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2016-02-16刘惠惠刘晓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惠惠,刘晓哲,李 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惠惠,刘晓哲,李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论域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涵、意义、原则、当前概况、践行路径、与中国梦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其渊源研究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践行路径

刘晓哲(197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娟(1979-),女,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最早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而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了基本遵循。并且,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参加的多次会议和活动时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会议上,他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在2014年召开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提高“三大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方略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地位决定论”、“价值决定论”、“挑战决定论”。

关于“地位决定论”,有学者指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观念的根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有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关于“价值决定论”,有学者认为,要深刻理解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需要核心价值来引领多元价值差异,需要核心价值纠偏价值缺失〔2〕。关于“挑战决定论”,多数学者通过分析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挑战后,都认为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际上看,全球化浪潮使人们的价值选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从国内看,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使人们的道德生活面临一些挑战〔3〕,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次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少学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侯惠勤教授指出,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基于这一思考,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下五点:“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4〕刘进田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内在逻辑结构看,属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本内容;从纵向源流看,其贯穿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连续性的重大社会理论脉络;从横向社会基础看,其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刘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自由、平等、公正、和谐”。左亚文提出“自由、平等、民主、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依据在于: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有机融合起来,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将政治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相结合,是24个字的简明版、凝缩版;易记易懂易行,合乎大众接受心理。虞崇胜、张建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兼爱”〔5〕。任晞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国家意识、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完整的四个维度的价值观要求。

二、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原则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民族凝聚力、党的建设、人类文明、全面发展、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等方面。方传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三个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人民性和人类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薛明珠和陈树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社会主义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6〕都有积极意义。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基础,有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7〕。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整合和统一了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应对和解决了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实现和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于历史自觉与现实需要,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理论界还有以下几种观点:

戴木才指出,我们所要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五个方面:在本质上,要科学揭示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规定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在渊源上,要积极承接人类价值认识中的共识元素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内涵上,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特色上,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形式上,要宜实不宜虚、宜简不宜繁、宜熟不宜生,宜记宜传。王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要实现三个统一:目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国家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冯颜利和廖小明、高乃云认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四个原则:本质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传承方面要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价值观念,表述上要坚持通俗化、大众化。虞崇胜和张建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有四方面:自生自发性、主观凝练性、制度凝结性、要素关联性。杨建义认为,集体主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则,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与民族特色;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并倡导的价值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约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凝练;是澄清当下价值模糊的标尺,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色〔8〕。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和践行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徐腾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导致了“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和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形成挑战和挤压;全球化带来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劲冲击;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消极影响。王磊认为这些制约因素包括信仰缺失问题比较突出,诚信危机问题影响巨大,社会公正问题成为焦点,社会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以上研究是从综合的角度出发的,还有很多学者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如从职业的角度研究企业人员、学生、教师、医生、军人和党员机关干部的价值观培育情况;从年龄的角度进行研究,将学生按年龄分为小学生、青少年、大学生。这类研究成果很多,在此就不进行具体分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进入实践领域才有意义。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部分学者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住重点人群,比如青少年、大学生、党员干部等。温静和王树荫认为,民族精神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还有的学者认为应加强道德方面的建设,做好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工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络、电视、广播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等。另外,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还有“三层次论”、“四层次论”和“五层次论”。

“三层次论”。姬兴涛认为,实践路径包括引导人们的价值理解和追求与价值文本相统一;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做到外化于行。沈壮海认为,践行路径的三方面包括深度的理论挖掘、细致的教育引导和深入的践履实行。任晞认为,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价值认知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价值认同上,大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之中;在价值践行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导向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等。

“四层次论”。徐民华提出的四个层次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扩大融入贯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制度转化;强调实践养成,力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优化。”〔9〕陈文钦认为:“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解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分层施教;要讲究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三个作用。”〔3〕高乃云认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增强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凸显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系统化的测评机制。

