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周家口街巷文化探析

2016-02-15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沙河街巷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明清周家口街巷文化探析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周家口在明初就形成了集市和街巷,到清代中期,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颇具特色的商业重镇。周家口街巷包含大量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周家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质朴的乡土文化,反映的是周家口的城市特色和个性。街巷中蕴含的和合、诚信、厚德、进取等人文精神是周家口的城市特质,彰显着周家口的精气神。

关键词:周家口;街巷;地域文化;人文精神

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地处淮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颍河横穿城区,贾鲁河北来相汇,城区自然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形成鼎足之势,有“小武汉”之称。明清时期,周家口“城区面积3.2平方公里,寨门45座。其中南寨面积1.58平方公里,寨门16座;北寨面积1.29平方公里,寨门17座;西寨面积0.33平方公里,寨门12座”[1]103。这就是周家口街巷发展的空间,也是周家口人活动的中心舞台。本文以明清周家口城区3.2平方公里内纵横交错的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实地调查访谈,探析独具特色的周家口街巷文化。

一、周家口街巷的历史内涵

明清周家口街巷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繁盛、衰落的历史过程。这些街巷反映了周家口城区街巷纵横的状况,包含大量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城市发展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历史街。以形成时间命名的街巷有老街、新街、南新街、北新街、东新街、新集街和新兴街等,反映了明清500多年周家口的历史变迁。

永宁集是周家口第一个集市,老街是文献记载的周家口第一条街巷。周家口,原名颍川,明洪武初年( 1368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依岸结庐,形成自然墟集(双日集),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到了明永乐年间( 1403-1424年),沙河南岸老街(子午街)设贸易市场(单日集),因永宁集、老街之间沙河横阻,在老街北头处辟一渡口,有周姓船民摆渡,名为周家埠口,周家口以此得名。随着集市的发展,在老街西侧,相距150米地方,形成了新街。明朝后期,在老街与新街之间,形成了中正街,因街道用240块红石板铺成,俗称“石头巷”。

清乾隆、嘉庆年间,周家口商业空前发达。《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旧在沙河南岸,仅有子午街一道,居民数家。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丛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接连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南连楚越,北通燕赵,西连秦晋,东达淮阳,豫省一大都会也。”[2]大量街道在此时出现,如南新街、北新街、东新街、新集街和新兴街等。

民国年间编写的《商水县志》记载周家口街道76条[3]105-106。1994年出版的《周口市志》绘制的“周家口图”标注街道116条[1]。

2.政治街。以行政管理命名的街巷有陈州街、南界牌街、北界牌街。明清时期,周家口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陈州(今淮阳县)管辖。明洪武初( 1368年),在沙河北岸的永宁集,“设乡里,镇抚市面,隶属淮宁、商水二县分治”[1]11。清代陈州为直隶州,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周家口沙河北岸除太平街一带属商水县外,西北至彭埠口,东北至五里棚、黄庄,沙河南岸新渡口街以南至水灌台属淮宁县(今淮阳县)管辖。”[4]375“周家口属淮阳县管辖的沙河沿岸设墩台一座,马兵2名,步兵3名防守。周家口属商水县管辖的沙河沿岸设墩台一座,防兵5名,马兵3名,营房10间,马棚2间。”[1]14周家口南寨中的南界牌街和北界牌街是不同行政管辖的标志。

随着周家口日趋繁荣,清康熙九年( 1670年),陈州管粮州判由陈州(淮阳)移至周家口,周家口成为中原重要市镇。“雍正十二年( 1734年),直隶陈州升陈州府,陈州府粮捕水利厅设在周家口,粮捕盐务水利通判统管全镇兵、民、钱谷、狱讼之事。”[1]15清末任周家口厘金局长兼管治安的朱隽赢在《周滨集》中写道:“莫怪街名同郡名,南梁风景在陈州。”“初来不识陈州路,瞥眼先疑是府城。”[1]717-718

