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陆浑庄即偃师尸乡土室(土娄庄)说质疑*

2016-02-18胡永杰

关键词:偃师洛阳杜甫

胡永杰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河南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杜甫在《忆弟二首》诗题下自注云:“时归在河南陆浑庄。”[1]508这表明他家中有一处陆浑庄。论者多认为陆浑庄和他开元二十九年在偃师县首阳山下杜预墓旁所筑的土室(即土娄庄,也称尸乡土室、偃师旧庐)是一个地方。最早浦起龙提出此说。《读杜心解》卷三之五《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诗题下注云:“土娄庄,当即偃师旧庄,所谓陆浑庄者。”[2]杨伦也承浦说,《杜诗镜铨》卷五《忆弟二首》题下注云:“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唐书》:‘陆浑县,属河南府。’”[3]212卷十七《孟仓曹将书觅土楼旧庄》题下注云:“浦注:‘此当即偃师旧庐,所谓陆浑庄者。’孟往东京,故托以访觅。”[3]840当代学者也多主此说,如郭沫若、萧涤非、陈贻焮、张忠纲等先生。但是,这一说法是存在不少令人疑惑之处的。

一、唐代陆浑县、陆浑山与偃师县、首阳山并非一地,相距不算近,称偃师尸乡土室(土娄庄)为陆浑庄殊不合情理

唐时陆浑县、伊阙县在洛阳之南,陆浑山在两县界内,首阳山则在洛阳东北偃师县界内,两者相距超过100公里。《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载:“河南府,隋河南郡。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等九县……先天元年,置伊阙县……伊阳,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4]1421-1423陆浑县治所在今洛阳嵩县东北,伊阙县治所在今洛阳伊川县西南。两县南北相邻,都在今洛阳市南,伊水由西南至东北从两县纵贯而过,至洛阳东、偃师县南与洛水相汇。陆浑山则有两处。一处在伊阙县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记载:

陆浑山,俗名方山,在(伊阙)县西五十五里……伊阙故关,在县北四十五里。何进八关之一[5]。

《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二》“河南府河南郡”也记载:“伊阙,畿。北有伊阙故关。有陆浑山,一名方山。”[6]983另一处名南陆浑山,清康基渊纂修的《嵩县志》卷八《山川志》记载:“陆浑山,陆浑戎迁此,故名,秦始置县。《广舆记》:‘一名方山’……南陆浑山,隋唐因山置县,唐元德秀、房琯、宋之问居此。即《水经注》伏流岭,亦曰伏流阪,今为陆浑岭。”[7]218

杜甫的尸乡土室(土娄庄)所在地,他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说得很明白:“小子筑室首阳之下。”[1]2217今偃师杜甫、杜预墓尚存,在洛阳市之东,偃师县之西的首阳山镇,和洛阳市之南的嵩县相距超过100公里。

这样来看,陆浑县的陆浑山与偃师县的首阳山完全是两个地方,相距也比较远,把首阳山下的土室又称为陆浑庄,让人不可理解。而且杜甫自幼生活于洛阳一带,对陆浑山很熟悉,如他在《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诗中曾云:“远闻房太尉,归葬陆浑山。”[1]1235在这种情形下把首阳山下土室称为陆浑庄,就显得殊为不合情理。

二、杜甫的尸乡土室当是出于隐居守墓目而个人居住的别业,而陆浑庄显然是一家人共同居住、有一定规模的别业,两者从规模上看不似一处

《祭远祖当阳君文》云:“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1]221《7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云:“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1]70首阳山下的尸乡土室似是他一个人因守墓而暂时建筑居住的地方。而他在与《忆弟二首》同时所作的《得舍弟消息》诗中描写道: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1]510。

从诗中描绘情形看,陆浑庄则是一家人共同居住、有一定规模的一处宅第,和尸乡土室(土娄旧庄)不似是一个地方。

而且,偃师尸乡的土室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安史之乱中是不适合居住的。《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载郭上代宗反对迁都洛阳之书中云:“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站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6]3457当时洛阳士民有条件的都避乱到洛阳南部的山中。《资治通鉴》卷二二一(乾元二年三月)记载:“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吏南奔襄、邓;诸节度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8]7069卷二一五(天宝六年)又记载:“(杨)慎矜与术士史敬忠善,敬忠言天下将乱,劝慎矜于临汝山中买庄为避乱之所。”[8]6879而《得舍弟消息》诗中描述:“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历经战乱,杜家的陆浑庄并没有遭到破坏,还有人在其中居住。这样的情形,如在偃师尸乡,是很难出现的,而如处在陆浑山中,则有可能。