“五层次论”。徐海荣认为,要加强宣传教育促内化,注重融入贯穿促转化,推动实践养成促优化,抓好氛围营造促强化,健全长效机制促固化。何如一、张梅姿和贺志明认为,要营造氛围,加强教育,注意实践养成,发挥榜样作用,建设保障机制等。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提出“中国梦”,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王召收和孙冉指出,二者在国家、社会、个人等维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王英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当代关切,也是人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在价值观上的体现。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诉求与中国梦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从形式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以其特有的本真性为中国人民的圆梦之旅提供了精神力量〔10〕。张朋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1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它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刘先春和张思源认为,构建具有强大引导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通过优化和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来增强民众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一种价值共识”〔12〕。段立国认为,价值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从“加强理论研究、将二者内化于国民之心、核心价值观内涵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力行核心价值观”等四个方面推进两者的有机统一〔13〕。双传学认为,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较量,应通过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主导地位、提供坚实的硬化条件、植根于雄厚的民族精神、强化价值自信等路径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14〕。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学界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

(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戴木才指出,“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在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它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三纲”明确规定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它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在历史上对培育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塑造国民性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允熠认为,在党的十八大概括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对范畴中,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优秀民族文化因素的吸收和运用。黄蓉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续了德治天下、以和为贵、隆礼重法、格物致知、止于至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周荣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比如,基于“大同社会”的早期共产主义伦理,基于“和”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基于“仁”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二)空想社会主义

学界普遍认为,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之一。戴木才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价值观,它们高度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关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升华提供了具有人类共识性的价值资源和价值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朱颖原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有公平正义、尊重人本、自由平等、和谐发展等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具体的阐述,比如,一切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哲学要求国家是合乎人性的国家,等等。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复旦大学的程伟礼和杨晓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中写道,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者奋斗而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等人对其形成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包括:毛泽东的以平等为核心的正义观、以富强独立为核心的国家主权观、人民利益至上观及以“不断革命”为核心的发展观等,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等,江泽民的创新才能永葆先进、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以人民群众为本等,胡锦涛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以人为本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等。

与以上研究者从我国历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角度出发不同,朱颖原从历史时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总结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过程,涉及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她指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中产生了以下几方面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价值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是民主革命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发展生产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党的领导是实现价值目标的保证。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文化建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对我国所处阶段的判断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科学发展观凝练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五种因素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离不开其他一些国家核心价值观在践行过程中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或警示。比如在拉美一些国家,由于长时间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不公平,曾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被人们誉为“拉美奇迹”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在21世纪初,却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出现了被称为“拉美陷阱”的发展障碍。这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国家公正、平等价值观的提出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警示我国要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总之,虽然三个层次、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党的十八大进行概括提炼而成,但是从一般意义上看,学者们也从不同视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年探究。笔者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梳理,发现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以及从问题的针对性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与文化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其他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与“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内涵与逻辑关系。实践方面的研究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重点人群、单位中的践行状况,在较发达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践行问题,怎样面对全球化,等。

〔参考文献〕

〔1〕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长征(党建版),2013(1):37-38.

〔2〕周文彰.深刻理解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前线,2013(1):16-18.

〔3〕陈文钦.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方论刊,2013(1):8-10.

〔4〕本刊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5):3-9.

〔5〕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J〕.东南学术,2013(1):13-21.

〔6〕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性〔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64.

〔7〕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05-22(7).

〔8〕杨建义.集体主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则〔J〕.科学社会主义,2013(5):98-101.

〔9〕徐民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群众,2013(2):12-13.

〔10〕王英洁.方向与力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的双重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

〔11〕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N〕.光明日报,2013-04-06(11).

〔12〕刘先春,张思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J〕.学习论坛,2015(3):10-14.

〔13〕段立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57-163.

〔14〕双传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性——基于软实力的一种考察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41-45.

责任编辑周荣

〔作者简介〕刘惠惠(1987-),女,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文化意识形态。

〔收稿日期〕2016-02-01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2-0017-05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