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效果时滞因素处理方法初探

2016-01-08王迎录,王科

关键词:实证分析

投资效果时滞因素处理方法初探

王迎录,王科

(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 焦作 454100)

E-mail:wangyinglu@sina.com

摘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影响投资效果系数的时滞因素提出了简易实用的处理方法及步骤。定性分析主要考虑项目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两个影响因素,并以这两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框算出投资时滞时间;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最大相关系数,以此确定出投资的时滞时间,并给出时滞后的GDP数据具体计算方法。最后,基于《焦作市统计年鉴》10年的年报数据及经济运行、项目投资效果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投资效果; 时滞因素; 实证分析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王迎录(1965—),男,河南温县人,经济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计划管理和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Processing Methods of Time Delay Factors Affecting Investment Effect

WANG Yinglu, WANG Ke

(JiauozuoMunicip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Jiaozuo454100,Henan,China)

Abstract: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s of processing delay factors affecting investment effect are put forwar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ainly focuses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ycle and investment recovery period, with which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investment delay time. The maximu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GDP is worked out mainly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univariate regression, thus investment time delay can be further calculated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DP data after time delay is put forward. Finally,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10 year annual data in Jiaozuo Municipal Statistical Yearbook, re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operation and investment effect in Jiaozuo.

Key words:investment effect; time delay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一、序言

通常认为,投资效果系数,亦称投资效益系数,是指新增国内生产总值(ΔGDP)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I)的比率[1]。计算公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ΔGDP/I。该指标只适用于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考察投资所得宏观效益之趋势。另外,影响投资效果系数的因素很多,除了价格等偶然因素外,时滞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本文拟对投资(指固定资产项目投资,下同)的时滞影响因素提出处理方法和步骤,以增强投资效果系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一、对时滞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实践证明,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GDP的拉动力[2]和最后的项目投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使生产能力扩大对GDP的推动力两个方面。另外,需要进一步明了以下几个问题和概念。

(1)视一个年度所有项目为一个项目,这样便于理解[3]。

(2)年度投资引起的需求最大拉动力是在年度投资全部完成以后。

(3)打捆年度投资项目建设周期的起始点(起始点应在每个投资年度的6月底,而不在年度末)。意思是一个年度内所有项目开工的平均时间起始点。因此,从理论上讲,投资通过推动力和拉动力,对经济增长即对新增GDP(扩能达产第一年GDP和需求引起的新增GDP)的贡献显现的平均时间点(t)应处于每个投资年度末至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这个时间区间内。假设建设周期为a年,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现的时间点所在最大区间为:a>t>0.5。t越接近a,说明投资项目的扩能效益越好;反之,t越接近0.5,说明投资项目的扩能效益越差,但投资引起的需求拉动力越强。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项目,如投资规模和产能同时都是比较大的项目,也没有必要作为偶然因素进行处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大,产能就比较大,建设周期也比较长。对于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周期比较短而产能又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如开发应用成本较低的高新技术项目,将使时滞时间t更靠前,因此需要将其作为偶然因素给予特殊关注。

(4)对投资引起的新增GDP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前期需求拉动力大于投产当年扩能推动力,而且,项目总投资额一般也大于投产扩能所获得的一个年度的GDP。因为,投资项目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收回投资。由此可知,投资引起的新增GDP中,前期需求拉动至少为I,投产扩能所获得的一个年度的GDP为(I/pt),两者权重和等于1,由此可以推导出投资时滞时间t的近似计算公式:

t=(a-0.5)×[1/(1+pt)]+0.5 。

(1)

以焦作市的年度打捆项目平均建设周期a等于2.03年(表1)为例,假设静态投资回收期pt为4.5年,代入(1)式得

t=(2.03-0.5)×[1/(1+4.5)]+0.5

=9.34(个月)。

结果表明,焦作市的投资效果平均时滞时间为每个投资年度的中期点向后9.34个月,也就是在每个投资年度结束后的3.34个月的时点上。据有关资料和本人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知,各区域投资项目的平均建设周期(a)大约在1.5至3年之间,静态投资回收期(pt)平均大约为4至5年,但这些参数不甚精准,仅可作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全国或区域投资研究,虽然建设周期可以通过政府统计部门的相关资料计算得到,但对整个年度打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pt的测算却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各地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也不尽相同,因此时滞时间t通过公式(1)求得的结果是十分粗略的,需要寻求其他精确的解决方法。

