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故事散论 *

2015-12-31陈永香,杨国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彝族神话英雄支格阿鲁故事散论*

陈永香,杨国才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支格阿鲁是彝族古代传说中的著名神话英雄人物。本文从支格阿鲁的出生、成长成婚、掉海身亡等故事内容中,探讨支格阿鲁故事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学特征,同时与彝族民间文学中其它相关故事做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支格阿鲁;故事内容;文化语境;文学特征

收稿日期:`*2015-05-29

作者简介:陈永香(1965—),女,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及民间文学。杨国才(1992—),男,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5)07-0069-09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social cultural context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ries of Zhigeahlu-the legendary ancient Yi hero-form stories about his birth, growth, marriage and drowning.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stories in the Yi folk literature is also made by the authors.

支格阿鲁故事流传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彝族地域。因为西南彝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态,支系繁多,加之方言或翻译的不同,因此各地对支格阿鲁称呼也不一样。如四川彝区叫“支格阿鲁”、“支格阿龙”、“支格阿尔”、“吉赤格阿鲁”、“支呷阿鲁”等,云南彝区叫“阿鲁举热”、“阿倮”、“智嘎阿鲁”、“阿龙”等,贵州彝区叫“支嘎阿鲁”、“智嘎阿鲁”、“直括阿鲁”、“戈阿楼”等。近几年来,海内对支格阿鲁文学和文化的传承保护等做了一系列工作,在以往搜集整理文本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支格阿尔》、《中国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研究》、《支嘎阿鲁王》、《支格阿龙》、《中国彝族支格阿龙故事精选》等电视连续剧本、研究专著和长诗故事集等成果。本文主要以杨正勇、何刚主编的《中国彝族支格阿龙故事精选》中四川部分为例,探讨支格阿鲁的成长故事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学语境,同时与彝族民间文学中其它相关故事作简要的比较。

一、支格阿鲁故事的基本内容

支格阿鲁故事流传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彝族中,各地流传的故事异文较多,形态也不同,有韵文流传的,也有散文流传的。下面主要以四川彝族中流传的故事为主来介绍支格阿鲁的出生、成长、成婚、死亡等主要经历及事迹。[1](P63)

(一)支格阿鲁神奇的出生

在远古的时候,从地上的东方到西方中间的一个地方,有座长满了杉树的大山,人们叫它为舒祖山。这山成天都被一团团白云和一朵朵红云半遮半掩着叫人望得见,看不清。只有在龙月龙时龙日那天,会有从四方飞来的四队八只龙神鹰将舒祖山的灰雾冲散、黑云驱走,顿时大山便露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绚丽多彩。人们心里想什么,大山就会变成什么,是男、是女、是英雄好汉、是神通仙女,随人所思,任人所想,都会按各自的心愿变化而成。

据说,自从这山里的白云嫁给了乌云,乌云的女儿嫁给了谷戳截洪山,生了一个女儿叫阿芝;女儿阿芝再嫁到俄敌尔曲山(终年白雪)去,生下一个女儿,嫁到底斯所洛山去;底斯生下一女儿叫玛吉,嫁到了渥尔哲勿山去;哲勿山生女叫黑英,嫁到了渥竹达日(西昌泸山)去;渥竹生了个女儿嫁紫兹,紫兹的女儿嫁到耿家,耿家的女儿嫁到了蒲家。蒲氏生下三女,大女蒲莫姬玛嫁到姬家,二女蒲莫达果嫁到达家,幺女蒲莫列伊未出嫁。有一天,正是龙月龙时龙日的时候,蒲莫列伊正坐在杉树下织布。这时,从四方飞来的四队八只神龙鹰在天空中飞翔,蒲莫列伊看得出神的时候,突然龙鹰滴下了三滴血,滴在了蒲莫列伊的身上。一滴滴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滴腰间,毡衣穿九层;一滴滴尾部,裙褶穿九层。蒲莫列伊便怀孕了,满了十个月,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支格阿鲁。

