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乐舞艺术管窥

2016-02-01杨建生

管子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孟尝君乐舞齐国

杨建生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齐国乐舞艺术管窥

杨建生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齐国乐舞艺术是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诗、歌、乐、舞、器等构成。齐国乐舞发展水平十分高超,充分反映出齐国乐舞的艺术成就,呈现出鲜明的齐国地域特色,在中国乐舞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齐国;乐舞;艺术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姜太公封国建邦以来,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国灭亡,共计800 多年的历史。齐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凭借丰厚的物质财富,宽松的文化氛围,加及先齐时期辉煌的乐舞基础,齐国诞生、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乐舞艺术。

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诗、乐、舞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1]492。《礼记·乐记》明确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与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乐舞形式由诗、歌、乐、舞、器构成。从表演的角度来看,乐舞由声乐、器乐和舞蹈构成;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乐舞包括诗(也即歌词)、歌曲、乐曲、舞蹈等部分;从表现力度看,语言不足,随即而歌;歌咏不足,随即而舞。随着思想感情强度的递增,诗、歌、乐、舞、器各显其能,互相补充[2]227。

齐国的乐舞发展形式也不例外,在诗、歌、乐、舞、器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一般而言,齐国乐舞分为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

齐国宫廷乐舞首推《韶》乐,《韶》乐舞历史悠久,夏、商、周都把《韶》作为国家大典乐舞进行使用。《韶》乐在齐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涵义更加丰富多彩。齐《韶》乐舞主要内容应该是赞扬历代齐国君王的功德,歌颂齐国的强大富庶,在艺术形式上因加入俗乐更具有欣赏性[3]。孔子曾经在齐国欣赏过齐《韶》,《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评价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如此迷人的地步,竟能使人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论语·八佾》记载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齐《韶》美到极点,善到极点,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齐《韶》乐舞的艺术高超之美,被孔子形容得无以复加。齐国的《韶》乐是齐国宫廷音乐成就与特色的集中体现[4]。

《康乐》是典籍中提及的另一部有影响力的齐国乐舞。《史记·孔子世家》曰:“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为削弱鲁国的力量,齐国挑选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身穿华丽的衣服在鲁国城外表演《康乐》舞,吸引得鲁国君臣无心处理政事。由此可见,齐国宫廷舞蹈具备极强的感官享受和娱乐功能,带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其他齐国国君也有对宫廷乐舞的爱好。如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宫廷安排有规模可观的表演乐队。《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齐宣王单是吹竽就安排几百人的乐队,给予优越的待遇,这在各诸侯国中极为少见。

而齐康公偏好《万》舞的喜好,单就名称来看即知这种宫廷乐舞规模庞大。《墨子·非乐》记载:“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羸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绣。”齐康公为了保证《万》舞的表演效果和质量,专门供养大批的乐工,让他们吃可口美味的食物,穿华丽装饰的衣服。由此可以想见齐国宫廷乐舞恢宏庞大、奢侈豪华的场景,其表演水平必定高超绝伦。

很多齐国国君非常喜欢齐国乐舞,如齐庄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齐庄公与崔杼的夫人私通,在等待的时刻,拍打着柱子唱歌来消磨时间。齐威王自己的弹琴水平很高,《史记·滑稽列传》也记载曰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齐宣王留给世人“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孟子·梁惠王下》还记载有齐宣王对孟子毫不掩饰地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而《晏子春秋》多处记载有齐景公沉迷宫内歌舞的情景。齐国乐舞之所以对齐国国君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于齐国的礼乐早已杂糅进许多周边地区民间俗乐的成分[4]。

齐国民间乐舞的发展极为兴盛。《诗经·齐风》共11首,是诗、乐、歌、舞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反映了当时齐国的民间乐舞水平。《齐风》主要表现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爱情诗,如《鸡鸣》《著》《东方之日》《甫田》多描写男欢女爱。狩猎诗,如《还》《卢令》《猗嗟》,这是一种劳动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尚武精神的体现。讽谏诗,如《东方未明》《南山》《敝笱》《载驱》,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和残暴统治。

《齐风》是齐国民间乐舞的代表,虽然它的曲谱已经失传,但从典籍描述中可以看出其社会影响和欣赏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曰,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鲁国乐工“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季札欣赏完毕《齐风》后,认为曲调非常优美,内涵弘大深远,具有大国风范,堪称东海一方表率,指出这是姜太公的遗风,国家的前途不可限量。