(5)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判断结论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适度合理的政府经济、社会宏观调控,以及没有战争和大的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下。

二、对时滞影响因素的定量处理方法和步骤

在对投资时滞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法步骤达到增强投资效果系数精确度的目的。

(一)第一步

首先,按经济统计学的通常方法,即建设周期=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1],分别计算出各年投资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然后,根据各年建设周期,计算出多年投资项目总的平均建设周期。

为便于论述,以下以2.5年建设周期为例进行论述。假设计算出的总的打捆项目建设周期为2.5年,那么,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现的时间点应是在投资年度结束后的0至2年内(一般情况下),t所在区间为:2.5>t>0.5。例如,2003年投资项目2.5年的建设周期是指2003年7月初至2005年底这个时间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现的时间点应在2004年初至2005年底这个时间段内。

(二)第二步

首先,考虑到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偶然性,可适当扩大时间段范围,并按一定规律将投资年度结束后的0至2年的时间段拆分为0年(偶然性因素)、0.25年、0.5年、0.75年、1年、1.25年、1.5年、1.75年和2年(偶然性因素)9个时间点。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小计算工作量,可减少时间点,比如可拆分成0年、0.5年、1年、1.5年和2年5个时间点。理论上,可将投资年度结束后的0至2年时间段拆分成无限个时间点,拆分越细,计算结果越准确。人工计算时,拆分成有限数量的时间点即可,但考虑到数据收集困难,时间段拆分间隔按0.25年即可。然后,按照上述确定的时间点,将效果指标GDP(根据需要也可用其他效果指标)依次时滞,再按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求出时滞后的GDP与I的相关系数R。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相关系数R不需要做相关检验。

(三)第三步

比较相关系数R的大小,以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GDP序列数据,作为计算投资效果系数所采用的效果指标分析数据。

(四)第四步

首先,对序列各年GDP数据依次向后推移t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计算和数据收集的实际工作量,t年精确到季度即可。然后,使用时滞后的GDP数据,套用公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ΔGDP/I,分别计算各年度投资效果系数,就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投资效果的实际状况。

三、GDP数据的滞后推移处理

投资效果系数原公式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固定资产投资额(I)必须是同期的。但GDP在经过时滞因素处理后,就不能与I是同年同期。进一步讲,GDP在时间上时滞后,如果恰好是某年度末时点的数据,即可直接与相对应的I进行商除计算。但如果是季度和半年数据(政府统计部门的年鉴数据一般是以年度为单位的),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成“年度”数据。意思是一年的投资必须与连续一年时间长度产生的GDP相对应,否则就失去了时间上的可比性。具体处理方法,在下文实证分析中有进一步论述。

四、投资效果系数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

为验证以上方法的合理性,现采用经过可比口径处理的2002—2013年《焦作市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的序列数据资料,对经济运行、项目投资效果实际状况加以实证分析,数据见表1。

表1 焦作市2002—2012年有关 I和未时滞GDP数据表

注:表中R是由2002年至2011年序列数据回归计算而得;投资效果系数计算不考虑时滞因素

第一步:按建设周期=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分别计算出2003—2012年各年度投资项目建设周期,再计算10年的投资项目算术平均建设周期,结果为2.03年(表1)。那么,焦作市项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现的时间点应在投资年度结束后的0至1.53年这个时间段内 。

第二步:拆分时间段并分别计算确定对应的GDP。为了减小计算工作量,可将投资结束后的0至1.53年这个时间段,按0.5年间隔拆分,这样可拆分为滞后0年、0.5年、1年和1.5年4个时间点。然后,按拆分时间点,分别计算出时滞后的GDP,计算结果见表1、表2。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时滞0年(当年)GDP确定方法。直接使用当年的GDP数据即可。

(2)时滞0.5年GDP确定方法。按照前文的论述,2003年投资对应的GDP应为2002年7月初至2003年6月底,共计12个月的累计GDP。为了减小数据收集的工作量,可用下式近似计算求得:2003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03+GDP2004)/2=379.69(亿元),2004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04+GDP2005)/2=495.16(亿元)。

依次类推,直至计算出:2012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12+GDP2013)/2=1 629.36(亿元)。

表2 焦作市2002—2012年时滞后GDP及投资效果系数表

注:表中R是由2002年至2011年数据回归计算而得

(3)时滞1年GDP确定方法。2003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04=430.4(亿元),2004投资对应的GDP=GDP2005=559.91(亿元)。

