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派名医蒲湘澄针灸学术思想探微*

2016-01-27成词松诸毅晖蒲昭和张元庆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名医针灸

成词松,诸毅晖,蒲昭和,张元庆,杨 玲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2.成都市郫县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1730;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针灸经络·

川派名医蒲湘澄针灸学术思想探微*

成词松1,诸毅晖1,蒲昭和1,张元庆2,杨玲3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2.成都市郫县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1730;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蒲湘澄是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都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主任,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方面表现积极成绩卓著”金质奖章。他精研针灸理论,结合多年临床诊治实践,撰写了《中医实验谈》。蒲湘澄提倡针灸药并重,腧穴定位重视基准穴,通过对比取穴、指按审穴以提高取穴准确性,针灸临证强调按经取穴,擅用五输穴,主张针刺凉泻、艾灸温补,在针刺补泻方面尤其重用呼吸补泻。

关键词名医;蒲湘澄;针灸;学术思想

蒲湘澄(1900—1961),字有吉,男,四川省射洪县人,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都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主任,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方面表现积极成绩卓著”金质奖章。蒲湘澄先生从医40余载,擅内、外科, 尤精针灸学[1],为四川乃至全国针灸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上世纪30年代末,蒲湘澄先生有感于当时“针灸各书词奥理深,致学斯道者难明至理”,为使“精要而不繁,起融会贯通之益”,在学习《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大成》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从“经验实效”出发,撰写了《中医实验谈》。该书第3,4卷为针灸专卷,集中体现了蒲湘澄先生的针灸学术思想。

1针灸与汤药并重,不可偏堕

作为针灸名家,蒲湘澄先生主张针灸与药物相结合不可偏废,认为汤液与针灸法虽异而理同[3]。他强调:“针灸并不是万能,万病一针是不实际的,在千变万化的疾病中,针灸、汤药各有所长,有些疾病针灸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有些病必须与汤药配合治疗才能收到效果。”针对疾病的不同,他指出:“病在经络者,非针灸不能为功,药饵之力大缓,不及针灸之效速也。若病在脏腑者,又非药饵不能培元养正。故针灸与汤药并重,不可偏堕者也。”强调针、灸、药所擅不同,针对不同病证及病位应选择使用,取长补短。

蒲湘澄先生针、灸、药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在伤寒病的治疗方面。蒲氏伤寒病六经辨证诊断经验丰富[4],《中医实验谈·卷三·六经记要》针对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治疗都采取针灸药并用。如太阳腑证内服五苓散,针三阴交、阴陵泉、京骨、委中、气海,轻灸中极、关元,针、灸、药3法合用,既通利水饮,又疏解太阳经邪气。治疗太阴经经证以理中汤内服,针足三里、中脘、尺泽、脾俞、天枢、气海、肺俞,刺少商、隐白、阴陵泉,灸食窦、丰隆、偏历。内外兼治,温中散寒,祛太阴经之寒湿,以奏经络气血条畅之效。

除伤寒病外,蒲湘澄先生对于其他病证亦积累了针、灸、药并治的丰富经验。如蒲氏治疗水肿,针灸取足三里、脾俞、胃俞、水分、关元、复溜、绝骨、三阴交、太冲等穴,并根据证型选用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五皮饮、潜阳丹、防己茯苓汤以及加味理中汤等中药内服汤剂以淡渗利水、健脾消肿。

2强调取穴准确性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的施术部位[5]。《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与气血输注的密切关系,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疗效。为提高取穴准确性,蒲湘澄先生针灸临证尤其重视基准穴,强调对比取穴以及指按审穴的重要性。

2.1重视基准穴,强调对比取穴

在定取腧穴时,蒲湘澄先生非常重视临近腧穴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根据基准穴定取他穴。如手太阴肺经经渠穴在“寸口动脉陷中,去太渊一寸”,侠白穴在“尺泽上五寸,动脉应手”,说明在定取经渠穴、侠白穴时分别以太渊、尺泽作为基准;手阳明大肠经下廉在“曲池下四寸”,上廉在“曲池下三寸”,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手五里在“曲池上三寸”。以上4穴的定取均以曲池作为基准穴,而温溜位于“阳溪后五寸半”,扶突位于“人迎横后寸半”,分别以阳溪、人迎为基准穴定取温溜、扶突。手太阳小肠经天窗穴在“风池直下三寸,动脉应手”,以风池为基准定取;而足阳明胃经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穴分别以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为基准穴定取。蒲湘澄先生在《中医实验谈·卷四》十四经穴中共记载了125个以基准穴定位的经穴,充分体现了定取腧穴时基准穴的重要性。

在重视基准穴的同时,蒲湘澄先生还强调对相邻腧穴进行对比以确定腧穴部位,避免混淆,即《标幽赋》所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如臂臑位于“曲池上七寸,肩髃下一寸,两筋骨缝中”;商丘穴位于“足内踝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阴廉位于“气冲下二寸,五里上一寸,动脉应手”。《中医实验谈·卷四》十四经穴中共记载了中府、臂臑、商丘、阴廉、条口、外陵、乳根、复溜、日月、脑空、本神、金门、殷门等13个腧穴与周围腧穴的定位关系,有利于针灸临床区分相近穴,提高取穴准确性。

