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智库式医保研究为全民医保理性发声精准助力

2016-02-13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智库助力

文/王东进

加强智库式医保研究为全民医保理性发声精准助力

文/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成立以来,秉持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宗旨和厚德、求真、笃行、担当的会训,以家国情怀为本,以医保大业为重,凝心聚力,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倾其所能,致力于医保研究。诚如有的同仁所言,做这样的选择、做这样的研究,虽不能悬壶济世,但求尽己之心,故能乐此不疲。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在“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的艰难条件下,在众说纷纭、异见迭出、莫衷一是的复杂环境中,大家心中有大局、眼中有目标、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定力,心无旁骛地潜心医保研究,真可谓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在医保的基础理论研究、医保战略研究、体制机制研究、基本规范研究、技术标准研究、形势任务研究、政策措施研究和医保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举办大型研讨会(论坛)34次,专题研讨会19次;完成了42项研究课题;研发了1个行业标准(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编码)和2个国家标准(社会保险术语医疗保险部分、工伤保险部分);向国务院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报送了9份医疗保险评估报告,提出了38条政策建议;举办了9届医保论文征集活动,共征得论文7516篇;截至目前,《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共发行92期,《中国医疗保险研究动态资讯》共编印201期,等等。

正因为如此,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才能在机构如林、精英如云的科研苑园赢得一席之地,在医保乃至医改领域有了一些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等方面的对策建议逐渐受到决策层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有些已经进入了决策领域,有的为决策提供了依据、佐证或参考。总之,所有好的研究成果都转化成了助力全民医保、推动实际工作、提升管理绩效的“正能量”。

正因为如此,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才能抱朴守拙、笃行不怠,践行“三严三实”,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下真功夫、硬功夫,不仅全会的整体研究能力大为增强,而且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显著提高,遵纪守法、正派做人、公正待人、清廉处世的人生守则,成为大家坚守的从业规矩和道德底线。愈来愈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也在系统内外赢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会成立的时间还短,研究工作才刚刚上路,还处于边实践边摸索的阶段,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与形势发展和全民医保目标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譬如,研究课题虽然量多、面广,但还比较繁杂零乱,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不够;以问题为导向(或通过问题倒逼改革)的专题研究还不够及时精准;体制机制和改革举措方面的对策研究还有些乏力,特别是在敢于发声上还有诸多顾虑;一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的渠道比较窄,方式方法比较少,缺少强有力的推动;研究团队较为松散,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研究机制和工作方式还有待改善,等等。

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不但要全面提高全民医保的质量和绩效,使全体国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可靠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要补齐短板、完善制度,使全民医保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一场关涉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攻坚战,只能打赢,不能打输。

要打赢决胜阶段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攻坚战,首先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全民医保各项工作,特别是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全民医保之魂,作为想问题、做研究、提建议、定举措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坚持巩固基本制度与创新发展方式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一致,完善内在机制与优化体制环境相结合,深化改革与健全法制相协调,提高保障质量与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相匹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医疗保障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保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全民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打赢决胜阶段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攻坚战,全民医保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就要更科学更理性更有效。这不仅要求一场“头脑风暴”,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而且要创造新的渠道和方式,真正落实全民参与、全民尽责、全民共享的方略。

要打赢决胜阶段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攻坚战,就要更加注重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智力作用,尤其是智库式医保研究的作用,整合资源、聚贤纳言,共同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遍览“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无论是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还是实现法定人员的全覆盖;无论是建立健全合理可行的缴费和待遇的长效机制,还是改善职工医保个人帐户;无论是研究退休人员缴费问题,还是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及其管理体制;无论是普遍实施大病保险,还是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无论是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还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论是医保的法制化,还是经办管理的去行政化,等等。可以说每一项都是新事、好事,也是难事,都有深层次的矛盾,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既关涉到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针的解读和坚守问题,又关涉到现行体制、现行制度、现行政策的调整和创新问题;有的关涉到现行法律(如社会保险法)的修改和作出新的法律规范或司法解释问题。所有这些举措都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群众对全民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心理预期问题,等等。因此,必须积极稳妥、谨慎对待。不但要从理论层面研究透彻,把道理讲明白,而且还要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把具体措施、实施办法与步骤安排妥当。同时,还要选择适宜的时机,把握好新的举措出台的顺序和频度。如果对新的改革举措不甚了了,或若明若暗,或视之易、举措急,或未经深度研究、科学论证便操切从事、贸然出台,好事也不一定办得好、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其结果必然是,即使新的改革举措不是中途夭折,也会使改革受到严重挫折。前一段时间有关延迟退休年龄和退休人员缴纳医保费等引起的社会物议,就很值得我们深思。总之,要打赢决胜阶段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攻坚战,不仅是各级医保行政管理机关和经办管理机构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从事医保研究的科研机构的使命和责任,应当说是所有有志于全民医保事业的医保人的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昭示我们,必须加强智库式研究,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这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及国际影响力。我国作为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尤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国家建言献策。据相关报告称,我国目前有智库435家,居世界第二(2015年全球共6426家,其中美国1835家)。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只有加强智库式研究,使之成为医保领域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智库,才能为全民医保的改革发展理性发声、精准助力,在新的时期做出新的贡献。