除《齐风》外,齐国的一些民间乐舞表演令人印象深刻。雍门子周是齐国著名的琴师,他通过说词使贵族孟尝君泫然,然后引琴而鼓之,最终使孟尝君闻琴而坠泪。《说苑·善说》记载:“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征,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能够在毫无险恶征兆的情况下,让一位尊贵无比、锦衣玉食的王孙公子落泪,可见雍门子周弹琴技艺的感染魅力。

孟尝君门下还有一位叫冯谖的食客,他认为自己的饮食待遇过低,就通过弹剑而歌表示不满。《战国策·齐四》记载:冯谖“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将。’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冯谖三番五次地通过唱歌对孟尝君提出各种要求,以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这种方式令人称奇。

齐国国内还流传着很多歌谣,是齐国百姓乐舞艺术智慧的结晶。歌谣的作者和传诵者大多是下层百姓,他们用吟诵歌舞的形式表示对现实的看法[5]。如《齐人东郭谣》曰:“东郭有犬啀啀,日夕欲噬我猳。西郭有犬啀啀,日夕欲噬我猳。北郭有犬啀啀,日夕欲噬我猳。”[6]5对齐桓公时期三位佞臣竖刁、易牙和公子开方进行嘲讽。晏婴则多次载歌载舞,作歌谣《穗歌》《岁暮歌》等,控诉沉重的劳役和兵役,表达愤懑的情感。而牧犊子的《雉朝飞》则云:“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7]9体现出老而无妻的孤独意境。

此外,齐国的社祭活动颇负盛名,社稷是齐国的社祭活动,这是一种带有祭祀狂欢性质的宗教仪式。《墨子·明鬼》述曰:“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社祭活动中歌舞是必不可少的,届时齐国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尽情地观看社祭活动中的乐舞表演。

齐国的民间乐舞十分繁荣,甚至出现了一些歌舞活动中心和唱歌代表人物。国君对齐国乐舞的喜好,及普及的群众性音乐活动,使得齐都及其周边地区孕育出了五大音乐活动中心,即宫城王府——官乐中心、郭城韶院——雅乐中心、雍门内外——民间音乐交流中心、齐右高唐——群众歌咏中心、齐左莱地——莱夷乐舞中心[8]。而《孟子·告子下》记载:“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王豹、锦驹、杞梁之妻等人,都曾引领过齐国歌舞的表演形式。

齐国民间乐舞的繁盛还体现在普通百姓的欣赏水平方面。《列子·汤问》记载了韩娥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 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韩娥的歌唱技术确实很高,而齐国百姓的欣赏水平也不可小觑。这种欣赏水平,正是在较多的乐舞环境中逐渐浸染形成的。齐国百姓由于受韩娥歌唱艺术的感染,纷纷效仿,以至后来形成一种民间音乐传统[4]。

乐舞表演组成的另一部分,是乐器的演奏。乐器的种类和质量、乐器的音色音质和音乐风格等,直接影响着乐舞的整体水平。就齐国而言,乐器在齐国相当普及,乐器的种类也非常之多。根据先秦文献典籍记载,及考古资料发掘的结果推断,齐国的乐器主要有钟、磬、鼓、竽、笙、管、萧、琴、瑟、缶、筑、镈、铃、铙、钲、錞于、柷、篪、籥等,其中尤其以钟、镈、磬等为多[9]168-180。而中国古代乐器按照制作材料,《周礼》把其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统称八音。金类主要是钟,石类是各种磬。匏类是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土类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革类主要是各种鼓,木类有各种木鼓、敔、柷。这八类乐器,齐国都有出现。

从考古出土的乐器实物数量方面来说,据相关权威统计,截止到2008年8月,山东地区见诸发表的仅东周时期出土的乐器,包括实用器与明器,共计559件,其中明确属于齐国的有273件之多,占总出土数额的48.8%[10]22,差不多占一半左右。

齐国的乐器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考工记》中关于齐国乐器的记载,是很好的明证[11]。《考工记》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方面的文献,主要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内容包括齐国“六职”中“百工”的生产情况,即六大行业30个工种的制作技术,其中一些内容关涉到乐器制作[12]294-295。

