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洋,汪洋也

2016-01-03任海杰

歌剧 2015年10期
关键词:歌唱家艺术歌曲音乐会

任海杰

许多人知道、认识沈洋,大都是从2007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沈洋荣获了声乐界著名的卡迪夫比赛金奖。而我认识沈洋的时间要早得多,那是2001年8月。那时,他还是位来自天津的高中生。此话怎说?容我慢慢道来。

我爱上古典音乐,最晚入门的是歌剧,然而一旦迷上,热火朝天、青春勃发、老夫聊发少年狂。2000年,我获悉一个信息:上海音乐学院的周小燕歌剧中心主办的首届歌剧大师班广获好评。我不是音乐专业的,正渴望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这个大师班来得正好。于是,到了第二年,我利用记者身份,以旁听的方式参加了2001年的歌剧大师班。作为一个乐迷,参加如此专业的大师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也就是在那届大师班上,我认识了沈洋。

至今清晰记得,在大师班授课的休息时间,我与周围的师生闲聊,坐在我前排的一位个子高大的胖小伙,面容青涩,但谈吐老到成熟,不仅对声乐名家如数家珍,而且爱乐的面非常广,不同一般。一问才知,他来自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名叫沈洋,是专程来上海旁听大师班的,准备日后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如此年龄在音乐上已有如此积累和修为,实不多见,令我刮目相看。因为相谈甚欢,我后来还到了他在沪的住宿地——上海淮剧团的宿舍去看望他,当时他母亲也在。我们聊音乐,谈歌剧,说版本,话题广泛。沈洋还给我看了他随身带来的一大叠唱片,其中主要有富特文格勒——在他这个年龄居然喜欢富特文格勒,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他还给我听了他跟老师学唱的录音,分析得失。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才知原来沈洋出身于天津的音乐世家,父母都是资深的音乐工作者。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土壤,更主要是他在音乐上罕见的悟性和天赋的嗓音,虽然眼前还是位高中生,但前程不可限量——这是我当时对沈洋最鲜明的感受和判断。多年以后,沈洋也充满感情地如是说:“我俩相识的历史还真是蛮有渊源的,您是第一个肯定我、赞赏我的人。”

在2002年再度参加周小燕歌剧中心的大师班后,2003年沈洋顺利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他大学本科还没毕业,就摘得了卡迪夫大奖,这可能是卡迪夫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这以后,大家都知道沈洋了。

音乐学子获大奖,这是走向职业生涯的重要契机,沈洋幸运地抓住了机遇。后来的他,可以说是一帆风顺:2008年,沈洋在英国伦敦获得Borletti-Buitoni Trust艺术家大奖,该奖项旨在奖励有成就和前途的青年艺术家,并帮助他们进行全球化的事业发展;2010年6月,沈洋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获得“万宝龙马林斯基剧院白夜音乐节新声音大奖”,并由俄罗斯指挥大师杰捷耶夫亲自颁奖。

沈洋由此开始了广泛的国际演出,比较重要的有:2009年4月,作为最年轻的华人歌唱家,参加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莫扎特《唐乔瓦尼》的首演,饰演马赛托;2010年2月,再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俄罗斯著名女高音安娜·涅特里布科同台演出普契尼《波希米亚人》,饰演剧中哲学家科林;2011年,仍然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与美国著名女高音蕾内·弗莱明合作演出亨德尔歌剧《罗德琳达》,饰演加利巴尔多(该演出已由Decca公司录制发行蓝光和DVD)。此外,沈洋还在英国的格莱登伯恩歌剧节、德国巴伐利亚歌剧院演出罗西尼的《灰姑娘》;还在美国与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同台演出。在国内,沈洋更是频繁登台主唱,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唱片出版方面,继《重低音》《冬之旅》后,2012年,他与国际大腕多明戈、托马斯·汉普森、雷内·帕普等人,共同录制了一张向约翰·丹佛致敬的唱片。2013年,沈洋又与指挥大师阿什肯纳齐合作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冷门作品《拉辛之死》。

如果沈洋仅仅把自己作为一个职业歌唱家,那他己颇有收获,足够令他自豪了。但他的所思所想总会超越常规,别出心裁。比如,许多学西洋美声的中国歌唱家,也会唱中国艺术歌曲,但大都停留在演唱的层面,而沈洋却更上一层楼。比如前几年他与杨立青教授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中国近现代作曲家作品独唱音乐会”、“致敬黄自先生的专场音乐会”,还有最近举办的“纪念斯义桂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音乐会”。在这些音乐会前,沈洋对100多年来的中国近当代艺术歌曲(广义)进行了大量系统的梳理、考证,并在音乐会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嗓音特征,赋予歌曲全新的诠释和演唱,这就让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受、来龙去脉的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就超越了一般常规的音乐会。可以说,沈洋的这些音乐会,是对中国艺术歌曲作出的独特贡献。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近来在与沈洋的交谈中,我终于找到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做的答案。就如我在14前认识沈洋时,就感到他与众不同的潜质——沈洋不仅仅是个歌唱家,更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他对中外历史、哲学的广泛爱好和深思感悟,他对文艺批评、文化理论的关注和写作(刊登在有关报刊上),甚至他对摄影艺术的独好(喜欢用徕卡相机拍摄黑白照片,所拍摄的作品《爱》,曾被徕卡国际摄影杂志评为2013年10月的NO.1照片)……所有的这一切,都昭示着沈洋为何与众不同,为何在歌唱艺术上独领风骚。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歌唱家,如果仅仅重视演唱的技巧,那是远远不够的。越往前走,人文素养的修为,就会显得越发重要。所谓厚积薄发,沈洋显然是走在了正道上。而且,最近感到他的性格也有了可喜的变化,更为风趣,幽默、豁达了。在纪念斯义桂先生百年诞辰的音乐会上,他前后串连的台词言简意赅、妙语如珠,绝不亚于专业的主持人,颇有马三立单口相声的味道和风范。我想,这也许就是长年来日积月累的文、史、哲给沈洋的滋润和营养,现在开花结果了。

当然。在这所有的一切中,最关键的还是沈洋独特的悟性,并且眼界开阔,始终向前。比如,在谈到曾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卡迪夫金奖,8年后的今天,他已非常平静和客观了:“比赛只是打开一扇门,给你一张入场券,便于你进入职业生涯,但它并不代表你一生的荣誉,今后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我希望有一天,人们忘记我的这个奖,我也不要再用它来宣传、博名声。我更看重的是当下的努力。我希望,并相信,今后的我,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歌唱家艺术歌曲音乐会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搞砸的音乐会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小歌唱家
失败的音乐会
歌唱家与报晓员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草丛里的歌唱家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