要做到理性发声、精准助力,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紧扣全民医保的改革发展、成熟定型的主线,能够跟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大局所需、决策所盼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研究成果,一句话就是真正是能出好点子、指正路子、能派得上用场的研究成果。

要做到理性发声、精准助力,就要进一步明确医保研究的特点、思路、方式,进一步明确医保研究的发展战略、重点、目标,由一般性、学术性研究转变为智库式研究,由过于细微的项目研究转变为宏观的对策研究,特别是要注重将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规划、政策、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等等。从国际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经验和趋势来看,智库式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具有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用武之地。我们国家对智库建设和发挥智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去年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智库的文件,阐明了发展智库的意义、原则、条件和举措,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大好的机遇和良好的环境。

要理性发声、精准助力,就要正确把握智库式研究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概括地说,智库式研究相较于一般的(特别是学院式)社会科学研究,在功能定位、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的出发点是国家、社会或企业的现实需要,而不是从基础理论、现有知识出发;二是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学术前沿、占领理论高地为导向;三是研究的目的(或落脚点)主要是产出规划、政策、方案、办法(出点子、指路子),而不是主要为了传承文明;四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社会、企业或相关机构,而不是主要服务于学科建设;五是主要采取经验性、实证性的研究方式(深入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形成并不断完善政策、方案、规划等“研究成果”),而不是主要依靠所掌握的“知识”为主进行的案头研究、“二度创作”;六是依靠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之内、由某个或几个学者从单一学科角度进行研究。

要理性发声、精准助力,根据国际上智库研究的经验,这个“声”和“力”在时机、场合、方式等方面还有个“度”的把握,不但要得当,而且要得体,不但有见解,而且会表达、敢担当,才会招人待见。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不要只出题不解题;二不要给决策者出难题(不要从理想出发,而要从现实可能出发);三不要只讲原则意见,而没有可操作、可评估、可检查的具体方案和办法(这是一些研究报告常犯的毛病,被戏称为“讲外国头头是道,讲中国云山雾罩;讲原则花里胡哨,讲办法莫名其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总之,把握了智库式研究的特点、紧扣了全民医保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建言献策时又做到了“三要三不要”,这样的研究成果无疑会派上用场,达到理性发声、精准助力的目的。

常言说得好,事在人为。要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都是人,人是第一要素、人是第一资源。智库式研究更是如此。智库者,乃智力、智慧、智能之“宝库”也。智库不在于规模,不在于编制,不在于“体制”(内外),关键在于这“库”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搞好智库式研究,为全民医保理性发声、精准助力,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抓好研究团队建设,将有志于医保研究的各类人才铸造成为有格局的医保人。

语云:格局决定荣枯,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格局,或者格局狭小,要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要么蝇营狗苟、唯利是图、唯官是趋。如果格局开阔、格局宏大,其志向必然高远,眼界必然远大,脚下的道路必然宽广,事业必然有成。时代和事业都需要有格局的医保人和医保研究团队。

何为有格局的医保人或医保研究团队呢?撮其大端,大体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有志向,“人无志,则天下无可成之事”,有恒志者才会敬业,才会有恒业。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说,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人,是智力中等、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实干敬业的人。一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其源盖出于不敬业、不专注,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博士的著作《深度工作:专注则成功》之所以畅销,就在于它揭示了成功的秘密,就是专注于一项工作,也就是深度工作。二是顺大势,大势乃不可阻挡之趋势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者亡。顺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处大事贵在明而能断。三是顾大局,凡事都顾全大局、服务大局。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任何人、任何团队,离开大局都显得渺小,都苍白无力甚至无助。四是敢担当,无论是立说还是献策,都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有无担当或担当大小是对一个人眼界、胸襟、气度的检验,那种“碰到困难绕着走,遇到矛盾免开口”是没有担当精神的表现,这样是不可能立真说、献良策的。故曰,一分担当比十分能力更可贵。五是守规矩,有些人之所以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守规矩所致。守规矩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住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守住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洁身自好、清正廉洁、公正立世、公道办事、公平待人,恰如左宗棠的一副名联所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样,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毫无疑问,由众多有格局的医保人组成的医保研究团队,无疑会成为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医保智库,一定会有更多可用、适用和管用的研究成果面世,一定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登上中国医保智库研究的高地,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的智库。唐人虞世南语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时代赋予了医保研究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医保研究创造了大好机遇,我们应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无怨无悔、笃行精进,通过加强智库式研究,为全民医保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理性发声、精准助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本栏目责任编辑:高星星)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智库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微智库
微智库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