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孙子兵法》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

2016-02-01刘晓霞郭海金

管子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尔斯孙子兵法译本

刘晓霞,郭海金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教育系,山东 淄川 255130)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孙子兵法》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

刘晓霞,郭海金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教育系,山东 淄川 255130)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对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孙子兵法;功能翻译学;译本

《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它雄视千古,引领着中国古典兵学文化的发展潮流,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和成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和《论语》就像两块巨大的基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宏伟大厦,折射出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本质特征和精神风貌。它所蕴含的思想涉及军事、政治、外交、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其所体现的一览群小、实事求是、预测谋划、权衡得失、辩证能动、避实就虚等指导方针和原则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指导,对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既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和推崇。据不完全统计,该书已被译介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其中英文译本多达三十多个。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以下选取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林戊荪译本(外文出版社,2001)[1]1-229和贾尔斯译本(湖南出版社,1993)[2]2-113进行对比分析。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其三大法则──目的法则、篇内一致法则和忠诚法则出发,作者将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长久以来,翻译对等论在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史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理论坚持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和字面意义上的忠实,而对翻译目的、意图及语言功能的交际环境往往忽略不计。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了翻译活动的频繁发展和翻译需求量的增加,翻译的文本类型也日益多元化,人们开始尝试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定位翻译标准。翻译对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1971年,由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撰写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出版。在该书中,赖斯首次提出了功能类别的问题,奠定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基础。文本功能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低级的单词或句子等值,而是语篇层面的对等。该理论强调语言功能的交际环境,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相结合,力争实现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在交际层面上的对等。该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对等理论的限制。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桎梏,立足于翻译活动的首要准则文本目的(skopos),创立了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方法和策略。译者在翻译时应摒弃对译文的“完美”及原文和译文形式上对等的一贯追求,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导向,基于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交际需求对原文进行分析,并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此观念之下,翻译的标准不再是等值,而是合适。弗米尔等人还总结出了翻译活动的篇内一致法则、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诺德是这样来描述这三个法则的关系的,“篇际一致从属于篇内一致,篇际一致和篇内一致又都从属于目的准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文本的功能,翻译标准就不再是与源语文本保持篇际一致,而是对目的而言的适当性或合宜性(Reiss&Vermeer 1984)[3]139。如果目的要求篇内不一致(如荒谬剧中),篇内一致的标准就不再起作用[4]42。

在赖斯和费米尔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贾斯特·曼塔里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5]140,具体内容如下:(1)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互动行为;(2)翻译是一种涉及源语语篇作者、翻译发起者、翻译执行者、目标语文本接受者等多个参与者之间关系并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的人际互动行为;(3)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借助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来达成的非同寻常的交际行为和交际形式;(4)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言的差异意味着文化的鸿沟,两种语言的碰撞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冲突。贾斯特·曼塔里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更多地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为翻译不仅要翻译语言,也要翻译文化,既要解决语言的问题,又要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诺德全面系统地归纳整合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理论和思想, 对该学派创立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进行了总结和解答,在对该理论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功能加忠诚”这一概念并进行阐述。“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4] 167“忠诚原则兼顾了三方的合理利益:发起人、译文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如果这三个伙伴有任何利益上的冲突,译者在必要时要介入协调,寻求各方的共识。”[4]169该理论很好地协调了翻译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的关系,强调翻译活动既要遵从翻译目的论这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法则,又要遵守忠诚法则,既要考虑和尊重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理解及接纳能力,又要忠诚于原文。

