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派歌剧之旅

2016-01-03欧南

歌剧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切克卡米拉洛斯

欧南

【歌剧内容】著名歌唱家玛尔蒂忽然对一桩337年前的诉讼案件发生了极大兴趣。当时有个名叫马克罗波洛斯的人,因为发明长生不老药,却被认为骗子而下狱,最后死于狱中。玛尔蒂为此收集大量的卷宗与资料,正是为了找到这份长生不老药的秘方,用以延续自己年轻的生命。而玛尔蒂正是马克罗波洛斯的女儿,她曾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随着永无止境的生命,玛尔蒂也逐渐感到厌倦,当她终于找到药的配方后,却被人扔到火里烧毁,玛尔蒂也结束了300多年漫长的生命,随之死去。

1923年11月12日,捷克作曲家莱奥什·雅纳切克在给他的情人卡米拉·斯托斯洛娃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开始了全新的创作,不再觉得烦闷无聊。这次是关于一个300多岁的美人,她的外表永远保持年轻,但是却有燃烧殆尽之感!呵,像冰一样冷酷!关于这样的女人,我应该写一部歌剧。”雅纳切克在信中指的歌剧,正是这部名为《马克罗波洛斯案件》的歌剧。

雅纳切克创作的这部歌剧,在内容上是极其复杂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题材,是不太适合谱写成歌剧的。但固执的雅纳切克,不但完成了这部作品,而且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歌剧之一。虽然这种小众化的歌剧体裁,仍然是难以打动普通观众的,但雅纳切克并不是以观众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创作的作曲家。和他的前辈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不同,雅纳切克的那种知识分子气质,决定了他更喜欢去思索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在这点上,他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如出一辙,他们都不是“大众情人”,影响力也局限在小范围的知识圈。

事实上,《马克罗波洛斯案件》这部歌剧所探讨的人的生死问题,一直萦绕在人类的历史中。渴望长生不死,是纠结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结: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术,派徐福带领500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历代道教的方士,西方的炼金术士,更是把炼丹术发展成绵延千年的文化。

假设人如果真的能长生不死,那么他又会怎么样呢?这部歌剧给出了答案——人如果仅仅是为了长命百岁而活着,还不如在有生之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人类是反复无常的生灵,既渴望长生不老,又摆脱不了对于持久生命的厌倦。这部歌剧使我们想起法国思想家、以《第二性》闻名于世的西蒙·波伏娃,她曾经写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主题和这部歌剧的内容类似。

《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描写了生于1279年意大利卡尔莫那的贵族雷蒙·福斯卡,在成为该邦的君主后,努力振兴城邦,意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地区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于是开始盼望长生不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可以长生不死,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尔后,福斯卡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经历了1789年的革命:参加过1830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运动。在历经600年岁月的风云变化后,这位出生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体验过到了人生的荣辱福祸,时而振奋,时而消沉,时而激昂,时而绝望,终于在漫长的生涯中明白永生乃是一种惩罚。

“永生是一种惩罚”,这是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被绑在悬崖上,每天被恶鹰啄食,永无休止:西绪福斯推着巨石到山顶,巨石滚下,他继续往上推,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这都是惩罚。人既渴望不死,但在得到永生之后,无休止地活着,又会让人厌倦,渴望速死,以摆脱生命的羁绊!人是一个多么无聊的生命,渴望与厌倦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形成悖论,可又多么真实。

在《马克罗波洛斯案件》中,讲述的是一个相类似的问题——对永生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

歌剧的剧本来自捷克剧作家卡利·贾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的戏剧《马克罗波洛斯的秘密》。1922年,雅纳切克在布拉格看到了这部戏剧的演出后,非常激动,他即刻与作者取得联系,希望能把它改写成歌剧。最初,贾佩克觉得这部作品并不适合歌剧,但雅纳切克还是选中了它。触发他创作这部歌剧的起因,其一是这部戏剧的剧情深深地触动了他,而另一个原因,可能和他与卡米拉·斯托斯洛娃的恋情有关。

雅纳切克1881年与兹登卡结婚。后生有一双儿女,但都不幸夭折。到了晚年,他们的婚姻其实已经名存实亡。1917年,已经63岁的雅纳切克遇到了25岁的犹太女子卡米拉·斯托斯洛娃,虽然卡米拉早已结婚,并生有两个孩子,但雅纳切克还是狂热地爱上她,这段感情也促使了他晚年灵感的大爆发——《卡塔·卡芭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波洛斯案件》《死屋手记》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歌剧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雅纳切克的爱情热烈而执著,这其中也有他一生近乎默默无闻的境遇,只是到了晚年才开始引人注目的缘故。这期间的孤独、失落可想而知,而卡米拉的出现,正如他艺术的缪斯女神的到来,所谓铁树开花,老蚌生珠,生命一旦得到滋润,灵感的激发是不言而喻的。