三、《忆弟二首》题下的原注可能为“时归在南陆浑庄”,而非“时归在河南陆浑庄”。“南陆浑庄”之“南”应该是相对于东都洛阳城而言的,是指在洛阳城之南,和陆浑县、陆浑山所在位置相合,而与洛阳之东的偃师“尸乡土室”的位置不合

考宋本《杜工部集》(卷十,商务印书馆《续古逸丛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本),《忆弟二首》题下注为:“时归在南陆浑庄。”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代张綖《杜工部诗通》(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四,民国十二年沔阳卢靖“慎始基斋”《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本)、明邵傅集、陈学乐校《杜律五言集解》(卷一,日本京都大学藏贞淳本)、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卷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金陵三多斋梓本)、卢元昌《杜诗阐》(卷七,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影印本)、清·卢坤编《五家评本杜工部集》(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清道光甲午(十四年)涿州卢氏芸叶庵刻本)、《全唐诗》(卷二二五,中华书局,1960)俱同宋本。宋鲁訔编次、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十四,清光绪十年黎庶昌于日本东京使署校刻《古逸丛书》据宋麻沙本景刊、补遗据高丽翻刊本景刊)此诗题下大字注:“时归在陆浑庄。”没有“南”字,又有双行小字注:“陆浑属洛阳。”“时归在河南陆浑庄”的记载始见于清代中期以后注本,《杜诗详注》(卷六)、《读杜心解》(卷三之一)、《杜诗镜铨》及翁方纲《杜诗附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宣统元年夏勤邦抄本)作此文。

这样来看,极有可能杜甫是把陆浑庄称为“南陆浑庄”的,“南”显然是相对于东都洛阳而言,说明陆浑庄是在洛阳城之南,与陆浑山和陆浑县的位置相合。而处在洛阳之东的偃师尸乡土室显然无法称之为“南”。

四、唐人的陆浑别业,皆在陆浑县一带的陆浑山,唯独杜甫一家的陆浑庄在偃师的首阳山下,亦与情理不合

杜甫陆浑庄的位置,他自己没有过多的描述,今天能看到的文献只有清康基渊纂修的《嵩县志》卷八《山川》“南陆浑山”下收入了《忆弟二首》,名为《归河南陆浑庄忆弟》[7]218-220。杜甫前后文士的陆浑别业可知者则有多处,包括宋之问的陆浑庄、杜佐的陆浑别业、陈子的陆浑别业、岑参的陆浑别业、祖咏的陆浑水亭、元德秀的陆浑草庐。另外房琯、吕向、薛据等在陆浑山当也有别业或草堂。我们先来看这些别业的位置。

宋之问在诗中多处描绘过他的陆浑山庄:“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初到陆浑山庄》,《全唐诗》卷五一,中华书局,1960)“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寒食还陆浑别业》,《全唐诗》卷五一,中华书局,1960)“好仙宅二室,受药居陆浑。”(《忆嵩山陆浑旧宅》,《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八,中华书局,1992)宋之问很清楚地写到他的别业在陆浑山中,到那里要经过伊阙故关,地近伊水,显然是在洛阳和伊阙之南的陆浑山或陆浑县内的山中①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云:“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首阳”,宋本《杜工部集》作“守阳”,“守”字下注云:一作“首”)论者多认为杜甫所说的首阳山下的宋之问旧庄就是他的陆浑庄,这也是令人怀疑的。宋之问陆浑庄的位置,他自己记载得很明白,在洛阳之南的陆浑山中,和偃师界内的首阳山相距甚远。首阳山下的旧庄当是另一处。抑或这个旧庄就是陆浑山庄,“首阳”并非指偃师界内的首阳山。而且他在嵩山还有别业,前文所引《忆嵩山陆浑旧宅》诗即是例证,他《嵩南山九里旧鹊村作》云:“弊庐接箕颍,北望嵩山隅。”(《全唐诗补编·全唐诗补逸》卷三),可知嵩山别业在嵩山南九里。。祖咏《陆浑水亭》诗云:“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全唐诗》卷一三一)宋之问也有《陆浑水亭》一诗:“更以沈痼日,归卧南山陲。弊庐不可见,云林相蔽亏。”(《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八,中华书局,1992)两诗中的水亭或为一处,可能并非私人别业,从宋之问“弊庐不可见,云林相蔽亏”诗句看距其山庄不远,可见就在陆浑山、陆浑县一带的伊水岸边。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送陈子归陆浑别业》《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俱见《全唐诗》卷二○○,中华书局,1960)三诗提到了杜佐、陈子和他自己的三处陆浑别业。岑参的别业他诗中没有描绘其位置,但送杜佐诗中云“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送陈子诗云“故园伊川上,夜梦方山花”,显然这两处别业就在俗称方山的陆浑山一带,岑参的别业当也在此处。《旧唐书·文苑下·元德秀传》载:“(元德秀)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4]5051可知,元德秀的草庐在陆浑一带山中。