(二)少年英雄支格阿鲁丰功伟绩

1.支格阿鲁射日月

支格阿鲁出生之后,不吃奶,一直不停的哭。他的哭声吼住了山风吓溜了河水,搅乱了舒祖山的日日夜夜,惊扰了住在木刻(西方)地方的妖魔特比阿嬷。于是妖魔派他的儿子特比惹抓走蒲莫列伊和支格阿鲁,在路过一座名为洛觉瓦峨陡崖时,蒲莫列伊将支格阿鲁放在了岩石上,这样支格阿鲁获救了,被岩石抚养长大。有一天,天空突然出现了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打乱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山上的树木全晒死了,山沟里的水都被晒干了,庄稼也都焦了。支格阿鲁在小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射箭的好本领,百发百中,在猎人的提议下,人们请支格阿鲁射掉天山的太阳和月亮。支格阿鲁答应了人们的请求,在经过不停的寻找实践,找到了天和地的中心点觉土木古,射掉了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但吓得躲了起来,地上又变成了一片漆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方便,于是支格阿鲁只好先叫牛、羊去喊他们,太阳和月亮都没出来,最后支格阿鲁叫白公鸡去叫,白公鸡朝东方长叫了三声叫出来了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与白公鸡约定以后都由白公鸡叫太阳和月亮出来,从此人间又恢复了正常的白天黑夜。

2.支格阿鲁求雨水

过去的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地上的河流无水,江河断流,人们的生活极度缺水,人们去请支格阿鲁为大家求雨,支格阿鲁答应了人们的请求,到处去打听专管雨的天神,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住在典裸洛各(黑云)的专管下雨的天神乌俄祖老人,乌俄祖老人答应了支格阿鲁的请求,给人间带来了足够的雨水。江河的水满了,水流汇成九条大河,九条大河汇集成了大海,从此人间再也不缺水了。

3.支格阿鲁降雷神

在帮人们射了太阳和月亮、求雨之后,支格阿鲁踏上了去木刻救他阿嫫蒲莫列伊的旅程。一天,路过一个叫尔曲博息的地方,支格阿鲁到一个妇人家借宿,从妇人的口中得知,她们这里的人们都不敢推磨,因为只要磨声一响,雷神蒙直阿普就会下来劈人。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支格阿鲁决定为当地的人们解决这个困难,于是他找到了雷神蒙直阿普,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后,支格阿鲁抓住了雷神蒙直阿普,用红铜鞭子将蒙直阿普狠狠地打了九天九夜。在打蒙直阿普的过程中,支格阿鲁询问出来许多治疾病的药方,如:治肚子痛、咳嗽、牙疼等病的药方。雷神蒙直阿普被支格阿鲁打怕了,答应以后再也不出来害人了。这样,人们可以随时大胆的推磨了。

4.支格阿鲁治巨蟒得宝针

支格阿鲁降服了雷神蒙直阿普之后,辞别了尔曲博息,来到了一个叫迭坡火洛博息的地方。到一妇人家借宿,妇人告诉他,这里的人们晚上不能烧火,一有人吹火,住在山里的巨蟒就会出来吃人,支格阿鲁听后,决定制服巨蟒。他打听到了巨蟒的住处,找到了巨蟒,与巨蟒打赌,用智慧战胜了巨蟒,在巨蟒出来吃人的时候,用火草囤子烧死了巨蟒,从此以后,巨蟒的后代因害怕支格阿鲁,再也不敢出来吃人了,人们也可以晚上烧火了。妇人为了感谢支格阿鲁,准备杀一只鹅来款待他,当天夜里,支格阿鲁听懂了妇人家的三只鹅的对话,善良的支格阿鲁在早上妇人准备杀鹅来招待他的时候,要求妇人不要杀鹅来招待他了,这样三只鹅就活了下来。鹅一家为了感谢支格阿鲁,送给了支格阿鲁它们家的传家宝——宝针。这宝针遇到海,只要向海一指,海水便会分开,让出一条直路;若碰到陡崖,用针一指,山岩会让出路来。从此,支格阿鲁遇到海,用宝针一指,海水会让出一道路来,碰到陡崖,用宝针一指,岩石会让出路来,这样支格阿鲁去木刻的路程变快了不少。