2.2指按审穴

腧穴定取除采用正确的方法、根据文献记载确定所在部位外,还必须进一步进行审验以提高准确性。《灵枢·五邪》强调“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蒲湘澄先生非常重视临证审穴,《中医实验谈·卷三·取穴要言》强调“取穴之法,各书不同,难于细究,总须临证审穴”。具体方法为“用指按定,如病势即减,此为主穴,再行前后、左右再掐再审,如病势全消,此丝毫不差之真穴也。如病势未消,即舍此穴而寻他穴”,说明腧穴的准确部位应以按压后能减轻病痛的部位为准。

蒲湘澄先生在《中医实验谈·卷三》十四经穴的相关内容中记载了部分经穴定取的审验方法。如定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先根据基准穴和骨度分寸定位,该穴位于“曲池下二寸”,定取后须“按之空陷处”审验其部位是否准确;足太阴脾经阴陵泉位于“膝下内侧屈膝横纹骨肉交界陷中”,审验则“指头按有空”;足少阳胆经绝骨(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循摸尖骨尽处是穴”;阳陵泉则位于“膝盖骨下寸半,胻骨外廉陷中”并“按之有空”;风池穴在“头后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内”。说明该穴定位准确时应在按压时耳中有所感应。

3强调按经取穴,穴重五输

蒲湘澄先生针灸临证处方非常重视按经取穴。他在《中医实验谈·卷四·经络绪概》中指出:“经络者乃人身气血通行之道路也,内应脏腑,外络形身,运行肌肤,升降精气。”强调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体的重要路径。正是基于对经络功能的认识,蒲湘澄先生在针灸处方时非常强调经络辨证、按经取穴,正如《中医实验谈·卷三·取穴要言》指出:“取穴之法,各书不同,难于细究,总须临证审穴,看病人病在何经,即在何经下手找穴。”如喉蛾一证,多由肺经和阳明经郁热所致,故多取少商、商阳、合谷为主穴,并辅以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而疝气一证,多缘肾气亏损以致肝气不舒,母病及子,而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肾之病变,使膀胱气机受阻,因而应取大敦、太冲、太溪、肝俞、肾俞、膀胱俞等穴。又如头痛病的针灸治疗,蒲湘澄先生根据头痛部位进行经脉辨证而取穴治疗。太阳经头痛多痛在头顶的两旁一寸半区域内,取攒竹、百会、风府、大椎、天柱、委中;少阳经头痛则痛在头的两侧距中行二寸五分以外的区域,取瞳子髎、列缺、外关、风池、悬钟;阳明经头痛在前额及两侧额角、眼眶区,取头维、太阳、合谷、足三里、上星;少阴头痛脑痛牵连颏齿,取通里、少海、太溪、涌泉、照海、百会;厥阴头痛在巅顶,取太冲、内关、肝俞、百会、瞳子髎、风池。

蒲湘澄先生针灸临证遵循“病在何经,即在何经下手找穴”的按经取穴原则,在具体选穴时,尤其重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即所谓“先以受病之经井、荥、输、原、经、合各大穴道,审查用指按定,如病势即减,此为主穴,再行前后、左右再掐再审,如病势全消,此丝毫不差之真穴也。如病势未消,即舍此穴而寻他穴。凡与受病之经相表里或相连络者均可审按寻找之,总以掐穴病除为真”。说明蒲氏针灸治疗首先选用本经五输穴为主穴,然后才考虑选用其他腧穴。如治疗疟疾,取间使、后溪、百劳、风池、风府、风门、公孙、支沟、合谷、液门、中渚、前谷、中脘,其中有六个腧穴为五输穴,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前谷、后溪分别为手太阳小肠经荥穴、输穴,液门、中渚、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荥穴、输穴、经穴。蒲湘澄先生治疗伤寒六经病的针灸处方中亦大量使用五输穴,太阳经病证共记载针灸处方18个,其中运用五输穴的针灸处方10个;少阳经病证处方5个,其中便有4个运用五输穴;太阴经病证处方6个,运用五输穴处方为4个。而阳明经病证的4个处方、少阴经病证的2个处方以及厥阴经病证的4个处方则全部运用了五输穴。

4强调针灸补泻

疾病的发生常因正虚邪入所致,故病情亦有虚实不同,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蒲湘澄先生立足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对于针灸补泻偏性、补泻先后以及针刺补泻手法均有独到见解。

4.1针砭长于凉泻,艾灸长于温补

针刺和艾灸作为针灸临证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作用各有侧重,适于不同病证。蒲湘澄先生在《中医实验谈·卷三·针灸与汤药并重说明》中指出:“针者,所以调气行滞也。灸者,所以和血解凝也。”因此“凡属陈积热实之病多利针砭,收效极速。”而艾灸所用陈艾“乃纯阳之品,能补后天之虚,壮元阳,健真气,排除阴邪”,因此艾灸适用于“用心太过,真气内消,元气因之耗散,所得之病多属不足,非针砭所能尽治,故有艾灸之法以助其功”,蒲湘澄明确指出“针砭长于凉泻,而短于温补;艾灸则长于温补,而短于凉泻也。”

