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礼育研究——基于儒家礼育思想的视角

2016-02-01王长恒

管子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儒家礼仪仪式

王长恒

(山东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淄博 255049)



大学生礼育研究
——基于儒家礼育思想的视角

王长恒

(山东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山东 淄博 255049)

大学生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的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礼育的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大学生;礼育;儒家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文明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立身之道,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但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课迟到、考试作弊、言行粗鄙等不合“礼”的行为,这与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是相违背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礼育的内涵

顾名思义,礼育就是“礼”的教育,就是把礼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礼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当代大学生礼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儒家礼育是关于礼的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1]3,它包括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大学生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需要遵守的礼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学生明礼,首先就要有礼可循。在儒家设计的礼学体系中,礼制是针对国家、社会、个人设计的一整套需要遵守的名物制度和典章条文,包括国家典制、社会制度、礼器名物等,具有高度的法定性。整个国家、社会都是在这套制度下运转,每个个体都按照这套制度生活。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礼制渗透到了社会运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而言,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大学生要遵循的礼制。这些礼制既包括法律法规层面的硬约束更包括道德规范层面的软约束,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一方面要开展法制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法制意识,形成对法律规章的敬畏之心,也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积极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自觉。

(二)大学生需要遵守的礼仪。礼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按照共同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原则逐渐形成的在各类社会活动中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两个方面,其中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表示尊敬、哀悼、祝颂等具体情感的惯用形式,是人际沟通的桥梁,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形式;仪式是在人们共同参与某项对集体或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体活动时需要遵守的程序和形式。礼节和仪式具有时空上的交叉性,尤其是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很难做明确的划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两者并称为礼仪。中国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交往、战争祭祀,小到一个人的仰、卧、起、坐,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正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大学生礼仪包括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成人仪式、升旗仪式、课堂仪式、社交规则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大学生正是在践行这些礼仪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大学生礼育的价值内涵。当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什么是“礼之本”时,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明确指出礼不只是“玉帛”“钟鼓”这些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礼的精神实质,要把握“礼之本”。这里的“礼之本”恰恰就是指的仁、和、敬、谦等价值内涵,强调大学生对礼制、礼仪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为了内化于行,培养大学生文明、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只有强调传统礼仪中对德性、修养的重视,才能使现代礼仪教育避免出现形式化、空壳化的危险而成为内外并重、德礼兼备的君子教育[2]51。大学生礼育的重点应该是对礼的价值内涵的传递,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礼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只传授具体礼仪规范的片面性,在价值引导上存在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功利性。深入挖掘礼仪背后的价值内涵,积极开展礼义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文明意识,提升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栋梁之才。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的意义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重要源泉,脱离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礼是中国传统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是维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中国传统社会的礼育思想所包涵的仁、和、敬、谦、信、义等内在价值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具有突出的教化性、规范性、实践性和日常性。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其突出的教化性能够引领正确的价值方向,规范性更便于操作,实践性更能融入大众生活,日常性能够常用不辍,这就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是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调节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与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别,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3]8。“礼”在整个民族精神和社会政治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极其重大的文化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与核心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4]。离开了礼,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就失去了内核与依托。在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正视礼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礼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要前提。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礼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而言,易于理解和践行。中国传统礼育思想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礼之用,和为贵”,“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些论述无一不是在教人立德。在人生成长的关键点上,中国传统礼育寓教于礼,通过“人生礼仪”来进行人生教育,比如在男子满二十岁时要举行成人礼,教育孩子从此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孩子结婚时要举行婚礼,让新婚夫妇懂得“合二姓之好”的道理;亲人去世要举行丧、祭之礼,以感念先人,慎终追远。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以说教为主,解释不到位、空喊口号、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国传统礼育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化、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个层面上,便于操作,易于接受,在学习和践行礼的过程中涵养德性,变化气质[5]11,从内容、方法、途径等多个方面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提出要“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礼育不仅是让大家学习规章制度、舞乐礼节,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礼形成一种仁爱和谐的品格。儒家学者认为,明礼守礼之人具有行止有度、和而不同的高贵品质,他们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行为举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可以看出,礼是一种发乎内,显乎外的修养气质,儒家礼育思想为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世代相传的礼文化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世界形象,知书达理造就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价值追求,言行有礼早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行为。通过礼的教化,践行儒家礼育思想,既能塑造大学生知书达理、健康向上的外在形象,又能够引导学生将明礼守礼内化为精神品质,有效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三、大学生礼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礼育的主渠道。礼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孔子设六艺以来,礼就一直是中国传统课堂的重要教育内容。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礼育的主渠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对礼文化的传播,对各种基本礼仪规范的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可以知其所以然,课堂礼育不仅要包括对基本礼仪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对礼的价值内涵做深刻揭示。二是课堂礼仪运用。中国传统的教育礼仪包括释奠礼、束修礼、乡饮酒礼等,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有必要从基本的起立、问好等基本上课礼做起,在师生之间逐步建立恰如其分的课堂礼仪,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礼仪规范意识。