据《考工记》记载,直接从事乐器制作的,有五大工种中的几个专业行当,这包括搏埴之工的陶人、“刮摩之工”中的磬氏、“攻金之工”中的凫氏、“攻木之工”中的梓人、“攻皮之工”中的韗人等。而制作工艺相当高超,如1978年出土于临淄大夫观的两组16枚青石制编磬和一组8枚青铜编钟,其磨制和铸造工艺相当精致。以编钟而言,大的高约40厘米,小的高约20厘米,钟面纹饰清晰,铜色微绿,音序排列十分严格[13]395。

在齐国相当繁荣的乐舞实践基础之上,齐国的音乐理论发展水平十分系统完善,对齐国的音乐演唱、乐曲创作、器乐演奏等方面进行理性认识上的总结与概括。反映管学思想的《管子》,较早记载了我国的乐律学知识。《管子·地员》记载:“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管子》把高深的音乐理论与日常生活所见密切联系起来,用五种动物猪、马、牛、羊、鸟的叫声,展示音乐中徵、羽、宫、商、角五音调式的色彩。

《管子》中还详细介绍了乐律中的“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记载:“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古代人们推算宫、商、角、徵、羽五音的音位,先以弦的全长为宫,然后均分成三份,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其余的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2/3长度的发声管发出的声音,就是徵,在此基础上“三分益一”,又出现商、羽、角的调式。

可以说,《管子》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乐律计算方法,表明了齐国乐律理论的成熟与先进,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也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4]。而另一位齐国政治家晏婴,本人不仅能歌善舞,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大师,最主要的是把“和”的理念引入音乐理论中。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说,齐景公认为梁丘据与自己很相和,晏婴进行反对,并以饮食和音乐相类比,阐述自己的“和”“同”理念,晏婴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在此,晏婴分析了音乐的形式、演奏技巧、内容感情、功能效果等,把“和”的理念贯穿其中。

晏婴指出,美妙乐曲的构成,需要多种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才能和谐悦耳。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九种因素,与“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十种声调相成相济,不可或缺。晏婴特别强调各种因素的对比、和谐统一是音乐艺术表现的原则,音乐美存在于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和”的辩证关系中[4]。

晏婴音乐理论中“和”的理念,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邃。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驺忌子,则把音乐演奏与治理国家的政论联系起来。驺忌子擅长弹琴,对齐威王弹奏的琴声进行政论性的点评。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齐威王盛赞驺忌子善于谈论五音的调式,后又被其治国理念与五音理念的类比而折服。

驺忌子认为,弹奏琴时,大弦缓慢并且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并且清亮,象征宰相;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象征四时。弹琴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了将亡之国。最后驺忌子得出“琴音调而天下治”,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的结论。

由此可见,齐国的音乐理论相当丰富,从《管子》“三分损益法”的乐律方法计算,到晏婴音乐“和”的理念,再到驺忌子把治国理念与音乐理论结合起来,反映出齐国音乐的繁荣,及理论的一以贯之,并能进一步指导齐国乐舞水平的发展。

要之,齐国的乐舞发展非常繁盛,宫廷乐舞规模庞大,庄重奢华。而从君臣到百姓都很喜爱民间乐舞,共同推动齐国乐舞水平的提升。齐国乐舞艺术是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上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张越.齐国舞蹈艺术探究[J].管子学刊,2011,(4).

[4]张越.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丛,2011,(9).

[5]张艳丽.先秦时期齐国歌谣及其社会舆论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1,(2).

[6]杨慎.古今风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崔豹.古今注[Z]//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吴建琴.泛论齐国五大音乐活动中心[J].管子学刊,2006,(1).

[9]林济庄.齐鲁音乐文化源流[M].济南:齐鲁书社,1995.

[10]米永盈.东周齐国乐器考古发现与研究[D].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

[11]高美进.《考工记》中的齐国乐器制造业[J].管子学刊,2004,(3).

[12]张越,张要登.齐国艺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

[13]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大海)

2015-06-25

杨建生(1963―),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齐史研究

J709

A

1002-3828(2016)03-0027-04

猜你喜欢

孟尝君乐舞齐国
龟兹乐舞
老马识途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齐国强 作品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