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论析

2016-02-12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群众基层

张 磊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论析

张磊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工作中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从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观念教育、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抓好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充实基层服务群众工作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联系群众制度的常态化建设。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途径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传家宝。党中央高度重视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当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存在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应制度化常态化。

一、当前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大意义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新形势下,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

(一)赢得群众信任的迫切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宗旨,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人民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工作中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形势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应对脱离群众的危险,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获得人民群众支持与拥护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宗旨,才能接地气通下情,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从而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

当前,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是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特别是党内脱离群众、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党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狠抓作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这是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力制度保障,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实现干部联系群众的常态化。

(三)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更新,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就是当前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仅可以更加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把握新形势下群众的新结构、新特点和新诉求,知道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而且能够凝聚人心,拓展服务群众工作平台,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真正做到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人民选择政党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民对政党的选择,不仅要看这个党以前为人民做了什么,而且要看这个党现在为人民做了什么,更要看这个党将来能为人民做些什么。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必然认同、信任和支持党,必然与党共度安危。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于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牢记这一点。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关键是要走群众路线,更加注重民情民意,更加关切民忧民怨,更加依靠民智民力。因此,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是进一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党的执政宗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党群联系机制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当前党群联系工作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如何避免服务意识弱、服务对象偏、服务内涵窄、服务手段旧、制度建设软等问题;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掌握群众的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服务意识“弱”,存在“淡化被动”的不良风气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一项核心工作,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理应是每一位党员必须牢记的宗旨。但在实际中,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三种不良心态:一是被动心理。有少部分党员模糊了自己的政治身份,淡化了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组织动员才行动,没有动员就不动”,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参与义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形成“领导强调抓一下、上级检查补一下、任务来了突击一下”的“一阵风”现象。二是狭隘心理。部分党员干部对于党群服务的内涵理解狭隘,把联系对象只限于自己的社交圈,与亲戚朋友交往就是联系群众,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也是服务群众。三是俯视心理。部分党员没有把服务群众看成使命和义务,而是看作功绩或者负担。工作作风轻浮,下基层进社区的地点止于社区居委会,习惯于联系社区干部,而不是走进群众家中。他们与基层群众接触不多、交流不深,联系群众的能力欠缺。从根本上说,上述现象都是由于部分党员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二)联系对象“偏”,存在“重本地轻外地”的现象

在东南沿海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既是这些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理应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关怀的重点群体。但是,在党群联系工作中却存在两类突出现象:一是联系主体重视不够。在党员干部进社区走访基层群众、听取群众心声、收集社情民意的过程中,对外来建设者的关注还不够。党代表、机关党员、党群志愿者深入非公企业开展活动还较为欠缺。二是联系对象表达缺失。很多外来建设者在当地务工多年,与党组织和党员几乎“零接触”。虽然每次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会邀请“两新”组织代表参加,但多限于“两新”党组织骨干或企业管理层,广大的普通职工以及个体户反映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远离故土、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工作任务繁重并易受不公对待,对正常反映诉求的渠道也不了解,他们非理性维权现象时有发生。

(三)服务内涵“窄”,有“单一雷同”的现象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内涵丰富,但目前部分党群联系工作中出现联系方式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一是重下访,轻交流。党群联系不能只是单向的帮扶关系,而应是双向交流的朋友关系。但许多党员联系群众,更为注重政策法规宣传、送温暖、访贫问苦等活动,但却忽视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真正听取他们的心声,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党员干部惯于“择机”如“五一、七一、十一、春节”等联系群众,不重视日常走访群众,从而导致逢年过节,困难群众接受一窝蜂慰问,不堪其扰。还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服务群众就是清扫卫生、指挥交通、让群众感觉有“作秀”之嫌。三是重过程,轻结果。一些党员干部只在乎下了几次社区,听取了多少条意见,但却忽视对这些群众意见的跟踪解决,缺乏对群众反映普遍问题的分析提炼,也未能将其转化为造福更多群众的民生政策。

(四)联系手段“旧”,有“墨守成规”的现象

尽管近年来各级党委致力于打造党建信息化系统,但这一系统在深化党群联系工作上应用还不充分。不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手段陈旧,效果不彰。一方面,联系群众的方式单一。当前党群联系主要采取座谈、宣讲、调研、慰问等形式,微博、微信、QQ等新的信息化手段使用率不高,市、区(县)、办事处和社区党建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联系群众工作还未实现线上线下高效衔接,社情民意在收集、受理、办结、回复、反馈等环节还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联系群众的对象单一。党员干部下社区,进基层,接触到的主要是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站领导以及两新组织负责人,真正的群众代表并不多。群众代表反映问题有顾虑,发言时间有限制,从而造成党员干部与基层党员、群众还是有距离、有隔膜。总体上看,这些传统联系群众手段略显单一,已不能满足基层群众利益表达的多元需求。