蒲湘澄先生治疗伤寒病的针灸处方充分体现了“针砭长于凉泻,艾灸长于温补”的学术思想。《中医实验谈·卷三·六经记要》指出,对于太阳病经证宜针风府、太阳、风池、攒竹、委中、腕骨、小海、后溪等穴疏通太阳经气;阳明病经证宜针合谷、内庭、三间、曲池、手三里、二间等穴泻阳明实热;少阳病经证宜针足临泣、中渚、阳辅、丘墟、支沟、外关等穴疏解少阳经气;太阴病阴黄证脉无力宜灸气海、关元、足三里、中脘、合谷、百劳、涌泉、三阴交等穴温经以除阴寒湿邪;少阴病协水证宜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中脘、章门、食窦、命门、肾俞、内关、飞扬等穴温经散寒;厥阴病纯阴证宜灸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命门、合谷、天枢、百会温阳散寒。纵观六经病,凡属实证、热证,蒲湘澄先生主张予以针刺以泻实邪;凡属虚证、寒证,则采取艾灸以补虚温寒。所有的伤寒病针灸处方中,单选针刺治疗共21证,多属阳经病证;单选艾灸治疗11证,多为阴经病证;针灸并用10证,多为虚实夹杂证。蒲湘澄先生“针砭长于凉泻,艾灸长于温补”的学术思想还体现在其他内科病证的治疗上,如身体衰弱的失眠患者,多在风市、心俞、肝俞、魂门用灸治;而心火过旺的失眠,常在风市、大陵、大敦、行间针刺。消化不良见身体衰弱,应当灸治。癃闭体虚者用灸,体实者用针。

4.2呼吸一法,凡补泻均需用之

疾病有虚实不同,治疗则应补虚泻实,针刺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手法补泻是其治疗效应的重要保证。在众多针刺补泻手法中,蒲湘澄先生独重呼吸补泻。《中医实验谈·卷三·手术计要》强调呼吸补泻的重要性时指出:“呼吸一法,乃调和阴阳、升降气血,为针灸最不可少之法,凡补泻均需用之。”蒲湘澄先生重用呼吸补泻与其他补泻使用繁复、疗效不佳有关。他指出:“月圆为补,大指向前;月缺为泻,大指退后,分别男左女右施治之说甚为麻烦,恐医者难于判分而收效,亦不及呼吸迎随之速也”。

蒲氏呼吸补泻操作时强调“补者气入针出,泻者气入针入,气出针出。呼不过三者,恐泻气甚而虚也。吸不过五者,恐补之太过,气实皮肤邪难外出也”,不但说明补泻操作进出针的呼吸配合规律,并强调呼吸补泻不能一味滥用,必须做到“呼不过三,吸不过五”,使补泻有度,以防导致正虚或邪滞。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补泻的不同配合呼吸多少,“泻者吸气少而呼气多,补者吸气多而呼气少”。蒲湘澄先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医者手下的针感变化进一步论述呼吸补泻法神奇的疗效,“每针气弱之人针下必松如插豆腐之内,毫无滞碍,令病者吸气一二口转针便觉稍紧,吸至四五而针下即紧也。若针壮实之人,针下必紧,令病者呼气一二口而针头旋转,即自如无滞,由此观察即知呼吸之力不小。”说明通过正确使用呼吸补泻,虚证患者针感得以增强,说明正气来应;而实证患者针刺泻法使用后可使过强的针感逐渐转为柔和,说明邪气衰去。蒲氏的这一经验正是《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在针刺补泻效应检验方面的运用实例。

川派名医蒲湘澄对针灸学术穷思极研,精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针灸诊疗特色,提倡针灸药并重,腧穴定位重视基准穴,通过对比取穴、指按审穴以提高取穴准确性,针灸临证强调按经取穴,擅用五输穴,主张针刺凉泻、艾灸温补,尤其在呼吸补泻方面有独到见解,其针灸思想对针灸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参考文献

[1]周晓梅,钟建国,栾光禹.《蒲湘澄针灸实验歌诀》述要[J].中国针灸,2005,25(9):654-656.

[2]杜怀斌,梁繁荣.针灸信使-蒲湘澄[J].中国针灸,2011,31(6):553-556.

[3]梁繁荣.蒲湘澄针灸学术思想探略[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9):10-12.

[4]张元庆,诸毅晖,刘萍,等.川派名医蒲湘澄伤寒病诊治思想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86-88.

[5]梁繁荣.针灸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61-04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31

作者简介

成词松(1969-),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学位,从事经脉病证研究。

通信作者:诸毅晖,教授, zyhtcm@163.com

*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软科学研究(2012cp19)

收稿日期:2015-10-19;修回日期:2016-01-08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名医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让名医们上线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