3.经济街。周家口是中原商贸中心,湖北六安的麻,两湖的竹、木、茶,两广的纸、糖,天津的盐,山西的铁,豫西的煤、山货等运到周家口销售;周家口一带所产粮、棉、油、皮革、蒲席、黄花菜等,通过周家口运往外地。

街巷根据经营货物命名。山货街、西山货街、南山货街销售豫西运来的山货,菜市街经营时鲜蔬菜,前茅草市街、后茅草市街经营牲畜草料和日常所用柴草,麻线街销售麻绳、麻线和麻袋,小估衣街、大估衣街销售戏衣和服装,果子街销售新鲜瓜果,坊子街卖粮食,德化街经营金银,三义街经营京广杂货、颜料。

周家口是中原最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周家口还是山羊和黄牛的主产区,山羊皮和牛皮享誉省内外,有“南皮都”之称。沙颍河两岸“骡马行达180余家,有‘南牛北马’之称,旺季日成交达6000多头”[1]2。牲口市、猪市街、南牲口市街、西牲口市街都是牲畜交易的主要街道。

街巷根据生产品种命名。作坊街生产纸张、毛笔和墨锭,皮坊街、弦坊街、坊子街生产车马挽具、皮条、弹花弦、纹皮和皮胶等,筢子街生产筢子、鞭杆、竹帘、筷子、制笼等,油坊街榨油,麻线街生产麻绳、麻袋和麻线,打铜街生产铜盆、铜勺等,弦坊街制作胡弦,作坊街制纸,箭道街打造兵器。

4.军事街。周家口既是漕运要地,又是清代中原重要的经济中心,朝廷经常派驻大量军队。明永乐六年( 1408年)“明朝为漕运安全,曾派500人,在贾鲁河西岸设军营”[1]11。

明末李自成多次攻占周家口,清咸丰元年( 1851年)至咸丰八年( 1858年)捻军先后4次攻占周家口。为镇压捻军,清军于咸丰八年( 1858年)冬开始修筑周家口南寨、北寨,并重修了西寨。同治四年(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都曾驻军周家口指挥围剿捻军。周家口街巷中的前张营街、后张营街等,是历史上政府常年驻军的体现。

5.地理街。周家口地处豫东要冲,地势平坦,无山水之隔,交通便利,水运发达。以水文命名的街巷有顺河街和东临河街。“周家口在汴省南稍东三百里,长河中流,穿岸成口,缘口立寨,其地属陈州淮宁(今淮阳)商水二县。其河自西来,颍河分流为沙河又别为小沙河,自临颍经郾城注此,东下入淮。北来者,为故黄河水,贾鲁所导,南抵小沙河,成丁字形,其寨在北岸者二、曰西老寨、曰北老寨。南岸一、曰南寨。夹河而峙,如三城然。”[1]712为避水害,人们在沙颍河、贾鲁河两岸修有宽厚高大的河堤,东堤街和小堤子街是对这种水文地形的间接表达。

周家口还有一些和水文有关的街巷,如天桥街、小桥街、小井沿街、南小桥街、后小桥街、花井台街等。它们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河流、水系,但桥与水相伴而生,还是间接反映了周家口的水文。

以渡口命名的街巷有上齐埠口街、下齐埠口街、新渡口街、王埠口顺河街。清康熙、乾隆年间,沙颍河两岸埠口、码头星罗棋布。最早为周家埠口,清朝时,相继发展到18个渡口,如河南大渡口、河北火星阁渡口、花土地庙渡口、磨盘街渡口、磨盘山渡口、盐路口、刘渡口、老衙门渡口、张埠口渡口、王埠口、陈滩渡口、时埠口渡口、大渡口、河北小渡口、上齐埠口、下齐埠口和河南新渡口等。周家口现存的渡口遗址多个。沿新街下到河堤,就是著名的明清码头遗址,当时修建码头打下的木桩在水中依稀可见,2011年被周口市政府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地形命名的街巷有磨盘街、剪股街等。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历史上受黄河流冲淤积的影响,镇内多“坑、塘、滩、洼、湾”。据《周口市志》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市内有西坑、镇冲寺坑、关帝庙后坑、南坑、西大坑、西马坑、牲口市坑、三连坑等坑塘13处。周家口“街多凹凸,当中起沟。陈州街尤甚”[1]719。磨盘街,因其南端形似磨盘而得名。剪股街,民间谓之裤裆街,此街北端一分为二,类似一把剪子而得名。

