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特色

2016-02-12蒋光贵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明发展

蒋光贵

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特色

蒋光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极富价值的思想,把握其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特色主要有:一是和平发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从深层次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思想,为新的外交思想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新的方法论基础;从历史、文化和现实论证了其外交战略的深厚基础;澄清交往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引导未来。二是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牢交流合作的基础;多维度、多层次、多边的交往。

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特色

深入研究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特色,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对于世界的和平和美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平发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

(一)从哲学高度看问题:从深层次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思想,为新的外交思想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新的方法论基础

习近平对“文明”的阐述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它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制度之争、道路之争。首先,他指出了“文明是多彩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因此,“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1]承认文明是多彩的,坚持了物质第一性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次,“文明是平等的”。习近平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2]价值,讲的是有用性或有效性,各民族的文明都是本民族长期生存生活形成的经验结晶,对本民族都有一定的价值,都是相对于环境的,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再次,“文明是包容的”。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所以,“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3]文明的包容,才能真正使人类的认识丰富、比较完善,生活才会更加美满。

(二)从历史和文化交流看问题:它们是推动各自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首先,习近平考察了历史。相互交往的历史是各国人民友好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好”等理念和行动世代相传。他讲到,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国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中国唐代交往的国家达70多个。他讲到,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到过东南亚很多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习近平访问外国时,经常引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友好往来的史料,以增进当前的友谊。例如,他访问俄罗斯时,讲起当年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讲到俄罗斯对中国汶川地震的援助等;访问非洲时,讲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与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的中非关系新纪元,以加强当今的中非友谊。习近平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其次,习近平考察了文化。相互交往的文化,是联系各国人民的基因。他指出,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经各种艰辛,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坚韧精神。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这些佛教文化从中国又传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欧洲文艺复兴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发展,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习近平访问外国时,经常讲起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文化往来或者引用这些国家的名人警句,以增强双方的亲切感和增进双方的往来。例如,他访问德国时指出:“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等。”习近平的引用,不但显示了他本人的渊博学识,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对德国的了解,而且这句话本身用在此处,对于增进中德友谊也非常恰当。他访问俄罗斯时讲到自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他访问中亚时,讲到在阿拉木图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友谊。

(三)从现实基础看问题:现实的交往是各国发展的动力

放眼世界,旧的殖民体系早已不复存在,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也不再存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当今的中国,国泰民安。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建设迅猛发展,给世界各国到中国发展提供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习近平指出: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进步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他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4]因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5]

(四)澄清错误认识,引导未来

偏见、偏私、固执往往导致仇恨、战争和灾难。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总结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时,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雅典的日益强大对斯巴达造成了恐惧。也就是说,在修昔底德看来,一国的强大必然要对周边构成威胁。这种思维方式长期影响着西方世界。在近代西方国际体系中,英、法、德、俄、意、奥等国在其大国的崛起过程中,的确发生过战争。历史上,英国与法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英法俄与德奥之间、英法美苏与德意日之间、前苏联与美国之间对抗和冲突的根源,要么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国际秩序中获得排他性的主导和优势;要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的竞争和冲突。至今,这种大国的崛起必然引发冲突的思维在西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米尔斯海默就妄加断言,认为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中美的冲突。针对这类偏见,首先,习近平指出“零和思维已经过时”,因为这种思维,“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其次,“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国家富强,没有争霸世界的逻辑必然性。“国强必霸”的逻辑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认识,因而是错误的。

二、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和方法

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6]为此,习近平提出了积极主动外交的一系列方法:

(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指出:“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他强调:“我们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8]

(二)打牢交流合作的基础

人类的纷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一国的政治在民众,世界政治的基础也在各国人民。习近平指出:“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9]而这种理解和了解,关键在于民众。习近平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10]“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比如,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将2014年和2015年互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我国还邀请俄罗斯大学生代表团访华。中国和东盟国家,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于双方之间。中国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以后三到五年,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三)多维度、多层次、多边的交往

其一,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将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联系起来,鲜明地主张要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义利合一、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上的大国关系。在这些基本原则基础上,也区别对待。

中俄关系。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有几个特点:第一,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两国人民有深厚的友谊,交流基础深厚。第二,中俄“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俄罗斯也在改革,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当前,他们正在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前进。中俄两国人民都希望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习近平指出,中俄“两国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近年来,中俄贸易额不断增加,人员交流也日益增多,上方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个新的“世纪动脉”。单是在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中俄双方就签订了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第三,“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习近平指出:“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中俄两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双方建立起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都照顾对方利益和关切,对双方有利。中俄两国还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美关系。中美双方尽管对有些问题有分歧,但合作是主流,中美关系要向前看。习近平在会见奥巴马时提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是有基础的。第一,中美双方都有建设新型大国的政治愿望。第二,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积累,双方合作有很好的基础。第三,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第四,双方建立了22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中国有近19万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美国有两万多学生在华留学。双方有深厚的民意基础。第五,两国的未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欧关系。中国同欧洲的关系,不完全同于中俄、中美关系。欧洲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拥有2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对世界和平很重要;中欧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是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欧洲也在加紧改革;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基于这些认识,习近平高瞻远瞩,指出中欧“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1]为此,第一,要加强同欧洲的沟通和协调,对“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关键性作用。”第二,在经济上,中欧要积极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构建亚欧大市场,努力争取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第三,中欧在改革方面要加强“对话和合作”,“尊重双方的改革道路,借鉴双方的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第四,在文明发展上,作为两种重要文明的代表,“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其二,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周边外交及其方针。习近平看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需要中国周边的稳定和睦;当前,亚洲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是最有活力、增长最迅速的地区,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合作对我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总额不断上升,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例如,2012年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超过了我国与美国和欧洲贸易额的总和。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为此,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12]具体说来就是:第一,“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例如,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风雨同舟,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印度洋海啸和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又如,我们同中亚各国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合力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贩毒、跨国有组织犯罪,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二,“讲平等、重感情”。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国同中亚、东盟要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第三,“常见面,多走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我国与许多国家加强了往来。第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第五,“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制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13]例如,2013年9月7日至8日,并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9月10日至12日,习近平访问吉尔吉斯坦,两国签署了《中吉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10月2日至3日,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我国对印度尼西亚和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加强中国同印度尼西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其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非关系。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真诚地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前,中非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在增长,双方人员往来日益增多。中非的友谊也在加深,例如,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非洲国家积极援助灾区,慷慨捐款200万元,相当于人均1欧元。中国也为非洲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我们对待非洲朋友,要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要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要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要讲一个“诚”字。

中阿关系。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丝绸之路就是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阿友谊日益加深。习近平指出,应该弘扬丝路精神,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还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

中拉关系。习近平指出,要在巩固传统友谊的基础上,提高合作水平,推动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此外,还要积极参与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事务,促进各方的发展。

[1][2][3][4][5][6][7][8][9][10][11][12][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9;259;259;265;267;248;299;249;264;298;282;297;297.

责任编辑:李 彦

D820

A

1673-5706(2016)02-0028-04

2016-02-03

蒋光贵,云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明发展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