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深圳文化品牌体系

2016-02-12刘金祥刘行健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刘金祥 刘行健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深圳文化品牌体系

刘金祥 刘行健

培育和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切实转变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式。深圳借鉴和参照东京、芝加哥、巴黎、纽约、伦敦、悉尼、洛杉矶和首尔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形态转型更新;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广大市民文化权益;有助于扩大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城市崭新文化风貌;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创新;深圳;国际先进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城市长盛不衰的有力支撑。在文化多元化和新型城市化迅疾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深圳只有借鉴运用国际先进城市的经验和模式,加快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步伐,才能实现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打下坚实根基。

一、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体,凝聚着城市文化精华,占据着城市文化的高端,对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具有集聚资本、引导消费、延伸链条、倍增利润等多重功能,以城市文化品牌引领城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先进城市复苏崛起的基本规律。日本东京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创意产业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创建以动漫为核心与主题的软件展、电玩展、秋叶原娱乐节、玩具节、模型展销节、C3玩模展等城市文化品牌,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经济业态,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东京地区经济从低谷中迅速攀升。[1]美国芝加哥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退,进入80年代市政当局着手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发掘、遴选和价值再造,通过打造格兰特舞蹈节、湖滨音乐节、奶牛雕塑节、国际电影节、航空展和sofa艺术展等众多独具特色的系列城市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兴建麦考米克会展中心、千禧公园、海军码头、谢德水族馆、阿德勒天文馆等散发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文化设施,极大地吸引了众多优质人力资源的云集和数以千万计游客的光临[2],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逐步摆脱了传统模式,由一个重工业城市成功实现了向“娱乐机器”的华丽转型,成为享誉全美乃至世界的文化名城。

深圳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富战略眼光的城市之一,自2003年开始就把文化产业列为城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强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陆续创办了具有扩展功能和裂变效应的文博会、文交所和大芬油画村等文化产业品牌,涌现出以腾讯、华强、雅图等为龙头的文化品牌企业,拉动了文化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561.90亿元,10年增长了约10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8%[3]。文化产业品牌的经济属性和逐利本能,决定了其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目前,深圳在“文博会”等文化产业品牌的驱动、引导、吸附和辐射下,文化产业企业已超过4万家,承载着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量的六分之一,2014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比为39.29%,高居全国城市榜首[4]。尽管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业绩,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简单与粗放。