二、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三川交汇的地理,深厚的历史,大大影响了周家口人的心理、思维和民众语言,形成了周家口质朴的、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以多种形式在大街小巷之中广泛传播,是周家口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1.街巷中的民众心理。周家口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多次攻占周家口,社会时常处于动荡中。清咸丰元年( 1851年),捻军4次攻占周家口,周家口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明清时期,周家口水旱灾害不断。据《周口市志》记载:明隆庆二年( 1568年),大水,陈州兵宪傅霖命文武官筑修沙、颍河堤。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黄河决口,水至周家口一带,冲毁房田,人畜死亡严重。崇祯五年( 1632年) 6月24日,大水,沙河两岸水深丈许,漂没房屋,人畜均有死亡。崇祯十年( 1637年),黄风,月生双环,沙河见底,人过不需舟楫。

康熙元年( 1662年) 8月,黄河水溢,泛滥南流,水与周家口沙河堤平。康熙二年( 1663年),大旱。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大水,麦秋俱没。人食树皮、草根。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秋,沙河决口,周家口西沿沙河一带秋禾全被淹没。雍正元年( 1722年) 9月,黄河水涨决口,顺贾鲁河南下,沙河南岸关帝庙后堤薄削,风雨骤至,堤岸几溃。雍正七年( 1729年) 9月,贾鲁河在王家埠口决口。乾隆元年( 1736年)黄河水溢,抵沙河以北。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黄河自杨桥决口,由朱仙镇、西华至周家口,洪水穿过颍河,平地水深数尺。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黄河决口,周家口以北尽成泽国。

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们渴望没有灾害,能够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所以周家口街巷多以“安、顺、太平”等命名,永安街、安澜街、太平街、和顺街、前太平街、后太平街等都是民众这种心理的反映。

2.街巷中的民众信仰。水是周家口的灵性,河是周家口的命脉。当筑堤、分流等诸多防灾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被洪水袭击的局面时,人们寄希望于河神的慈悲与庇护,就产生了对河神的崇拜。“祀河伯,祈舟楫顺利,波涛不惊也。”[5]81祭祀河神河伯,祈求他保佑沙河、颍河和贾鲁河终年水流平稳,不涸不滥。迎水寺,位于沙颖河北岸,由怀庆府药商集资建造,又名覃怀会馆,占地30亩,建有山门、东西配店、僧房、禅堂、大殿,供奉有岳飞、张显、汤怀、王贵四人之像,又称四圣会馆。此街因寺庙建筑而命名为迎水寺街。

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周家口三川交汇,水量丰沛,但水多也带来灾难。镇冲寺,位于沙颍河北岸,南邻作坊街,东靠中州路。镇冲寺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周家口草纸作坊业营建,供奉龙王,以求安澜。同时,为纪念大禹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理江河的坚韧品德,在南寨修建了禹王宫;潘季驯是明代水利专家,四次治河,前后长达20余年,为纪念他治河的功绩,以其姓命名街巷为潘公街。

周家口沙河南岸建有金龙四大王庙,庙中祭祀漕运河神谢绪。“王(指谢绪)卒于封邱之金龙口,行四,故曰金龙四大王。我朝定鼎百三十年,屡著灵绩,夹河两岸多立庙祀。周口地界淮、商,贾鲁诸河汇入颍流,商贾云集。康熙年间都油增价,众商舟楫顺利,诸藉王休,咸思报之。粮油商人公议每千百抽存什一,乾隆初年计得四百余金,经营生息三十余年,又各竭力捐输,始得赞成其事。”[3]654

