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6-01-20杨立顺袁海生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0

山东医药 2015年29期
关键词:溶栓治疗心肌梗死

杨立顺,袁海生(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杨立顺,袁海生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判断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86例,根据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再通标准分为再通组140例、非再通组46例。分别检测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2、3、6、9、12 h血浆HFABP、cTnI,并根据ROC曲线确定血浆H-FABP评估血管再通的Cut-off值。结果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水平迅速升高,3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 P均<0.01) ;血浆cTnI水平平稳上升,9 h达高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 P均<0.01)。非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cTnI水平平稳上升,分别在6、9 h达高峰。两组3 h血浆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溶栓后3 h再通组血浆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4.6%,其判断血管再通的Cut-off值为58.42 ng/mL,特异度100%,灵敏度96%。结论血管再通STEMI患者溶栓后3 h血浆H-FAB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溶栓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溶栓治疗;血管再通

溶栓是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1,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如果溶栓治疗失败,应进行溶栓后紧急PCI。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是一种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快速判断血管再通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本研究观察STE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H-FAB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判断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18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0年编写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发病在3 h以内,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排除静脉溶栓禁忌证。根据冠状动脉(冠脉)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再通[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组140例、非再通组46例。再通组男61例、女79例,年龄( 65.8±4.8)岁;非再通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 62.8±5.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初始处理并给予溶栓治疗。采用阿替普酶全量90 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 mg,随后以0.75 mg/kg在3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继之0.5 mg/kg于6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

1.3血浆H-FABP、cTnI检测溶栓前( 0 h)及溶栓后1、2、3、6、9、12 h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浆,检测H-FABP、cTnI。应用H-FABP免疫检测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深圳康生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检测H-FABP;应用mini VIDAS免疫荧光分析仪及其心肌cTnI检测试剂盒(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检测cTnI。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珋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确定H-FABP评估血管再通的Cut-off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溶栓前后血浆H-FABP、cTnI水平比较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水平迅速升高,3 h达高峰,6 h降到峰值的50%左右,12 h回落到溶栓前水平;血浆cTnI水平平稳上升,9 h达高峰,12 h下降到峰值60%左右。非再通组溶栓后血浆H-FABP、cTnI水平平稳上升,分别在6、9 h达高峰。见表1。

2.2溶栓后3 h血浆H-FABP的ROC曲线分析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94.6%,并确定其判断血管再通的Cut-off值为58.42 ng/mL,特异度100%,灵敏度96%,见图1。

表1 两组溶栓前后血浆H-FABP、cTnI水平比较(珔x±s)

图1 溶栓后3 h血浆H-FABP的ROC曲线

3 讨论

STEMI发生后,血管开通时间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如果在患者发病3 h内仍无条件进行PCI时则应果断给予溶栓治疗[4]。对于不能通过直接PCI达到理想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溶栓治疗仍然是较好的选择[5~8]。溶栓开始后60~180 min应评价溶栓是否成功,其中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溶栓治疗开始后60~90 min内ST段抬高至少降低50%;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峰值前移,血清CK-MB酶峰提前到发病14 h内,cTn峰值提前到12 h内[3]。为及时判断溶栓效果,应寻找更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峰值前移更早,可以更早地预测溶栓治疗血管是否再通。

H-FABP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质中含量丰富,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血浆中H-FABP水平变化有时间规律性,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9]。临床将H-FABP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早期诊断指标,在胸痛发作3 h内即升高,其敏感性达91.11%、特异性为98.33%[10]。研究发现,H-FABP的峰值水平与ACS患者入院时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 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表明H-FABP水平与GRACE评分一致性良好,可以对ACS进行有效的危险分层,预测ACS患者的预后[11]。H-FABP有相对分子质量小、心肌损伤时释放迅速的特点,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判断、溶栓疗效评估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研究发现,AMI患者经溶栓后再通组H-FABP约3 h达高峰,未再通组约5 h达高峰,再通组峰值明显前移[12,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血管再通组溶栓后3 h血浆H-FABP达峰值,血浆cTnI溶栓后9 h才达峰值,非再通组则溶栓后6 h血浆H-FABP达峰值,故H-FABP可作为溶栓成功的监测指标之一,其峰值提前对于评估AMI患者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有重要价值。de Lemos等[14]观察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H-FABP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溶栓治疗60 min再通组血浆H-FABP水平明显高于未再通组。本研究结果显示,溶栓后2 h血管再通组HFABP水平已高于非再通组,溶栓后3 h差异更明显。通过ROC曲线分析,在溶栓治疗后3 h,用HFABP判断溶栓血管再通的价值高,曲线下面积94.6%,选取特异度100%、灵敏度96%时浓度值58.42 ng/mL作为临界值。说明H-FABP可作为评估STEMI患者药物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指标。

综上所述,H-FABP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高,通过观察溶栓后H-FABP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间接再通的其他指征,可以快速、有效评估溶栓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3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J].中国医药科学,2013,3( 11) : 38-40.

[2]李宪凯,徐亚伟.2013 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 4) : 289-29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8( 38) : 678-679.

[4]胡大一,郭艺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纵横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 1) : 1-2.

[5]张小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病3h内)静脉溶栓治疗与急诊PCI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2,7( 21) :22-23.

[6]金基永,崔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 2) :134-136.

[7]Steg PG,Bonnefoy E,Chabaud S,et al.Impact of time to treatment on mortality after prehospital fibrinolysis or primary angioplasty data from the CAPTI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irculation,2003,108( 23) :2851-2856.

[8]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 3) :295-296.

[9]江明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2012,27( 6) :511-513.

[10]林高贵,孟凡超,曾云祥,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2012,27( 4) :280-283.

[11]陈键.血清H-FABP和MPO检测对老年NSTE-ACS患者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价值的研究[J].检验医学,2013,28( 4) :271-275.

[12]Hayashida N,Chihara S,Akasuk,et al.Plasma and urinary level of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J].Jpn Circ J,2000,64( 1) :18-22.

[13]陈传民.血浆H-FABP水平变化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4,54( 29) :80-81.

[14]de Lemos JA,Antman EM,Morrow DA,et al.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s a marker of reperfusion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J].Clin Chim Acta,2000,298( 1-2) :85-97.

收稿日期:(2015-06 -21)

基金项目:天津市北辰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bcws2011-08)。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29-0051-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542.2+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9.020

猜你喜欢

溶栓治疗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浅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