培育和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切实转变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式,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发展规模企业和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发展优势文化企业集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文化资源流动重组、文化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深圳是一个建城历史比较短暂、文化资源比较匮乏的移民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的实践中,应参借日本东京的成功做法,发挥市场调剂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其它城市闲置废弃或低效运行的存量文化资源向具有浓郁创意氛围和强大设计能力的深圳集中,使其它地区新发掘的文化资源向深圳的名牌文化产品和优势文化企业集聚,将外地资源的潜在效能转化为深圳品牌的显性优势。城市文化产业品牌是一种创意载体和智慧符码,内容、科技等要素正在成为其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这是城市文化产业内涵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的有力支撑。深圳作为拥有6000多家文化设计企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个中国“设计之都”,应参照英国伦敦和韩国首尔等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辅之以网络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装备和点绘,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现代化转换,助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不断以文化创意衍生文化附加值,努力培育具有深圳特色、深圳气派、深圳风格的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城市文化企业的规模扩张绝不是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来完成的,而是借助公司制形式向社会融资,以及企业间的联合、合并、收购等方式来实现的,深圳的腾讯、华强等知名文化企业即为例证。深圳应把握文化产业扩张化的特点与规律,借鉴美国洛杉矶做大做强好莱坞电影品牌、打造世界梦幻工场的成功经验,以资本、业务、经营等为纽带,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运作手段,突破市场分割,破除行业界限,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机构的集聚,将各种优质要素凝聚到文化产品之中,为构建深圳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位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载体服务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包括深圳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为契机,正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市民的公益性文化空间,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些国际先进城市构建城市公共文化品牌的做法,为深圳提供了启发和参照。著名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注重对城市文化品牌设施的辟建和保护,通过成立文化信贷基金、赋予文化主管部门经济权力、实行文化设施发展合同制和对文化单位进行财政补贴,[5]对重点公共文化品牌设施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号称“世界之都”的美国纽约一直以来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施政重点,通过采取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建立服务志愿者机制、鼓励私人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以文化品牌设施为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了300多家免费博物馆、200多家公共图书馆、近300家电影院、150多家剧院、400多家艺术画廊、500多家书店和1500多个公园和游乐场所,[6]成为拥有包括百老汇、自由女神像、林肯艺术表演中心、大都会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服务项目在内的全美文化设施最多和媒体最为集中的城市,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和各种传播媒体,共同拱卫纽约成为美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最发达的地区。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最早吸纳私人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品牌设施和活动的城市,也是目前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比较显著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相继开发组建了市中心书城、市音乐厅、市图书馆,以及读书月、市民大讲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粤剧节等城市文化品牌设施和活动,尤其从2003年以来,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6%,迄今全市已建成30多个市级文化设施和2000余个基层文化阵地,[7]其中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长廊等,星罗棋布,覆盖全市,为构筑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深圳公共文化品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相对于国际一些先进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空间和潜力还有待于拓展和发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也不是一夜之间生成的。很多国际先进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大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型模式和经验。无论是巴黎和东京的政府主导模式,还是纽约和渥太华的民间主导模式,均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作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第一要义,作为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制度设计、路径选择和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深圳应摄纳和参照西方发达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以实现市民文化利益为核心,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文化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研判机制,对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以此为依托和牵动,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周致规划并付诸实施。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其存在与发展是对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和平衡,换言之,社会组织在推动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推动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应进一步加快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像美国纽约和芝加哥那样,将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转移出去,交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承担和实施,惟其如此,才能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构建文化品牌体系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城市文化品牌是内涵和形象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名片,更是城市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的旌幡。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希望以勤勉和智慧锻铸文化精品,展现城市文化风貌。英国伦敦,这座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城市,二战结束后历届城市政府致力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擘划与构建,通过扩大绿地面积、修缮传统建筑、设立大型展馆、举办艺术展览等,不断向世人推出以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国家人像美术馆、英国海事博物馆和唐宁街十号、圣保罗大教堂、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为代表的城市形象文化品牌,这座被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绘为“黑暗肮脏的城市”如今已从“恐怖和阴霾中走出”,成为我国知名学者李冈原在《伦敦文化启示录》一书中所概括的“古典优雅、时尚清新”的后现代城市,伦敦于2006和2007年连续两届蝉联由国际权威城市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发起的全球城市国际品牌形象调查第一名[8]。澳大利亚的悉尼,这座南太平洋上的海港城市,从19世纪初到现在,涌现出以悉尼歌剧院、海滨公园、皇家植物园、圣玛丽大教堂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设施与景观,悉尼正是依凭这些文化品牌恭迎五洲宾客,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胜地。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长期累积的文化产物,影响其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由规划和管理手段构成的政府行为。

深圳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树立深化改革标杆的同时,着力开辟文化绿洲,铸就文化传奇,尤其是通过开发辟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的文化品牌设施,如世界之窗、西冲海滩、东部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小梅沙海洋世界、大梅沙观澜山水田园、海上世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仙湖植物园等,为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注入了文化血液和人文基因,赋予其精神品性与文明面影,使深圳的文化形象得到铸塑和扬励,也使深圳的文化风貌得到装点和呈现。