周家口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民间和手工业者为祈福消灾,纷纷在周家口沿河三岸修建庙宇,前后有50多座,如三元宫、城隍庙、文昌宫、轩辕庙、天爷庙、火神庙、火星阁、土地庙、奶奶庙、白衣庙、缸神庙、机神庙、鲁班庙、大王庙、龙王庙、禹王庙、老君庙、祖师庙、吕祖庙、关帝庙、财神庙、罗祖庙、灶爷庙、奶奶殿、孙爷庙、马王庙、圈神庙等。周家口人以寺庙道观建筑命名街巷,五龙宫街、圈神庙街、城隍庙街、平王庙街、白衣庙街、文昌宫街、火神庙街和玉皇阁街等,都是民间信仰的多元化的表现。

3.街巷中的口传故事。周家口的许多歇后语和街巷有关,如“老街的旗杆——独立独站”。周家口沙河南岸老街财神庙门口,竖有一木质旗杆,耸入云端,每月初一、十五升七星旗,相传是为镇压火灾而竖。每当夕阳西下,桅杆披辉,遥遥望去,令人目眩。该旗杆毁于1944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但“老街的旗杆——独立独站”的歇后语至今流传。

有些歇后语和果子街有关。“乡里人不认识果子街——找(枣)事(市)”。周家口沙河北岸有一瓜果集市叫果子街,也叫枣市,故此流传。还有“十四两秤——大火烧(一种食品)”。果子街有一卖火烧的,一个火烧十四两重,后该街失火,至今流传十四两秤大火烧。

传说中西大坑和荷花街的来历。清代,一条千年成精的火头鱼,降临到沙颍河,先是吞食鱼虾,自称是河神,每月要两岸百姓给它进贡猪羊,每年7月13日,还要娶一少女做新娘。周家口有一财主姓周,家有一女,不愿自己女儿嫁给河神,想让丫鬟荷花顶替她,可长工牛娃和荷花相爱,周财主便想迫害牛娃,诬陷牛娃偷了他家的牛,牛娃被关进县衙。转眼到了7月13日,周财主将新娘荷花架到一个漏水木槽里,推向河心。忽见水面浮出一头巨大的水牛,只见它张开大嘴喝起水来。不多时,把满河水喝了个精光。大水牛随即昂头塌腰,腾空而起。经过周财主家上空时,后蹄一弹,将周财主的家蹬成一个大水坑。人们将此牛奉为“神牛”,并捐资铸造了大铁牛,置于三河交汇处,保护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牛娃和荷花后来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今天周家口还有西大坑和荷花街。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向往,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和对邪恶势力的鞭挞。

三、富含人文寓意的城市精神

“周口为陈之巨镇,陈为伏羲故都,郡北仰伏羲陵寝,郡南邻先师厄台,而镇之东偏旧有关圣帝君祠,致祭春秋,仰思忠义。”[5]94周家口历史文化深厚,这里是伏羲文化、娲皇文化、炎黄文化、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传播的中心区域之一。

1.和合。和合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周家口街巷有人和街、西中和街、德和街、和合街、和顺街、悦来街等。

周家口由南寨、北寨、西寨三寨组成,三寨各自独立,又通过码头、渡口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周家口的许多商业街是南北岸对称的,“南北寨新西寨老,两边衢巷半同名”[1]719。

周家口由水陆码头发展而来,真正的本地人为数很少。“周家口盖中州一巨镇也。水陆交通,商贾竞集,五方之民咸萃处焉。”[5]84周家口有悦来街,取自《论语》中的“近者悦,远者来”。商人来自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十余省,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乾隆至道光年间,各省商人在周家口修建了20多座商业会馆。会馆的修建,就是联络乡谊的需要。“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朋友居五伦之一,四海之内,以义相投,皆为兄弟。然籍同里井考,其情尤洽。籍同里井,而与他乡遇之则尤洽。”同时会馆之设,也是资助同乡的需要。“每当乡人在外发生重大疾病,会馆便倾力体恤,提供钱财、药物。对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予以救济,对穷儒寒士也提供方便。对突遭横祸者,同行相助,知单传到,即刻亲来,各怀公憤相救,虽冒危险不辞,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谊。”[6]17-21