另外,《旧唐书》卷一一一《房琯传》载:“(房琯)性好隐遁,与东平吕向于陆浑、伊阳山中读书为事,凡十馀岁。”[4]332《0新唐书·文艺中·吕向传》记载:“(吕向)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6]5758他们在陆浑山当都有居处。薛据《出青门往南山别业》诗云:“旧居在南山,夙驾自伊阙。榛莽相蔽亏,去尔渐超忽。”(《全唐诗》卷二五三,中华书局,1960)他的南山旧居不知是否在陆浑山中,但他“夙驾自伊阙”,显然是在洛阳、伊阙之南的山中,当也在陆浑山一带。王维《奉送六舅归陆浑》诗云:“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9]王维之“六舅”也在陆浑山有居处。

可见,唐人在陆浑山中有居处者颇多,那里是他们隐居休养的一处胜地,他们多把这里的别业称为陆浑庄(陆浑山庄)或陆浑别业。如果唯独杜甫家的陆浑庄在首阳山下,而不在陆浑山一带,这也同样让人觉得费解②从总体来看,洛阳周边唐人园林别业集中地,除城内各坊外,主要有伊阙山(即龙门一带)、陆浑山、嵩山、缑氏山(在偃师之南)、王屋山等。首阳山并不在此列,能考知具体位置的唐人园林别业,只有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诗中所提到的宋之问“零落守阳阿”的旧庄和他自己的尸乡土室(土娄庄)。参看李浩师《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上编第一章《唐代园林的地理位置》、下编《唐代园林别业考·关内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

五、陆浑庄所在地之臆测

从上文论述看,杜甫陆浑庄在偃师首阳山下,与尸乡土室(即土娄庄、偃师故庐)同为一处的看法是存在诸多疑点和不合情理之处的,陆浑庄的位置更可能是在洛阳之南的陆浑县、陆浑山一带,它是不同于首阳山下的尸乡土室(土娄庄)的杜家另一处别业。这一推断我们还可以从杜甫诗中的一些描述去窥测之。

杜甫回洛阳探望前曾写《遣兴三首》一组诗: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1]493。

他说“岂无柴门归”“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表达对洛阳故宅和亲人的思念;又说“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追忆往昔在洛阳时的生活情境;后来“归在南陆浑庄”。这些所谓的“柴门”、“故宅”、“宿南山”和“陆浑庄”可能就是一处。他和亲友“遨游宿南山”,显然就是在洛阳之南的山中,这个所宿之处应就是陆浑庄。所以,陆浑庄在洛阳之南的陆浑山一带,更合乎情理。

另外,《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杜甫传》记载:“房琯布衣时与甫善。”[4]5054房琯释褐是在开元十二年,《旧唐书》卷一一一《房琯传》记载:“(房琯)性好隐遁,与东平吕向于陆浑、伊阳山中读书为事,凡十馀岁。开元十二年,玄宗将封岱岳,琯撰《封禅书》一篇及笺启以献。中书令张说奇其才,奏授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同州冯翊尉。”[4]3320《新唐书》卷一三九《房琯传》也记载:“(房琯)与吕向偕隐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6]4625杜甫与房琯的交往应始于开元十二年之前,也即杜甫十三岁之前,两人当时的关系颇为友善,并非一面两面之交。但那时房琯隐居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杜甫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是如何和他交往的?

如果假设杜甫家的陆浑庄在陆浑山一带,这一问题便较为容易解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臆测:因为陆浑别业之故,杜甫自幼就经常跟从家人到陆浑山中居住,而这一带做为名士别业会集之地,他也会跟随家人游访各家别业。他和房琯的结识、交往应该就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同作为名公之后,房琯对这位聪明早慧的少年必然会极为赏识,从而和他熟识、相善。

总之,陆浑庄更可能在洛阳之南的陆浑县、陆浑山一带,是不同于尸乡土室另一处杜家别业。由于已难找到更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推断,这里仅指出上述疑点,做出适当臆测,以就正于学界。

猜你喜欢

偃师洛阳杜甫
洛阳正大剧院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晨》
洛阳自古繁华
杜甫改诗
Love across Planets
千变万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