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2016-02-03哈丽娟王富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针灸学配穴主症

哈丽娟,李 铁,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针灸研究】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哈丽娟,李 铁,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含糊不清,使用上有混淆之嫌。鉴于此,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研究,笔者认为腧穴配伍的概念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2个或2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而配穴的概念是相对主穴而言,是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的腧穴,与主穴共同构成针灸处方。

腧穴配伍;配穴;主穴;处方

关于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笔者查阅了古今大量文献及中医教材,认为二者有混淆之嫌。如有学者认为,“腧穴配伍法包括主辅配伍、特效腧穴配伍、按部配伍等”[1],也有学者有“传统腧穴配伍理论如原络配穴、前后配穴、上下配穴等”观点[2],虽都是描述腧穴配伍方法,但时而“配伍”时而“配穴”,二词使用有所混淆。另外,在《针灸学》等针灸教材中明确记载:“穴位配伍的方法归纳为两类,即按经脉配穴、按部位配穴”的观点[3],而在治疗各论的处方中则出现“主穴”与“配穴”,前后2个“配穴”意义不同却同名使用,实为不合理。综合分析不难发现,“腧穴配伍”与“配穴”术语无规范统一的概念描述,且混淆使用。

有关“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混淆问题已有数十年之久,却从未被学者发现与质疑。笔者认为,正确界定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关系到中医理论规范化发展,更是弘扬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传播的必然需要。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对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进行分析概括,并进一步归纳和梳理二者联系,以期引起针灸界同仁对腧穴配伍与配穴概念混淆的关注,对针灸术语的规范化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腧穴配伍的概念

腧穴配伍来源于中药配伍理论。中药配伍是指2味或2味以上的中药配合使用[4]。《神农本草经》曰:“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指出除单行是指单用1味药治病外,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都属于药物配伍应用范畴。广义的配伍也包括方剂配伍[5],即《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一个或多个中药配伍有规律的组合就是1个方剂,可以理解为方剂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可能是单味药,或者是由中药配伍组成。

关于腧穴配伍的概念,笔者查阅了现代教材《针灸学》[3,6-9]将其概括为:腧穴配伍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2个或2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方法[10]。从腧穴配伍与中药配伍的概念中不难发现,二者内涵有所异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正确适宜的配伍来提高临床疗效,并非是2种或2种以上的腧穴或中药随便拼凑使用,是有理论根据、经过实践考验的;不同之处在于相互配伍的腧穴须要针对某一症状具有相同的主治功能,方能称之为“腧穴配伍”,而相互配伍的中药不拘于此点,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都属于中药配伍应用范畴。现今许多学者在理解腧穴配伍时,错误地认为相互配伍的腧穴应该具有不同的主治功能,这样才能够达到增效、广效的作用,实际上是将腧穴配伍与中药配伍混淆理解了。

由中药配伍与腧穴配伍的异同,联想到方剂配伍与处方。相同于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处方中也存在主穴、配穴及随症加减穴。北宋·沈括提出:“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为药虽众,主病者在一物,其他则节节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说明“君臣佐使”是根据药物在方剂中的主次作用而决定的。针灸处方中根据主症选取主穴、根据辨证选取配穴及随症加减穴,同样主次、前后分明,故可借鉴“方剂配伍”之称,并根据针灸处方的确定法则暂将处方的确立法则称为“处方配伍”。“腧穴配伍”的广义配伍即“处方配伍”,“腧穴配伍”是针对同一症状具有相同主治的腧穴相互配伍;“处方配伍”则是针灸处方中的主穴、配穴、随证加减穴的配伍。主穴、配穴、随症加减穴中都可以包含腧穴配伍,即“处方配伍”由“腧穴配伍”组成。

2 配穴的概念

配穴是相对主穴而言,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的,主穴与配穴是处方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针灸处方,故欲掌握配穴的概念必先对主穴及处方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针灸处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集理、法、方、穴、术于一体的主穴与配穴的组合。针灸处方与中药方剂一样,注重主穴、配穴的先后主次轻重之分,主穴、配穴的确定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犹如对症下药,药不对症无以起疴,穴不对病无以疗疾,徒增痛楚。

主穴,顾名思义是针灸处方中的主要穴位,也是针对疾病主症而选取的一组腧穴。主症即为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主症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症状,如便血、脱肛、咳嗽等,也可由二三个相关症状共同组成,如心下痞、呕吐。临床上一旦明确了主症后,抓住主症确立主要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根据主症选主穴使治疗有的放矢,目标更为明确,也是临床思维中较为普遍的方法。如治疗腰痛时,根据腰部疼痛这一主症选取阿是穴、大肠俞、委中穴,可共奏通经止痛之效。

