法 历节因于肝肾不足者感受水湿而发,仲景虽未示相应方剂治之,但已揭示其发病机理。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中有补肾气化寒湿功效的“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之崔氏八味丸”,以及后世补肝肾强筋骨之独活寄生汤,均可补之不足。

3.7 虫类化瘀通络 仲景并未直接点出痹病治瘀,但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有“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用大黄虫丸一者以破血攻瘀,重病缓攻,瘀去正复,可收“缓中补虚”之效,已为后世医家治痹病等疑难杂证树立典范;二者其方所用十二味药中就有虻虫、水蛭、蛴螬、虫等四味虫类,占三成之多,实启治痹用虫药之门风。

3.8 外治法 以针刺引阳法治尊荣人患血痹轻证,是仲景痹病外治法之一大特色。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因血痹虽血行不畅,实则为阳气痹阻,故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阳气通,则血行而邪去,脉象和谐松缓,诸症得解。

又如仲景治“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之阳虚太阳经气失养证,亦未出方;但其人阳气虚,不足以温养经脉关节筋骨,尤可见于足太阳经经行之背肌肉劳损,故治用火罐行走经气法能获佳效。此内病外治法对痹病不仅丰富了治疗手段,更在于提高其疗效,当为今世同仁所重视。

4 病案举例

甘草附子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案。钟某,女,32岁,农民,住武平县中堡乡,门诊号:0197128。2013年2月26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有4年,5天前患者手指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口不干,大便溏薄,尿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曾以西药激素及中药多以清热养阴、化湿散寒之品,治之未效。今就诊于余,辨为寒湿痹,治以温经通阳、散寒除湿,方选甘草附子汤加减。处方:炙甘、桂枝、白术各20 g,制附子、茯苓各30 g,白芍15 g。制附子先煎2 h,余药先以水600 mL浸泡30 min后,与附子合煎至水沸后30 min,取药汁300 mL。每天2剂,昼服3次夜服1次,共服4剂。另配合外治法:于骨节肿痛处以艾条温灸之,后用附子汤散剂热敷其处,每天更换治疗1次。2月28日二诊:患者服首剂后约一时许,身微汗出,次晨起骨节红肿稍退,手指关节疼痛即减,大便质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上方加党参20 g,每天1剂,再服5剂。外治法如前。3月6日三诊:患者手指关节痛已除、红肿已退,守方再进7剂,以固其效。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之范畴,因其关节肿痛剧烈,不得屈伸,又称之为历节或白虎历节,病程多长,正气日伤,寒湿乘虚侵犯,痹阻气机,骨节不利。正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所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之。”今是证阳气已亏,阴寒湿邪内盛,阳不化气,阴盛日久而成骨节痹阻肿胀变形,其病理与之相符,阳虚则筋骨失养,不能柔和,致骨节疼痛不能屈伸,患者骨节痛处红肿发热,应属“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故用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清热养阴却徒伤阳气,与证不符而未效。是证以甘草附子汤温阳通经,散寒除湿治之,是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于气”之训,从温补脾肾阳气入手,而予甘草附子汤加减治之。二诊再加党参,重在加强益气之功,艾灸温敷等外治可直达病所,增其温通之力而止痛。故诸药内外合治,患者阳气得温、经络之气畅通,寒散湿除,使数载痼疾得解。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张家礼.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9-55

[3]王庆苗,王庆胜.浅析《金匮要略》杂病治疗中汗法的运用[J].中医研究,2015:25(5):6-8.

[4]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46.

(责任编辑:冯天保)

R255.6

A

0256-7415(2016)12-0162-03

10.13457/j.cnki.jncm.2016.12.069

2016-07-03

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骨节金匮要略仲景
武汉抗疫赞
一些爱在纸上跳跃
成长
在时间的骨节上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