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对策

2016-02-12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融合旅游

杨 群

“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对策

杨群

旅游业和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新兴、显著的力量,两者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旅游+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文章从两者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旅游+;节互联网;深度融合;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提高,正在进入“旅游+”新时代。国家旅游局在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将旅游和互联网链接在一起,并提出了完整的融合理念,这将是未来几年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增值空间。“旅游+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催生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5.9亿,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覆盖人数约1.4亿人,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同比增长38.9%。旅游业和互联网是全球最活跃的两大战略产业,是全球最具开放性、包容性的两大经济形态,二者都具备巨大的就业容量、投资潜力和综合效益,都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素质提升的主阵地,“旅游+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首先,“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大最具成长性消费市场的叠加,必将创造巨大的市场红利。其次,“旅游+互联网”在平台、人本、开放、价值创造与创新驱动等诸多方面有共通的属性,具有“搭建平台、提升价值、促进共享、提高效率”的功能,都是融合力强、发展空间大的新生力量,两者融合必将带来更大的创新驱动。再次,“旅游+互联网”还能够创造巨大的增值红利。[1]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是消费,而是覆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领域,这既为相关产业和领域提供扩容、升级、增值的空间,也扩容、升级和增值旅游业自身。

预计未来五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发展,将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对中国旅游业和中国互联网经济将产生广泛深刻影响,其影响不仅仅是旅游的某个企业或某个领域,而是全方位的,整个行业管理决策模式、旅游产业链结构、旅游消费模式、产业盈利模式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二、“旅游+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旅游+互联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理性作为,防止过度依赖互联网,滥用互联网,保持清醒,科学分析,探索大数据时代旅游监管的新手段、新方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不管互联网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业作为服务经济的特性没有改变,作为体验经济的内涵也不会改变。“旅游+”的核心是人的体验和服务,整个旅游产业链从产品开发、产品设计、提供服务到服务评价都应该围绕“人”来开展,因此,“旅游+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的方向与准则。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旅游消费模式呈现新的特征和变化,游客的消费方式更加个性化、散客化和即时化,个性化定制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利用智慧旅游提供的终端衔接工具,人们可以完成网上旅游咨询、预订服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游览时间,定制私人旅游线路,进行个性化消费。然而真正的个性化是指旅游网站能够根据游客的具体需求、爱好和此前的购买行为,提供不同的选择,而不是基于游客的类别提供大众化的选择。

智慧旅游下的目的地营销可以进行无缝智能营销,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对其反馈做出评估与调整。旅游目的地通过智慧旅游平台体系,不断积累游客大数据,利用游客身份特征、爱好、位置、消费模式等信息,对潜在游客开展精准营销,为游客有针对性地推介精确的个性化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全方位、实时与游客保持有效地互动沟通,并及时跟踪与反馈旅游相关信息,快速高效地解决游客咨询、诉求、求助等事宜,实现更加直接的市场营销。[2]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协助下,平台的服务将延伸到游客所在的任何一个角落,游客还可以实时获取当前所在位置周边的各种信息、资讯,如当地特产、酒店住宿及娱乐设施等更多旅游产品信息,同时还可随时随地在平台上与其他游客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

(二)促进传统旅游行业转型升级

近些年作为旅游业龙头产业的旅行社业由于产品创新不足、产品服务同质化、电商的冲击、自由行的趋势等影响因素,使得当前传统旅游产品或经营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严重阻碍了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未来取代传统旅行社的绝对不可能是旅游电商,而是升级转型成功的新型旅行社。这些旅行社不仅具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依托其便捷、快速的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旅行社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旅游数据收集能力,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个性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创新多元化营销模式,提升服务内涵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丰富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加速深推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实现线上线下分工合作,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最终实现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互相促进。

(三)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景区服务与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景区存在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布局不均衡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依托移动优质智能管道,全面提升旅游区域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区域基础通信设施的无线网络覆盖,逐步实现机场、车站、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4A、5A景区等重点旅游区域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的WiFi无线网络、3G或4G无线网络无缝隙全覆盖,保障“旅游+互联网”的基础条件。其次,推动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建设。在机场、车站、酒店、景区、旅游购物店、游客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场所提供PC、平板、触控屏幕、SOS电话等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旅游信息资讯、旅游路线导览、视频宣传、在线预订等服务,方便游客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再次,推动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实现景区精细化、动态化、全面及时的智慧管理。加快实现旅游景区门票管理、游客定位服务与管理,智能手机APP导游系统、景区车辆自动分析系统、智能可视系统、景区容量实时控制系统及景区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将旅游服务、客流疏导、安全监管纳入互联网范畴。例如九寨沟的“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系统”项目,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相关技术,在九寨沟实现游客个性化服务、通信无缝覆盖、救援快捷到位、景区智能管理等多种功能。

(四)构建旅游数据库,促进智慧旅游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信息依存度极高的产业,旅游数据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现有的行业统计方法有效性、及时性不强,对于预测和评价的支撑度不够。随着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及普及,旅游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方式、消费模式、经营监督管理等信息化变革已成为可能。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一个多元渠道的旅游产业数据中心,是政府为旅游者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个平台,它是一个开放的服务系统,可以向广大游客、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公众提供全面、高效、方便的一站式旅游服务,从而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3]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将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于游客公共信息服务、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建立旅游大数据采集机制和数据模型分析,精准市场定位并优化营销策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与接待能力,更有利于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和完美的旅游体验。[4]

(五)资源跨界整合,实现多领域合作共赢

旅游业涉及行业广泛,连带产业多,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本身内在的特征,也是旅游消费需求综合性市场驱动的结果,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新业态。随着大数据产业的深入发展,行业合作和融合范围逐步扩大,“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5]“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旅游品质的新载体,更是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亮点,是拓展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和整合资源的纽带。同时,“旅游+互联网”的融合将是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包括:“旅游+互联网+金融”、“旅游+互联网+交通”、“旅游+互联网+乡村扶贫”、“旅游+互联网+休闲度假”、“旅游+互联网+新型养老”、“旅游+互联网+创新创意”、“旅游+互联网+会展”等等。

如今,旅游金融已经嵌入在线旅游服务的各个交易环节,成为旅游延伸服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正在创新人们的消费理念。通过全面整合旅游、金融双方资源与优势,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打造在线旅游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宽移动支付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实惠的旅游服务和支付服务。例如国内自助游领军品牌驴妈妈旅游网与中国银联携手,共同推出暑期档立减活动。并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凭借线上线下资源优势进行整合营销,为游客提供旅游分期金融服务,旅游理财、旅游保险经纪等多元化的旅游金融类产品和服务。

通过实施“旅游+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战略,我国旅游业将经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过程,进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大变化。如何抓住旅游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加速提升我国旅游业服务水平,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项坤宁.“旅游+互联网”相融相盛健康同行[N].中国旅游报,2015-09-24.

[2]林若飞.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的理论与方法[J].旅游研究,2014,6(2).

[3]韩玲华,姚国章.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

[4]翁凯.大数据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4).

[5]曹宁,郭舒.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链重构、产业趋势与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2015,(4).

责任编辑:钟晓媚

F592.7

A

1673-5706(2016)02-0111-03

2015-11-10

杨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旅游业融合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融合》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