(二)日常应用是大学生礼育的主阵地。礼的养成不是一味课堂教育的结果,必须要从生活的基础技能做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礼的意识。“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6]1“中国古所谓礼乐之教,重在于人最平常之日常生活、人之饮食、衣服、宫室、男女居室、父子、夫妇、兄弟之相处、宾客应对之际、冠、婚、丧、祭、射、乡、朝、聘之事中,皆养成一种顺乎中和之性情。”[7]166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实践,礼作为文明传承的手段,是对人类道德信仰的终极关怀。大学生礼育就是要从课堂起立问好、使用文明用语、注重个人仪表等日常生活层面做起,引导他们重礼、识礼、行礼,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合礼的,什么是无礼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对礼的践行中培养他们的公民社会规范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仪式是大学生礼育的重要载体。各种校园仪式是大学生礼育的重要载体,是对各种礼仪的实践操作。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仪式内容,人们正是在各种仪式动作中通过反复演练各种典礼、仪式,将外在礼仪动作中的理想行为模式内化到个体意识之中,既可以规范社会行为,又可以提升个体德性。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诸如人生仪式、学术仪式、典礼仪式等各种仪式在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仪式活动中,仪式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按照规定动作将理想行为内化为自身信念,礼仪逐渐成为一种道德命令,最终成为“应该如此”的自我约束的社会生存原则或人际交往原则[8]53。

(四)榜样示范是大学生礼育的重要推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雍也》),“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形态,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表现出应有的举止风范,时刻注意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不说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话,不做不符合教师身份的事,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在礼育中的榜样作用绝非停留在一时的“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个人品德的全面展现。学生在情、志方面得以教化,往往来自于教师平时无意间的一举一动,一念一行[5]80,教师只有注重自省自谦,才能真正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五)自我修养是大学生礼育的内在动力。儒家礼育思想是希望通过践行礼来克制人们的原始欲望,约束人性之恶,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孔子认为“礼”是成“仁”的必由之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人们自觉地以礼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同时以礼来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实现“仁”。孟子认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荀子同样认为“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就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学礼、用礼,把主动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当成一种习惯,让知礼、行礼成为一种自觉修养。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在大学生中开展礼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为其对人性的禁锢而广受诟病,在当代大学生的礼育中如何充分发挥儒家礼育思想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值得深思。

[1]赖换初.儒家礼育思想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焕君.制礼作乐——先秦儒家礼学的形成与特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J].齐鲁学刊,2007,(4).

[5]彭林,等主编.礼乐——大学之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谷玉梅)

2016-05-06

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5CKSJ06);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大学生礼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LX217)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长恒(1982-),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主任科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古今论坛

B21

A

1002-3828(2016)03-0081-03

猜你喜欢

儒家礼仪仪式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筷子礼仪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礼仪篇(下)
Talking strategies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