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S/CO值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确证试验结果分析

2016-01-08周小娟刘联斌廖仪文薛灵赖春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33期

周小娟 刘联斌 廖仪文 薛灵 赖春梅

[摘要] 目的 探讨低S/CO值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法)与梅毒螺旋体颗粒(TPPA)的相符性。 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间的2717份梅毒血清标本,分别用ELISA法和TPPA法对其进行检测,比较两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 2717份血清标本经ELISA法测试后分成两组,一组S/CO值小于3.0,一组S/CO值则大于3.0。其中1536份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S/CO值小于3.0,经TPPA确诊后仅有608份(39.58%)呈阳性反应;而剩余的1181份ELISA法S/CO值大于3.0的有938份(79.42%)呈阳性反应。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S/CO大于3.0时,TPPA法确证结果具有良好相符性。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抗体;低S/CO值;ELISA;TPPA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117-03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新增梅毒感染病例近1200万[1]。我国卫生部2011全国法定报告的梅毒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9.71%和7.69%[2]。在2010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报道,中国不到1 h就增加1例先天性梅毒[3],早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4],因此梅毒还是以实验室诊断为主,血清学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好、取样时患者无痛苦、结果相对稳定等优点,所以现状的梅毒检测还是以血清学作为首选检测方法。本研究对本院2717份梅毒血清进行两种血清学实验检测(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分析比较,现将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标本来源 收集2009年9月~2013年9月间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阳性标本2717份,其中男1063例,女1654例,患者年龄20~90岁,平均49岁。标本来源于我院妇科、内窥镜检查、输血前检查、外科常规手术等。

1.1.2 试剂与仪器 酶标仪:郑州安图PHOMO 301. 100.1571;洗板机:郑州安图IWO204.100.1417;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试剂购自于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试剂购自于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

1.2 方法

1.2.1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 将所收集到的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清分别编号加样,孵育后加酶洗板显色。若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则会与酶标记的纯化基因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反应,阳性显黄色;阴性不显色。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并可同时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IgG和IgM,但无法区分两者。试剂说明书中样本结果判断以≥临界值(C.O=阴性对照平均A值+0.2)为阳性反应,<临界值则判为阴性反应。

1.2.2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 将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检测到S/CO值大于1.0小于6.0的标本分别从值的大小依次编号加样、稀释、加致敏粒子孵育观察并记录结果。阴性结果呈现出外周边缘均匀且平滑的圆形,阳性结果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小环状并产生凝集反应,此试验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但和TP-ELISA一样无法区分IgG和IgM,所以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也无法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所有实验的具体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Anti-TP在ELISA方法的实验结果(S/CO值)大于3.0与(S/CO值)小于3.0在Anti-TP确证实验TPPA中的阳性例数,分析两者之间的比率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及分布

共收集2717份标本,其中化疗科412例(15.16%),大外科1622例(59.70%),放疗科322例(11.86%),门诊361例(13.28%)。见表1。

2.2 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实验结果

2.2.1 TP-ELISA与TPPA结果 如表2所示,2717份血清标本经TP-ELISA法测试后,S/CO值小于3.0的标本为1536份,经TPPA确证后只有608份呈阳性反应,其余标本均为阴性反应,稀释倍数为1∶80,阳性比例仅为39.58%;而剩余的1181份S/CO值大于3.0的阳性标本经TPPA确证后有938份呈阳性反应,阳性比例为79.42%。

2.2.2 TP-ELISA与TPPA结果之间的关系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TP-ELISA的检测结果S/CO值>3.0在TPPA中的阳性比率明显高于S/CO值<3.0。TP-ELISA的检测结果S/CO值>3.0与S/CO值<3.0相比,χ2=431.98,P<0.01,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S/CO>3.0时,TPPA法确证结果具有良好相符性。

3 讨论

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两种,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5-8]。前者是以心磷脂、胆固醇和卵磷脂作抗原,方法有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DRL)、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等,目前最常用的是TRUST和RPR,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比较适合基层应用和人群调查[9-11],阳性反应一般认为是活动性梅毒感染的标志,也可用于疗效的观察,但是其特异性差,并且反映不出既往感染,并容易受其他疾病影响,尤其是一些免疫性疾病,易产生假阳性结果[12-15]。后者是以梅毒螺旋体或其他特异性肽段(如重组抗原)作抗原,方法有TPPA、FTA-ABS、免疫层析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法(TP-ELISA)、CMIA等,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合大规模的普查,但是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检测到的抗体系终生存在,它无法作为活动性梅毒感染的标志,也不能用于疗效的观察。

我国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16],建议对初次产前保健的孕产妇作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的筛查。本研究中TP-ELISA作为初筛平台,然后用TPPA作为TP-ELISA的确证,可以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相符性。在2717份标本中,其中1536份标本作为低浓度(S/CO值<3.0)在TPPA中的反应,但只有608份标本呈阳性反应,而这608份标本中随着S/CO值的升高,TPPA阳性反应的比率也相对提高,阳性的稀释倍数也从1∶40上升到1∶80,阳性率为39.85%,剩余的928份标本全部呈阴性反应;另一组S/CO值>3.0的1181份标本中,在TPPA中有938份标本呈阳性反应,最低的稀释倍数1∶80,最高的稀释倍数≥1:1280,阳性率达79.42%。这可以说明用TPPA实验去确证TP-ELISA,随着S/CO值的不断提高,TPPA实验的阳性率也在不断提高,两者呈正相关性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TP-ELISA实验中S/CO值>3.0的标本在TPPA实验的阳性率比S/CO值<3.0的标本中有着显著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TP-ELISA呈阳性反应的S/CO值为2.304和1.374的两份标本中,在实验以前就已知患者是处于治疗中的活动性梅毒和治愈后梅毒,但是经TPPA确证均为1∶40阴性。当然,个别例子并不能反映出TPPA存在的假阴性问题。在免疫学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非常多,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患者年龄、病种、甚至患者是否服用药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 UNICEF/World Bank/WHO. Special progra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2006) The Use of Rapid Syphilis Tests[EB/OL]. [2013-04-11].

[2] 张冉,代涛,贾晓峰,等.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健康危害程度综合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5,36(12):50-53.

[3] Tucker JD,Chen XS,Peeling RW. Syphilis and social upheaval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10,362(18):1658-1661.

[4] 许鸿昌,郑文亮,周明君. 化学发光技术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5):138-140.

[5] 陈兰兰,邵燕玲,王巧凤,等. 自动化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实验的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0):891-894.

[6] 邵先兵,张燕,张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测中的检验效能评价[J]. 中国性科学,2015,24(5):49-52.

[7] 王华,廖为,宋予娟,等. 特异性梅毒螺旋体确认试验与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在梅毒检验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85-86.

[8] 徐仁秀. RPR与TPPA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62-63.

[9] 高第筱,周平玉. 梅毒固有免疫研究进展[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63(5):362-363.

[10] 刘春华,孙国清,薛秀娟,等. 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6):142-144.

[11] 曾朱君,彭瑟. TPPA与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458-459.

[12] 张学杰,李惠,徐兴伟,等. 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 10(18):84-85.

[13] 潘小平,洪晓绿,赖金国,等. 梅毒抗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评估[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75-177.

[14] 许国胜,戴伟良. 两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的应用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9(29):88.

[15] 秦劲松.输血前应用ELISA和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86-88.

[16] 尹静,徐贵江,刘艳. 4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3):3244-3248.

(收稿日期: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