2.诚信。周家口有忠信街。周家口过去有一个叫马连喜的人,一贯不守信用,周家口便有了“马连喜办事——靠不住”的歇后语。

周家口街巷中的东三义街、西三义街、仁义街、忠义街等都体现出周家口人重义轻利的商业精神。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商水县志记载了“义丐”张乞儿的故事。“雍正二年间,周家口有一乞丐,姓张氏,谯陵人也。跛一足,身无完衣。以义乞于市,与则受之,不与弗强,绝无摇尾乞怜之态,咸以义乞呼之。……争进之食,不遍受,各食少许,余俱谢去。有赠以棚与衣者……竟辞不受,人俞异之。居义冢十有三年。”[3]682-683

《义商宁波元丰号纪念碑记》记载了宣统三年( 1911 年)宁波商人刘君国、顾君炳、陈君砺从汉口调进粮米,平价出售,救助灾民的事迹。“宣统三年春,淫雨为灾,民不聊生。”宁波商人刘君国、顾君炳、陈君砺从汉口调进粮米,平价出售,救助灾民。“运白米十数万石,平价出售。不数日而米粮抵周,四方来籴粮者,络绎不绝。”[3]668-669

周家口有至公街。周家口街巷以街为通名,只有街没有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7]44《汉语大字典》中说:“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8]986在根据《周口市志》统计的116条街道中,有108条以“街”命名,占街道总数的93.1%,反映了周家口人正直、诚实的性格。周家口沙河南岸建有马王庙,周家关帝庙中祭祀的有马王爷。民间传说马王爷长着三只眼睛,廉洁秉公,明察秋毫,主持正义。祭祀马王爷,就是要人们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3.厚德。康熙三十五年( 1669年),周家口北韩庄李姓在颍河修建孙家嘴浮桥。乾隆、嘉庆年间,周家口商务日盛,外地商贾云集,纷纷捐资,先后建立江西会馆、覃怀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10处。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重修关帝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山陕商贾各捐囊资,慨然乐输。”[5]81道光十八年( 1838年)《重修关帝庙记》碑碑阴开列有164家坐贾捐银数目。安徽会馆也保留有一块道光年间重修会馆的捐资碑,该碑碑阴镌刻有捐资商人商号82家,共捐钱171千 200文。乐善街既是对人们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美德的褒扬,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一个要求。

4.进取。商人重商、求财,期盼荣华富贵,反映在街巷上,就是带“兴、隆、富”等字的很多,如前兴隆街、南永兴街、北永兴街、兴隆街、永兴街、万贯街等。周家口商人既有抢抓机遇的冒险精神,积极进取的经商意识,又能善于把握自己,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周家口人重商又重文。“莫道居人咸逐末,老街犹有旧书林。”[1]713周家口沙河北岸建有文昌宫,有文昌宫街(今文昌大道)。当事业不顺的时候,道家文化又让他们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周家口街巷中的复元街、复新街反映的就是周家口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家口的街巷记录着周家口的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化,反映着周家口城市的个性特色和精神特质,是研究周家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注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周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周口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董榕.商水县志卷二舆地[M].乾隆四十八年增刻本.

[3]中国方志丛书商水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年刻本.

[4]穆仁先.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5]许檀.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6]徐永杰.漕运重地周家口[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王国民( 1964-),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周口地方史。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明清周家口镇研究”( 2014BLS004)。

收稿日期:2015-08-20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2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084-04

猜你喜欢

沙河街巷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沙河板鸭营销策划方案
白沙河
边走边唱
白沙河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青东凹陷沙河街组稠油成因及影响因素
雨中的街巷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