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2016-02-12姚满林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

姚满林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姚满林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哲学,推动了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治国理政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出了若干哲学命题。从理论上看,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习;运用;哲学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重要讲话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哲学基本原理)来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因此,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推进。

一、推动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学哲学是掌握哲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对哲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甚少,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用哲学的,因此,要运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答现实问题,就必须学哲学。重视对哲学,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纵观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不难发现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中国共产党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学习中诞生的;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1]。党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先进性,党的事业始终生机勃勃,在一定意义上讲,加强对全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我们党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一)提出了“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出了“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要求。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练好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仅2013年这一年,总书记就“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这个问题,进行了三次精辟的论述:第一次是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强调“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2]第二次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结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要求领导干部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次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结合集体学习哲学的情况发表了讲话,并对全党提出要求:可以说,在这三次讲话中习近平把“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进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基础,也是解决纷繁复杂问题必须具备的“真功夫”。

(二)带动党的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两次集体学习。中央如此高规格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就学习目的来说,“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3]从学理上讲,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学习马克思哲学无论对全党深入把握国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来说,还是对领导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和个人修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4]就学习内容来说,既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就学习效果来说,中央政治局带头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全党形成了真学、实学、深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党内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从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看家本领、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作“核心和灵魂”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看家本领”的表述、从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哲学到党的各级干部学哲学、从要求领导干部学哲学到总书记带头学哲学,通过这些做法,习近平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治国理政

如果说学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那么用哲学就是另一个好传统,学哲学的目的全在于用哲学。在今天,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5]说到底,就是要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运用哲学的思维来打开思想的空间。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看,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情,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治国理政的问题。

(一)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国情、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一个执政党要科学执政,其前提条件是该执政党能不能客观、科学地分析该国的基本国情,因为国情就是实际,正确地分析国情就是科学地把握实际,就是为我们的工作找基点,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基本原理。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看,习近平坚持以国情分析作为认知和判断的基点:“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6]当然,习近平也运用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原理,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在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不但在全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上的“钙”,以防止患上“软骨病”,而且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中国梦来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习近平以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出发点,他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存在,既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包括我们的发展要求,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制定作为社会意识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因而,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7]

(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原理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如果我们从社会基本矛盾来看当今中国社会,不难发现,整体上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符合的,但整体上的适应和符合,并不意味着局部性矛盾不存在,于是,从这种现状出发,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局部性矛盾。客观地说,局部性矛盾的特点决定了解决它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改革,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8]进一步来说,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解决当代中国矛盾、决定当代中国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紧迫,因为它面对的问题亟待解决、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9]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现存的经验和答案,必须学会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各种关系。在党的十八以来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了许多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首先,善于运用辩证法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在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实现“隐”与“显”的配合;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上,注重“上”与“下”的相互呼应;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上,讲究“变”与“稳”的平衡;在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上,主张“点”与“面”的协调;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提出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强调从系统论的角度谋划各项工作,在总体层面上,依据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在具体层面上,要求增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系统性、协调性,如: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10]最后,习近平运用辩证方法坚持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既强调坚持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不断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工作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强调要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依靠力量上,强调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1]依靠人民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上,坚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强调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上,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2]

在习近平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3]因此,我们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化解矛盾、推进工作的本领。

三、提出了若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命题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解决中国当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若干哲学新命题,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智慧。我们在此以四个哲学命题来对习近平哲学思想进行阐释。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命题是习近平2013年11月9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4]

那么,“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智慧?首先,表明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5]毋庸存疑,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就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就“问题何以倒逼改革”来看,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也是处在社会问题的凸显期,如果说30年前的中国面临的是“如何使中国富裕起来”这个问题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发展的协调性与持续性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民生问题、少数消极腐败问题,等等。既然存在问题,于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6]。

其次,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社会问题是社会存在的表征,从问题出发来思考改革,本质上就是从社会存在来思考改革,借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17]如果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解决问题也应当从实际出发。于是,我们就会追问作为解决问题的全面深化改革之立足点,就会思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依据。显然,由“问题”深入到社会存在时,我们的答案就一目了然,全面深化改革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最后,内含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分析方法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钥。“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18]以此种观点和思路来分析当代中国,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适应、相协调的,但总体上的适应和协调并不否认局部的矛盾,而解决这个局部性矛盾靠的是改革,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9]改革就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就是解决社会矛盾。

(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主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旨演讲,在谈到应当如何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但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角度看,稍早于此,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思想,[20]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命题是这一思想的继续与深化。2014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在论及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时又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21]由此可见,“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一是体现了“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哲学思想。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又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之所以是历史的选择,是因为近代以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富强的问题;之所以是现实的需要,是因为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一些鼓宣“中国威胁”和“中国崩溃”的境外思潮在不断涌现,从而诋毁了我们的国际形象、干扰了国内的思想领域,为了回应这些论调,我们就必须揭示这些思潮的实质,从而抵制这股思潮,回应现实的疑惑。实际上,由于我们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把准内因这个决定性因素,因而“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中国模式”既证明了中国发展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又有力地回击了福山“西方自由民主是人类历史进化终点”的论断,也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3]

二是表明了哲学的主体意识。简单地说,主体意识也就是主体的自我意识。从主体意识角度来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4]因此,在发展道路上,既不能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又不允许任何外在力量将其意志强加给我们,相反,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三是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信源自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感知。近代以来,在遭受西方列强带来的深重苦难中,不屈的中国人奋起反抗国内外反动统治,经过苦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救国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富强复兴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与现实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夕强烈的对比之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之中,我们应当比历史任何时期、比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更有自信的理由。

(三)“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这一命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继承、运用和丰富,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首先,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一方面,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25]另一方面,我们党又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26]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继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牢记“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27]

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基本立场,那就是:“始终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28]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如果我们粗略做一个梳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问题上,从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这些观点中,我们不仅能看出总书记鲜明的人民立场,还能体会到其深厚的人民情怀。

最后,体现了群众路线的要求。这个命题告诉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其看成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牢固树立做人民公仆的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29]还要坚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我们的工作,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甘拜人民为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崇尚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为人、亲民、爱民、敬民。

(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听取完部分省市负责人的发言后,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30]从学理上看,这一命题的哲学基础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因此,这个论断既是对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传统的继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传统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看,首先,这一命题是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坚持。之所要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因为我们肩负的任务、我们面临的矛盾、我们的工作实际在不断地变化,“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1]

其次,这一命题体现了哲学实践观同党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的统一。从习近平讲话所强调的重点来看,一方面,重视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立足于客观实际,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方面,搞好调查研究必须与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相结合,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32]

最后,这一命题是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原理的坚持。落实就是对我们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是对我们认识结果的运用,因而,落实就是将认识推向实践,“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33]质言之,这一命题既是对毛泽东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的继承,又是以当代的表现形成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作出的新贡献。当然,我们的阐释与解读也是一种尝试,既然是一种尝试,难免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无论这种阐释与解读多么“幼稚”,都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尝试,这才是学术的态度。

[1][7][8][9][10][18]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2][11][12][14][16][21][25][26][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5][6][13]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4]姚满林.学哲学做到“三结合”[N].学习时报,2015-03-0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22][23][2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8]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J].求是,2010,(7).

[2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30]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

[12][31][32]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33]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责任编辑:李 彦

D61

A

1673-5706(2016)02-0022-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西文化激荡下的百年中国文化变迁研究”(14BKS048)阶段性成果。

2015-12-03

姚满林,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逆境中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