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观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

2016-02-16刘先春李朵朵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人民群众四个全面

刘先春,李朵朵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人民观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

刘先春,李朵朵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法宝,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富民之本”,顺应了人民的新期盼,切实为人民谋幸福;全面深化改革是“利民之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这一举措旨在利民;全面依法治国是“敬民之要”,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享受真正的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是“亲民之纲”,党要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人民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群众

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中宣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朵朵(1990-),女,陕西榆林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政党,从本质上讲就在于其人民性,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可以说党的人民性,是党的生命之根、先进性之源,是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执政正当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由“人民性”所衍生出的以人民群众主体论为核心的人民观,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所秉承的最高政治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又对人民观作了新的概括,为人民观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点最为集中地、充分地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上。可以说,人民观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

一、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

(一)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法宝

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大法宝。早在1945年与黄炎培等党外人士谈论“历史周期率”时,毛泽东就曾极具洞见地肯定了“人民”在政治活动和历史运动中的决定性力量。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办法,那就是依靠人民、依靠民主、依靠监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也同样讲到“人民”的重要性,并提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以“人民”为出发点;江泽民把人民观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人民观得到了升华,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同样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可以说,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取向。

(二)人民观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这是在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庄严的政治宣言,也是在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自信的基础上,党中央掷地有声的政治承诺。可以看出,人民观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变的政治立场,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支撑点。2014年以来,党中央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对人民观作了新的概括,为人民观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方面最为集中地、最为充分地体现在“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承诺,也是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新时期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标是“富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旨在“利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直接目标在于“敬民”,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坚强,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为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诉求在于“亲民”。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们更加能够深切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富民、利民、敬民、亲民的思想,也更加能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执政为民的情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富民之本”

(一)顺应了人民的新期盼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初步小康的跨越。广大人民群众在基本生活得到初步保障、基本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政治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小康,他们不仅仅以经济、收入和消费这三大指标来衡量自己的生活水准,更多的是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事实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改善的同时,仍然有一些民生问题不断地浮现,比如养老难、就医难、出行难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人民群众。人们期待更多的便民惠民政策,渴望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景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应当肩负的重任,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正目标与价值所在。

(二)切实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应当奋斗的目标。习近平在参加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时曾深切地道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为人民谋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有中国共产党正确而强有力的领导,必须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身影一次次地出现在农村贫困地区,各种接地气的调研、考察、访问和讲话都深深地体现了我们党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和态度,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也就不会有全面小康。因此,我们的眼光要放在每一位老百姓的身上,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苦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5〕。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利民之路”

(一)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是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我们改革的思路、决策以及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诉求。首先,改革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6〕138,亿万人民共同为改革想招发力,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7〕,这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久的推动力量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其次,改革是为民造福的,改革发展成果是为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的,同时,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6〕36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善于从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中寻找切入点的改革是习近平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特色思路,充分展现了他改革利民的坚定信念。

(二)深化改革旨在利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承载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更加坚信全面深化改革是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出路,是老百姓的新希望。早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的几个月,习近平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就曾表明了对改革的决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7〕而在会议召开之后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中,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8〕。习近平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重要讲话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这种取信于民、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毋庸置疑,加快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事情,是最能直接体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正努力朝着更好地满足群众的要求、更加公平公正地保障群众的利益这一方向奋进。

四、全面依法治国是“敬民之要”

(一)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人民幸福安康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在立法过程中,要广泛地吸收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有针对性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对此,要特别做到“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定、及时修改”〔9〕。其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必须反对特权、反对歧视,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真正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最后,“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必须积极主动地拥护法律权威,相信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把依法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做法律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总之,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和主体力量,我们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和保护人民的原则,真正做到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让人民享受真正的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人民的保护神,它能带给人民更多的权利、尊严、安全和幸福,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权利公正、机会公正,并在司法中感受到过程公正和程序公正。作为人民的保护神,依法治国在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更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政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10〕,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公正司法,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使每一次司法活动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在司法活动中应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构建开放透明、便民利民的阳光司法体制,这样更有利于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纳入法治轨道,始终坚信法律是人民的保护神,并强调“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全面从严治党是“亲民之纲”

(一)党要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进行,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格局。实践证明,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早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曾重点强调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党员干部应当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通过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和诉求,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从而方便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应当坚持正确的人民观,即确立正确的人民群众立场和观点,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二)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这句话体现了习近平一心为民、以群众期盼为己任的公仆情怀,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心,同时也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以来,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心农村公路发展、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到解决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让人民群众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爱民、为民的情怀。八项规定出台后,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基本上杜绝了,各种月饼禁令、贺卡禁令以及烟花爆竹禁令等基本上得到了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让老百姓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在取得明显的反腐成效之时,习近平郑重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习近平对待反腐败的坚定态度以及一系列举措所带来的效果,不仅让老百姓看到了从严治党、抓铁有痕、执政为民的坚定态度,同时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以群众期盼为己任的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始终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和全局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总结中国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但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民战略目标,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利民关键举措,抑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敬民基本方略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亲民核心追求,每一个“全面”都关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每一个“全面”都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全面”实质上是新时期党对“人民观”的新的诠释、新的升华。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规划的路线图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光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2〕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1).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4〕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1).

〔5〕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N〕.人民日报,2014-11-03(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8〕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1-14(1).

〔9〕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3-8.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4-01-09(1).

责任编辑周荣

〔作者简介〕刘先春(1963-),男,山东定陶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中央马克思

〔收稿日期〕2016-03-02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2-0006-04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人民群众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