人类文明发展史和西方先进城市演进规律表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必须把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重要检测指数,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作为重要考量依据。国内外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和告诫我们,创立城市文化品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坦途可行,世界上许多城市知名文化品牌几乎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最终定型,这就要求深圳应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借鉴国内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城市的做法,将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十三五”总体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相关责任机制,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是一项关涉多方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规划和统筹,也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和引导,更需要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科学运作。现在国内一些城市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产品或项目的炒作和包装上,进行哗众取宠式的宣传,而社会上一些以赢利为目的中介机构和非主流媒体,也热衷于“评选”、“推介”文化品牌,对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构成不利影响。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文化品牌是“评介”出来的,也没有一个城市文化品牌是由社会组织和非主流媒体“推荐”和“宣布”出来的,更不是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自我标榜出来的,必须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磨砺出来的,是经过无数消费者褒奖出来的,[9]市场和消费者才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终审裁判。文化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即使是一种成熟的城市文化,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其同一性而不随时代流转而发生变化,[10]作为城市文化具体标识的文化品牌也是如此。一个城市文化品牌从无人知晓到名满天下,并且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持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特点和品质。深圳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虽然包蕴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邃的管理经验,但如果长期不进行更新和改造,就会蜕化萎缩,自消自灭。因此,只有把握时代走势,掌握时代特征,不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对其注入时代信息和当下生活,才能使城市文化品牌褒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四、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当前,国内外市场已经进入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竞争。我们知道,城市文化品牌不仅具有人文属性,是一种社会正面认知和评价系统;而且具有商业属性,是引导和倡领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因此,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快发展城市文化,是增强深圳乃至我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硬实力;而且能够释放强大人文效应,提升城市软实力。有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在构建文化品牌时,均把传播本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的独立性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抵御异质文化侵袭、实现国家文化利益作为终极取向。美国洛杉矶市政府秉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把控文化主导权的原则,通过出台电影法规、制定文化政策、利用他国资源、开发境外市场、降低税收门槛等措施,鼓励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和生产体现美国价值理念、彰显西方政治诉求的影片,并利用其业已建立起来的庞大畅通的跨国经营网络和渠道,不遗余力地将好莱坞大片推销至世界电影市场,在赚取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把美式价值观传输到全球各地,潜移默化地熏染他国观众,也就是说,洛杉矶借助好莱坞电影品牌向世界各国源源不断地输出美国文化,在赢得文化话语权的同时进行文化殖民攫取文化霸权。人作为文化的主体,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人对文化的消费如同对日常生活用品消费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在缺乏本国主流文化教化和传统文化陶冶的情境下,在精神上很容易被异质文化所俘获所同化,这就使得捍卫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和艰巨。韩国首尔恪守民族文化统一性和同一性的信条,通过设立影音分支公司、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全额补助翻译和制作费用、出资购买优秀历史剧版权等,注重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电视剧产业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工业的有机结合体,不断推动韩剧快速发展,使以《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等为代表的韩剧在东亚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持续升温、畅销流行的“韩流”,实现了传播本土文化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双赢。

面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袭扰和冲击,深圳近年来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主旨,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宣传队”和“播种机”,通过编排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创作电视专题片《阅读深圳》、开设电视栏目《魅力深圳》、成立深圳学派和文创研究院、制作动画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各国共浴中华文化智慧之光。但由于受历史底蕴较薄、文化根基较浅、传播平台较少、交流渠道较窄等因素的制约,深圳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任重而道远。

当今世界处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已经不是某一国家的个体行为,文化市场也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挑和独守的。无所不在的信息化将后工业化推到时代前沿,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有别的国家和地区携裹到波诡云谲的世界市场大潮之中,使国际经济关系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延伸至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在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国内竞争日益表现为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尽快进入文化品牌构建阶段。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来说,应找准方位,明确定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开发利用本国文化资源,大力涵养培育扶持城市文化品牌,使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圳风格的城市文化品牌尽早脱颖而出,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城市文化品牌走出国门,着力提高深圳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具体就是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遵循世贸组织确定的“文化例外”规则,一方面把握节奏,掌握力度,对国外资本实行文化市场适度准入策略,为深圳文化企业赢得提高竞争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注入城市文化品牌,通过整合传播媒介和拓宽营销路径,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作用,放大城市文化品牌的人文效应,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笃化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建立完善城市文化品牌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通过对国外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督,将国外城市文化资本对深圳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威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努力掌握运用城市文化品牌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安全。

[1]王林生.动漫节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何玉珍等.美国芝加哥城市转型及其文化力的彰显与启示[J].天津:城市,2015,(2).

[3][4]李瑞琦等.深圳35周年:文化沙漠变绿洲[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9-16.

[5]侯聿瑶.法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2.

[6]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47.

[7]林洲璐.深圳文化设施总面积超195万平方米[N].深圳:深圳特区报,2014-7-19.

[8]周丹.伦敦城市品牌是怎样打造的[J].北京:中国报道,2007,(3).

[9]刘金祥.打造文化品牌须克服的倾向[N].北京:学习时报,2012-9-10.

[10][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6.

责任编辑:钟晓媚

G127

A

1673-5706(2016)02-0075-05

2016-02-24

刘金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综合处处长、编审、博士;刘行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