传统的翻译理论坚持对等论的翻译标准,以原文为起点,译文为终点,以原文与译文形式上的对等作为衡量翻译好坏的唯一准则。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动摇了原文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及翻译目的,认为好的译文应该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充分地实现译文功能。同时,该理论的三大法则成为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法则,对后人的翻译活动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孙子兵法》林、贾两译本的功能翻译学分析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以其极富哲理性的语言、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军事理论、奇奥高深的思辨内容为人所折服。其英文译本多达三十多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译本有两个,即林戊荪的译本和贾尔斯的译本。林戊荪是著名中译外翻译家,他曾任中国翻译者协会副会长,具有较深的翻译功底,对英汉语言差异了然于心,同时他也是一位军事学者。在翻译之前,他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学习中国古文典籍。林译旨在向国内外汉语读者传播博大精深的汉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因此,林的译本简练质朴,文化底蕴丰富,较为忠实、完好地传递了原著的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和独到思想。贾尔斯生于中国,其父是英国领事官、著名汉学家翟理思。受其父影响,贾尔斯对中国文化和典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其供职大英博物馆期间,曾整理、研究并翻译过大量中国典籍。此外,贾尔斯的两个兄弟都曾做过英国驻华领事,另外一个兄弟也曾在英国陆军供职。受其影响,沉湎于汉学研究的贾尔斯开始关注中国现实和英国在华利益,并且敏锐地察觉到了《孙子兵法》这部世界兵学圣典对于军队和战争的重要意义。贾尔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孙子兵法》的博大精神和兵学原理译介给西方读者,尤其是英国国家军队的将军和士兵们。凭借扎实的汉学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献的浓厚兴趣,本着继承和批判的精神,贾尔斯开始了《孙子兵法》的英译工作,1910年,该书在伦敦出版。该译本选择与《孙子兵法》原著最接近的清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对比参考多种文献,引用中国各注家注解,采前人之说,采用严谨的体例,翻译精准,所以该译本真正达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从翻译历史性的角度来看, 林戊荪译本和贾尔斯译本堪称国内翻译与西方翻译的经典之作,在翻译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一)目的法则分析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和结果决定翻译过程、方法和策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需要在源语文本的基础之上,考虑和尊重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理解及接纳能力,据此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对比林、贾两译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林、贾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例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始计第一》)[6]4林戊荪译为“The first is the way (dao道); the second, heaven (tian天); the third, earth (di 地) ; “the fourth, command (jiang 将); and the fifth,rules and re-gulations (fa 法) .”[1]18贾尔斯译为“These are: (1) The Moral law; (2) Heaven; (3) Earth; (4) The Commander; (5) Method and discipline.林将“天”“地”“将”分别译为“heaven( tian天)”,“earth (di地)”,“command ( jiang将)”,而贾译则分别译为“Heaven”,“Earth”,“The Commander”,两者基本达成共识,细微区别之处在于林译附加了拼音和汉字的注释。而在“道”“法”的翻译上,两译者则采用了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林戊荪采用的是直译法,将“道”译为“the way”,将“法”译为“rules and regulations(规章制度)”。贾尔斯则采用意译法,将“道”译为“The Moral Law”,将“法”译为“Method and Discipline”,既不破坏原文的意境,又体现出对目标语文化的尊重,既不违背目的论原则,又貌似巧妙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座桥梁,较好地实现了译文的目的。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和结果决定翻译过程、方法和策略。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交际目的,译者必须综合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期待和各自的交际需求,在翻译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侧重,才能使译文在目的语交际环境中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纳。林戊荪的目的是借助《孙子兵法》向广大的国内外汉语读者传播博大精深的汉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为照顾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林在翻译时侧重于忠实传达原作原貌,采用的是直译的策略,译文简洁明了,涉及到文化词汇时用汉字和拼音做注,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而贾尔斯旨在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和文化传播到西方,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贾在翻译时大多采用意译法,并采用做注的方式对一些文化专有名词和意象进行详尽阐述,这样的翻译策略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二)篇内一致法则分析