依次类推,直至计算出:2012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13=1 707.36(亿元)。

(4)时滞1.5年GDP确定方法。与推移0.5年的方法类似,可近似地按下式求得。2003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04+GDP2005)/2=495.16(亿元),2004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05+GDP2006)/2=613.34(亿元)。

依次类推,直至计算出:2011年投资对应的GDP=(GDP2012+GDP2013)/2=1 629.36(亿元)。

然后,将时滞后确定的GDP作为因变量y,影响因素投资I作为自变量x,建立一元回归模型[4]:

y=a+bx,

(2)

分别计算出4个时点对应的GDP序列数据与I的相关系数R,结果见表1、表2。

第三步:根据表1、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向后时滞0.5年GDP对应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93 3。也就是说,焦作市近1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作用点在下一年度的中期点,也是平均建设周期的中期点。例如,2003年投资的时滞时间t为2004年6月底。

第四步:用时滞0.5年的GDP,套用公式: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ΔGDP/I,分别计算出各年投资效果系数,结果见表2。

(二)结论

(1)采用比较线性一元回归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得到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点应在各投资年度滞后0.5年(半年)。这个结果与前面主要考虑投资回收期与建设周期两个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仅相差2个多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两种方法相互得到支持和验证,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2)焦作市具体的实际项目投资状况也进一步实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从表2的投资效果系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焦作市2002—2012年的投资效果系数呈快速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0.64下降到2012年的0.12,下降幅度比较大。也就是说,投资1元钱带来的收益,由2002年的0.64元下降到2012年的0.12元。另据焦作市近10年的有关统计,I的增长速度每年均在20%以上,平均每年为32.8%。但除了2004年外,GDP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下,平均每年为14.1%,I比GDP增速高了一倍多。高出一倍多的投资去哪里了?至少GDP应与I保持一样的增速。这是不正常的经济运行状况,如果短期内可以行得通,那么长此以往是一定不可以的。这些都说明,除了个别年份外,焦作市近10年的投资效果越来越差。那么,造成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不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焦作市最优势产业且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铝工业因全国行业整体生产能力过剩而导致效益严重下滑。从表2看出,2002至2004年是焦作市投资效果系数最大的时期,分别达到0.64、0.92和0.78,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2000年6月至2003年建设的一批技术含量高且规模大的项目,如万方铝业公司投资近10个亿的280KA槽铝电解示范工程,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中州铝厂共计投资近28个亿的强化烧结法氧化铝新技术产业工程、选矿拜耳法氧化铝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和5号、6号窑磨改造工程等项目,使焦作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这一个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9.1%提高到2004年的13.8%,一举成为焦作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因此,对全市整体投资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2004年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电力工业,由于受环境保护和扩容搬迁改造等影响,发电量由2004年的164.85亿度,下降到2013年的116.92亿度,减少29.1%。而扩容搬迁改造却投入了几十个亿的资金,截至目前还没获得经济效益,这也是影响焦作市投资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2004年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煤炭行业,原煤产量也由2004年的560万吨减少到2013年的464万吨,下降17.1%,这对全市投资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以上讲述的铝工业、电力工业和煤炭工业现在已不是焦作市的五大支柱产业,而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和形成,但尚未发展壮大。因此可以说,焦作市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转型升级期。在这个转型期内,阵痛是难免的,投资大、收益小是自然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焦作市是工业主导型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高,2002—2013年的12年平均达到64%,工业对焦作市的经济影响很大。

第四,所有发挥作用超过10年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社会事业、交通、大型农田水利、环保等行业投资)与其他行业相比,近年来增长幅度也比较大,但其考察期以后的增效因素现在还没有办法计算在内。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的因素。比如,从区域外引进或购置的建筑材料、设备仪器等费用比往年增大,也会影响本区域投资效果。

(3)对焦作市而言,在即将编制的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注重加快优化本区域投资结构,促进产业、技术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提高投资的宏观长期效益,就显得日益迫切[5]。

参考文献:

[1]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委会.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潘明善,孙鹤.投资对经济增长时滞效应的实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4):46-50.

[3]齐建国.投资时滞的计算方法初探[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85,6(9):27-31.

[4]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委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杨伯坚.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4): 78-81.

[责任编辑杨玉东]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
P2P网络借贷犯罪实证分析
我国电力产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国外绿色投资经验及启示
新常态下民众政治信任差异实证分析与对策设想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开征物业税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