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6-01-28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人民医院内一科青海海东8108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肌缺血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寇 菊(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人民医院内一科,青海 海东 8108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寇 菊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人民医院内一科,青海 海东 8108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心肌缺血患者,观察选择中西医结合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心肌缺血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心肌缺血患者的随机分组。A1组(观察组60例):临床选择中药+硝酸甘油的方法进行治疗;A2组(对照组60例):临床选择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心肌缺血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出现不良反应概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组心肌缺血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A1组明显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在住院时间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1组表现明显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结论 针对心肌缺血患者,临床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将心肌缺血患者的预后质量有效改善,从而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患者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心肌缺血;临床疗效

心肌缺血主要指的是患者心脏血液灌注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从而造成患者心脏供氧有所减少,难以正常完成心肌能量代谢,无法正常支持心脏工作。患者表现出血压降低症状、表现出主动脉供血减少症状以及冠状动脉阻塞症状后,会导致患者的心脏供血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此外患者表现为血黏度变化、患有心瓣膜病以及表现为心肌本身病变后,均会导致患者的心脏供血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1]。对此为了确定最佳药物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我院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临床选择中西医结合方法完成治疗后,最终获得确切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20例心肌缺血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心肌缺血患者的随机分组。在A1组的6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43~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6±3.3)岁;在A2组的6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45~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9±3.5)岁;对比两组心肌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诊断标准:①患者ST段水平或者下斜性压低不小于1 mm,逐渐出现并且最终表现为消失;②患者症状持续时间最少为1 min;③患者每次表现出短暂缺血症状间隔时间不小于1 min,此过程中,ST段回到基线[2-3]。

1.3 方法

1.3.1 A1组治疗方法:针对A1组心肌缺血患者,在上述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选择自拟方对患者实施长时间治疗。用药处方主要包括:15 g的桃仁、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赤芍以及知母;30 g的酸枣仁、夜交藤以及茯神;6 g的炙甘草;主要选择水煎服的方法[4]。

1.3.2 A2组治疗方法:针对患者要求其进行限体力活动,要求患者卧床休息;禁止患者吸烟饮酒;给予患者吸氧处理;给予患者抗栓治疗:主要选择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 mg/d;对患者给予抗凝治疗:选择依诺肝素(40 mg)对患者进行治疗,2次/天,选择皮下注射的方法,对患者不间断治疗5~6 d[3]。

1.4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未表现出心肌梗死症状后出现了心绞痛症状,对患者实施静息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的ST段表现为显著的下降,下降幅度为0.1~0.3 mV,患者T波表现为倒置变浅,超过50%;有效:患者表现出心肌梗死症状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表现为显著的减少,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患者ST段表现为下落,下降幅度为0.05~0.10 mV。患者T波倒置变浅的程度达到了30%~50%;无效:患者反复表现出心绞痛发作症状,对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患者的ST段以及T波未发生任何的变化[5]。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χ2检验以(±s)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A1组心肌缺血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4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A2组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A1组明显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

2.2 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A1组心肌缺血患者住院时间为(18.3± 3.6)d;表现为不良反应的患者1例(1.67%);A2组心肌缺血患者住院时间为(24.5±2.9)d;表现为不良反应的患者6例(10.00%);在住院时间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1组表现明显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

3 讨 论

心脏作为一种机械做功器官,其表现出高耗能、高代谢率以及高耗氧的特点。当患者表现出心肌耗氧情况,难以将患者的氧摄取率提高,需要将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将血流量增加,从而将氧供给量增加。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心肌代谢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氧供应。患者一经表现出心肌缺血的情况后,会导致患者表现出低氧状态。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细胞有氧代谢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弱,进而导致产能减小,导致人体心脏在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能量进行供应,最终导致患者表现出心绞痛症状、心功能下降症状以及心律失常症状等。

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选择自拟方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从而将患者体内氧自由基有效消除,发挥显著的血管扩张作用,防止患者出现血栓的情况,将肾血流量有效增加,最终将血浆清蛋白有效升高,针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针对患者发生低氧以及缺糖的心肌细胞膜进行有效稳定,从而针对线粒体以及溶酶体发挥显著的保护作用,将抗低氧能力有效增强,从而针对心肌细胞进行有效保护;将心率有效降低,将心肌针对氧的需求有效提高,从而针对患者的心排出量以及冠状动脉流量进行有效保证,确保心肌供血正常。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心肌缺血患者,临床分别选择中西医结合以及西医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心肌缺血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A1组明显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在住院时间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1组表现明显优于A2组心肌缺血患者(P<0.05)。有效证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心肌缺血患者,临床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够有效确保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凸显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5(7):10-11.

[2] 历红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4,33(5):106-107.

[3] 张国山,刘文捷.中西医药物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115-117.

[4] 张东,管宏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病理研究[J].中医杂志,2013,46(9):702-704.

[5] 李巧元,刘梦超,刘梅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压力引起心肌缺血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2014,9(5):624-627.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1-0191-02

猜你喜欢

心肌缺血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Holter关于心肌缺血检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