配穴是相对主穴而言,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证候是以主症为核心的证候群,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有症状的总称,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对引起主症病因病机的客观体现;兼症是主症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继发症状,或同时出现的相关症状。在制定针灸处方过程中,应辨清错综复杂的临证表现以确定主穴配穴,使主次分明,条理清楚,标本兼治,顾全整体。

如程莘农院士治疗胃虚受寒型胃脘痛[11],以背俞、任脉经穴脾俞、中脘、气海穴为主穴,按症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为配穴。又如吴焕淦[12]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以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为主穴;脾虚湿困、脏腑气化不利者加中极、足三里、支沟、曲泉等;肝胆湿热、下注膀胱者可加曲池、丰隆、中渚等。

3 腧穴配伍、配穴的关系

配伍理论可以体现于配穴之中,配穴可以是单穴,但大多都是由2个或2个以上腧穴配伍组成,即配穴可以体现配伍理论,配伍理论也可指导配穴。配穴所要达到的辅助作用,是通过腧穴或腧穴配伍方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以邱茂良治疗郁病为例[13],主穴根据主症取百会、印堂穴,配穴根据兼症选取。肝气郁结型配太冲、合谷穴;肝郁化火型配后溪、申脉穴;心胆失调型配内关、阳陵泉穴等。分析可知,治疗郁病的处方由主穴与配穴组成,主穴为百会与印堂的局部配伍,共奏疏肝通络之功。根据肝气郁结之证型,配穴选取四关穴,即合谷与太冲穴的远端配伍,两穴相配,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上一下起到疏肝解郁、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肝郁化火证型,配穴为后溪、申脉,二穴局部配伍可增强清热醒神之功;根据心胆失调证型,配穴为内关、阳陵泉的合络配穴,共达调理心胆的作用。

腧穴配伍与配穴的关系同样体现于处方的确定中,《针灸大成》中有“先审病者是何病?属何经?用何穴?审于我意”[14]。《百症赋》中也提出:“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颇富深意地道出了处方确定之顺序及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一是审病辨证确定病机、主症、辨证,二是进一步根据主证、辨证。换言之,就是以主穴与配穴所要达到的治疗作用来选取相应腧穴配伍以达到协同增效。

4 讨论

综上,腧穴配伍和配穴是2个不同的概念,腧穴配伍是针灸学理论,配穴是针灸学方法。腧穴配伍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2个或2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方法。配穴是相对主穴而言,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以辅助主穴起到治疗效果的腧穴。处方中的主穴与配穴,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确定的,主穴中有配伍,配穴中也可包括配伍。配穴可以体现配伍理论,配伍理论也可指导配穴。

《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15]一书的前言说:“概念术语作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研究乃是学科基础性工作中的基础,本应先行……然而,这方面的工作长期被忽视,系统研究基本是空白。概念术语的内涵模糊,界限欠明,规范缺乏,对其理论内容的认识就缺失前提。”此话一语中地指出概念术语的模糊混淆及中医工作者对这一现象的长期忽视。笔者认为,腧穴配伍与配穴概念的澄清和关系的梳理,将为正本清源、还中医本来面目、恢复准确的中医概念做出贡献,并将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弘扬大有裨益。

[1]李忠仁.腧穴配伍研究概况[J].中国针灸,2010,30(5): 437-440.

[2]王华,梁凤霞.腧穴配伍研究思路和展望[J].中国针灸,2012,32(4):359-362.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2.

[4]王今觉.从文献谈“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63-65.

[5]于虹.中药配伍理论的应用意义[J].中草药,2003,34(4):附12-13.

[6]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95.

[7]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

[8]王华.针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1.

[9]高树中,杨俊.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

[10]张国学,刘昊,王富春.论腧穴配伍与针灸处方[J].中国针灸,2014,34(10):987-990.

[11]杨金生,程凯,王莹莹.程莘农针灸辨治痛症临床要点总结[J].北京中医药,2102,31(4):271-274.

[12]吴焕淦,方剑乔,江庆淇.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吴中朝,何崇.邱茂良教授消化道疾病针灸“三宜”治略[J].中国针灸,2012,32(4):377-381.

[14]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15]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Analysis of the Acupoints Compatibility and the Adjuvant Point

HA Li-juan,LI Tie,WANG Fu-ch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The concept of the Acupoints compatibility and the adjuvant point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the use is also confused.For this purpose,we check 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combination with the clinical research,Acupoints compatibilit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choosing two or more points with the same functions to be compatible,in order to achieve a specific treatment effect,and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cupoints compatibility;Adjuvant point;Main point;Prescription

R224.1

:A

:1006-3250(2016)07-0945-02

2015-12-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4CB543100)-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哈丽娟(1987-),女(回族),吉林长春人,助教,医学硕士,从事特定穴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王富春(1961-),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医学硕士,从事特定穴理论与临床研究,Tel:13944804888,E-mail: fuchenwang420@126.com。

猜你喜欢

针灸学配穴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