(五)联系制度“软”,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当前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常态化,效果有限。特别对于机关干部,由于单位性质或工作特点,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少,联系群众因为缺乏载体极易流于形式。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定尺度不够严明,实际操作难以把握。有的地方制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大都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因规定内容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往往难以把握尺度。履行程序不够严格,实际落实难以到位。有的对联系群众制度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目标考核手段太软,特别是群众对干部职务升降、人员去留的话语权被“边缘化”,以及存在失责不究、违责不罚的现象,导致建立的制度流于形式,最终沦为摆设,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监督上存在标准不完善、运作不科学和主体不广泛的问题。各地在针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定监督标准时,没有统一参考,无法有效评定党员干部“有没有做到联系服务群众”和“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的问题,这样不仅造成监督结果失真,而且导致很多党员干部急功近利,个别地方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泛滥。

三、新形势下形成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常态化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这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结合第一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体制机制。

(一)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观念教育

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增强群众意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第一,树立与群众“鱼水相依”的感情观,把群众当亲人,真心真意热爱群众,用情用心感化群众,而不能虚情假意、阳奉阴违。第二,树立“为民谋利”的公仆观,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权力观,共产党人,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公仆,甘为群众的“孺子牛”,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要主动强化自身服务群众的意识,做到心中装着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并对群众负责。第三,树立“功在群众”的政绩观,务实肯干造福群众。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坚持问政于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从群众的眼光出发急民之需、解民之忧。第四,树立“平和淡泊”的名利观,克己奉公、利及群众。党员干部应在思想上保持清醒,以平和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时刻为百姓谋利、不为个人得失计较,以追求更多为群众认可的名,对群众有益的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建功立业。

(二)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

面对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组织更加开放多元,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纵向垂直运作模式日益松散,越来越明显地让位于横向网络的引导式、扁平式运作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党组织的运作如果仍沿用科层制的权力网络和组织体系展开,势必将导致干群关系隔阂深化。新时期需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加强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一是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引导、培育和应用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群众团体、班社、民间中介机构作用。牢固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既要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又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三是发展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能够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尽可能避免决策的失误、失当和执行不力。任何一项关涉群众利益的政策法规,都要首先考虑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进一步拓宽群众政治参与方式,通过公示、听证、咨询等方式,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

(三)抓好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

优质的平台是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和畅通群众诉求的重要保障和抓手。要强化好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所议事。在城市,加快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非公企业、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促进党组织的全覆盖。在农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社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积极培育村民理事会、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群众,通过引导群众深度参与社会管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畅通群众信访渠道,树立解决问题的导向,把信访工作作为畅通群众诉求的工作抓紧抓好。要积极开辟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建设覆盖服务中心、门户网站、新闻发言人和微博、微信等立体互动方式,善于利用不同的沟通工具与不同类型群众交流沟通,做好不同类型群众的服务工作。

(四)不断充实基层服务群众工作队伍建设

服务群众工作的工作重点在基层,广大基层工作队伍直接影响着联系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新形势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重点在于建设一支乐于服务群众、善于服务群众、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要建立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农村等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干部队伍,切实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将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积极开展日常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要强化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责任,主要通过党员责任社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落实好每一个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成为服务群众工作的主力军。要发挥好“两代表一委员”的作用,明确他们定期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任务和规范性要求,通过他们联系服务群众,将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代表好。坚持通过选育、选派、选聘等方式方法,选优配强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党员干部工作队伍。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工作队伍服务群众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基层联系服务联系群众工作的用人导向,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和落实政策制度等多种形式,使那些思想觉悟高、有基层服务群众经验、有服务群众工作方面突出实绩、志在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不断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

(五)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保障机制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自新旧体制的摩擦碰撞,许多方面的利益不协调源于社会转型的不足和体制改革的滞后。减少和化解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发挥制度的根本保障功能,通过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多层级地推进群众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建立信息获取机制。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大力推进决策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对相关信息主动发布或经申请发布,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二是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在相关制度设置上,增加公众参与的环节,如以听证、表意、监督、举报等方式在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上,向公众提供表达的渠道和机会。三是建立利益协商机制。在利益诉求明确表达的基础上,矛盾各方按照法律的渠道和程序进行对话和谈判协商,自主解决彼此间的利益纠纷时,社会就初步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四是建立党员干部作风考核机制。探索服务群众的评价体系。在干部考核中注重民生、扩大民主、体现民意,增加群众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话语权、选择权、评价权,建立量化刚性的指标和严厉的配套措施,倒逼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服务,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效结合起来。

当前,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转型进入了“攻坚期”,社会矛盾多发易发。我们谋发展要一心一意,抓党建主业也要聚精会神。不把党建主业抓好,推动发展就缺乏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正确的方向。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联系服务群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抓得好,党群干群关系就比较好;反之,党群干群关系就比较冷。能否抓好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形成一套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总之,我们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继续打好作风建设的硬仗,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曹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障碍与途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

[2]侯远长.党的群众路线提出形成及内容特点的历史考察[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1).

[3]徐曙光.领导干部要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表率[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3.

[4]蒋益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与和谐党群关系的建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3).

[5]黄远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研究[J].探索,2013,(5).

[6]郭建,任亮.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设计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4,(2).

责任编辑:钟晓媚

D252

A

1673-5706(2016)02-0017-05

2015-12-15

张磊,深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党员干部新书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