在看完这部戏剧后,雅纳切克在给卡米拉的信中说:“布拉格正在上演剧目《马克罗波洛斯的秘密》。说的是一个337岁女人的故事。令人惊奇的是,她始终保持了年轻和美貌。你是不是也想如她一样。”接下来,雅纳切克提到了剧中的女人并不快乐,“而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不能长久,我们要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时间,善待时间。”在这封信写完一年以后,雅纳切克便开始了创作。他似乎想通过这个故事,来留住他自己时日无多的快乐——此时,雅纳切克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

这部歌剧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西罗尼姆斯·马克罗波洛斯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御医,他接受皇帝的旨意,研究长生不老药。大约在1585年的时候,马克罗波洛斯声称他已经研究出了长生不老药,但皇帝怀疑药的功效,并强迫他的女儿艾琳娜(即歌剧中的艾米丽亚·玛尔蒂)把药吃下去,艾琳娜吃下药后没几天就病倒了,皇帝勃然大怒,觉得马克罗波洛斯是个骗子,将他送入监狱。但一个星期后,艾琳娜奇迹般地康复,并带着药方去了希腊,她也由此开始长生不老,永葆青春。为了避免人们对她的注意,她每隔70年就改名换姓一次,并移居其他城市,但是她一直保留她姓名开头的两个字母,即“E.M.”。这次,她来到了布拉格演出,每一个看到她的人,都被她的美貌所惊艳,但她的心灵却异常的冷漠——她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即将死去,对死的恐惧已经攫住了她的心。她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是冷淡的、否定的,而能引起她关心的只有两件事: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如果光从歌剧的剧情来看,实在是过于错综复杂,如不是细细看剧本的话,会被剧情搞得不知所云。因此,当年贾佩克曾拒绝雅纳切克也不无道理,这种题材适合戏剧,而若作为歌剧,舞台表现方式有相当的不同,特别是过于离奇复杂的题材,在音乐上是个难以处理的技术难题。歌剧的剧本大多清晰明朗,故事简洁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但吸引雅纳切克的恰恰正是这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剧本,它表达了不同的人对待生命的不同理解。雅纳切克晚年的最后一部歌剧,更是选择了妥斯陀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这部歌剧几乎没有中心人物,它描写的是囚徒不幸的命运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对深刻题材的追求,不难看出,严肃作曲家是多么希望他笔下的作品,能反映出我们真实生活中人性的一面、不幸的一面,而这也是严肃作曲家往往容易被大众忽视的根本原因。

这部歌剧在内容上,表达出了剧作家卡利·贾佩克原剧中的思想:一个人生命的长度远不如他在一生中所完成的事业那么重要: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如果没有死亡将会变成什么样?从而令人们对于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这和西蒙·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小说中所反映出的主题一样。永生是一种惩罚!

和雅纳切克的杰作《耶奴发》一样,这部歌剧也是采用吟诵调的写作手法。整部歌剧有一种厌世的辛辣感,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不加渲染的简朴的风格。不谐和的、尖锐的音响显示了一种原始、粗率的乐风。从本质上来说,这部歌剧不能算是民族乐派风格的,而是现代主义风格的歌剧。而它反映的也不是《耶奴发》中所表现的,在宗法制度下捷克底层民众的悲剧: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是一个更为深广的内容,它是所有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

至于这部歌剧所选择的题材,有意思的是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直到1998年,美国的《歌剧新闻》还发表了保尔·托马松和罗伯特·希尔佛的评论文章。前者认为这部歌剧的剧本本身并不适合创作歌剧,剧中有很多侦探因素,不适合音乐的语言发挥:而后者却认为,任何故事情节都适合歌剧创作,雅纳切克巧妙地将侦探因素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丰富了它的内涵和艺术性。至于结论究竟如何,还是自己判断为好。如果非要我来表态的话,我认同前者——这并不是因为我保守,而是觉得不同的题材还是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处理比较好,任何戏剧在改编成歌剧的时候,都会缩减甚至改写情节来符合音乐的需要。有些形式,戏剧能做到,但歌剧做不到,反之亦然。

《马克罗波洛斯案件》于1926年12月18日在布尔诺首演,演出相当成功。在首演后的21日,雅纳切克在给卡米拉的信中写道:“那个关于‘冷酷的人(指《马克罗波洛斯案件》)的故事出乎意料地成功!她用冰冷的碎片击穿了每一个人的脊梁骨。他们都说这是我最伟大的作品。”1928年3月1日,《马克罗波洛斯案件》在布拉格的首演也获得成功,雅纳切克的朋友在寄来的明信片上说:“《马克罗波洛斯案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人们甚至从卢哈维采赶到这里。”这对一生坎坷不平的雅纳切克来说,不啻是个巨大的欣喜。

猜你喜欢

切克卡米拉洛斯
弗兰克·维尔切克博士获得2022年坦普尔顿奖
洛斯警察长的终极挑战
打卡
卡米拉终于要“扶正”了?
雅纳切克档案:老当益壮者日记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⑤
雅纳切克歌剧《案件》解读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与喵星人的相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