对于篇内一致,Pochhacker, Franz.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说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意义”[7]。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目标语语言特点、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及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的要求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例一:《计篇》,林戊荪译为“Making assessments”;贾尔斯译为“Laying plans”。例二:《行军篇》,林戊荪译为“Deploying the Troops”;贾尔斯译为“The Army on the March”。《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统领全书。它首先阐述了战争对于军队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对敌我双方的条件及用兵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并对战事进行预测、制定作战计划等。因此,这里的“计”具有双重含义,既可指“计划”,又表示对战事的“预测”“谋算”。林戊荪将其译为“making assessments”,很好地考虑了目标语的语言特点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充分地传递了原文本的思想内涵,能很好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纳。而贾译“plans”只表达了词语一方面的意思,其深层的意思却未能表达出来,难以为读者所理解。行军篇主要探讨的是在行军中对敌情进行侦察,并据此来布置兵力。林戊荪将其译为“Deploying the Troops”,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本的旨意,便于读者理解和接纳。贾译则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The Army on the March”,只表达出字面含义,对原文旨意阐释不够,难以为英语国家读者所理解和接纳。由此可见,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清晰明了地传达出来并被目标语读者所领会是译者要做的主要工作。

(三)忠诚原则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提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这与传统等值翻译观所提倡的忠实是不同的。此处“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4]167。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4]167根据这一理解我们可推断,“忠诚”是目的法则指导下的“忠诚”。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既要遵从翻译目的论这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法则,又要遵守忠诚法则,既要考虑和尊重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理解及接纳能力,又要忠诚于原文。例如:“兵者,诡道也……”(《始计第一》)[6]12林戊荪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1]22贾尔斯译为“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2]7贾尔斯将“诡道”译为“deception”,意为欺诈,带有明显的贬义成份。而林译的“game of deception”则将用兵之道看作是一种游戏,活画出一位机智、聪明的军事家的形象,带有明显的褒义成份。虽然“诡”本意为欺诈、奸滑,含有贬义,但在此处,“诡道”却是个褒义词,意为智慧的用兵之道。因此,二者相比较,林的翻译更贴近原文旨意。此外,对“乱而取之”的“乱”,两位译者的翻译也有所不同。林译理解为趁敌人混乱攻取对方。而贾译则仍将其看作是“诡道”的一种,理解为自己假装混乱迷惑敌人乘机攻克敌人。笔者更赞同林的理解。根据译文,两位译者对“实而备之”的翻译大同小异,都将其理解为是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而该成语和“乱而取之”结构相似,由此可推断,此处“乱”应指敌人乱而非假装自己混乱,因此林译的理解更忠实于原文,同时又不违背目的论法则,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渊源及真正意思,很好地体现了忠诚法则。

以上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三大法则──目的法则、文内连贯即篇内一致法则和文际连贯即忠诚法则出发,对《孙子兵法》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了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方法、策略,林戊荪旨在依托《孙子兵法》向国内外汉语读者传播博大精深的汉学文化,而贾尔斯意在向西方传播中国的的军事思想,加之两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迥然不同,因此两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贾译以意译为主,而林译则倾向于直译,贾译带有西方特色,而林译则富有东方神韵,更贴近原文旨意。

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的对等理论的限制,动摇了原文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及翻译目的。理论上来讲,该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新的评价原则,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并可服务于文学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该理论的指导和评价标准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推进翻译教学改革,提高翻译教学的实效。

[1]Lin Wusun. Sunzi: The Art of War Sun Bin: The Art of W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7.

[2]孙子兵法[M].贾尔斯,英译.程郁,张和生,校注,今译.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3. [3]Reiss, Katharina and Hans J. Vermeer. Grundlegung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übingen: Niemeyer, 1984.

[4]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M].Christiane Nor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十一家注孙子[M].孙武撰;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

[7]Pochhacker, Franz.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Hermes,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4.

(责任编辑:王珏)

2016-04-12

刘晓霞(1980-),女,山东临朐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研究;郭海金(1979-),男,山东齐河人,淄博市淄川区教学研究室,主要从事高中英语教研工作。

文化比较

H319.4;E892

A

1002-3828(2016)03-0099-04

猜你喜欢

尔斯孙子兵法译本
《孙子兵法》组歌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库尔斯克会战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最有型的擀面杖
一切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