5.支格阿鲁降妖婆救母亲

支格阿鲁谢别了迭坡火洛博西的人们之后,继续踏上了救母的征程。自从获得了宝针之后,路上方便了许多,遇到山用宝针一指山会分开一条道来,遇到海用宝针一指海水会让出一条路来,行程快了很多。有天来到了木刻列拖(西方的一个地方),在一个木板房里见到了一位身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支格阿鲁吃人魔特比阿嬷住在木刻搏俄山上,并给了他一只钩子。支格阿鲁救母心切,知道妖婆的住地后,直奔木刻博俄山。来到木刻博俄山之后,支格阿鲁欺骗特比阿嬷他是蒙木列拖(地名)的楚哲绍禾的侄子,是来向特比阿嬷求婚的,特比阿嬷一面热情地招待支格阿鲁,一面叫他的儿子特比惹跟支格阿鲁比试,试探他的真伪。经过三场比试,支格阿鲁战胜了特比惹,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旁敲侧击问出了特比阿嬷和特比惹的秘密,等天快亮的时候,特比阿嬷发现支格阿鲁是人,想把他吃了,支格阿鲁用小女孩给他的钩子钩住了特比阿嬷的舌头,特比惹见母亲被支格阿鲁制服了就跑了。支格阿鲁从特比阿嬷口中问出了蒲莫列伊并没有被她吃掉,而是被关了起来。得知这消息支格阿鲁心中欢喜不已,在他分神时,特比阿嬷乘机跑了。支格阿鲁在一个木屋里面找到了蒲莫列伊,将她救了出来,他们母子俩回到了舒祖山。

(三)青年英雄支格阿鲁的婚姻生活

支格阿鲁把蒲莫列伊接回到舒祖山之后,便天天守着他的阿嫫,寸步不离,活不干了,猎不打了,有人请他去帮忙也不去了,一心只想待在蒲莫列伊的身旁守护她。蒲莫列伊看到这情况,心中想再这样下去会耽误了儿子的前程,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面相刻在枫叶上,叫支格阿鲁带在身上,让他在想她的时候看,但是这样支格阿鲁还是像以往一样。蒲莫列伊心中明白只有自己离开,支格阿鲁才会变回以前那个聪明、智慧、热情的支格阿鲁,这时她突然想到在跌破火洛鼠莫(白天与黑夜分界地方的一个海底)住着两个侄女,便骗支格阿鲁说自己得病了,需要用九排九卡的头发,烧了烟子用鼻子闻才会医好。于是支格阿鲁准备好干粮,带上弓箭、宝针向着跌破火洛鼠莫飞奔而去。支格阿鲁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跌破火洛鼠莫,用宝针向海里一指,海水立即分开,显出了一条去海底的路。来到海底,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坐在一块大红石板上,他向两位姑娘要了一根九排九卡长的头发。一番对话后,得知她们俩原来是他的表妹,姐姐叫尔尼阿各,妹妹叫尔尼阿妞,两位姑娘要求一起回去看望蒲莫列伊,支格阿鲁答应了她们。他们一起回到了舒祖山,但到处打听都找不到蒲莫列伊,最后在河边找到了蒲莫列伊常穿的那件毡衫,支格阿鲁才明白过来,原来阿嫫是投河自尽了,要他找长头发治病,不过是借口而已,他悲痛万分,悔恨自己当初就不该离开。在经过两个表妹的一番苦心开导后,支格阿鲁重新振作了起来,并明白了阿嫫的心意:是要自己尽快成婚。于是他跟两个表妹选好日子,在龙日这一天结婚了,婚后,姐妹俩以迭坡火洛大海为界,姐姐尔尼阿各住在海的东边,妹妹尔尼阿妞住在海的西边。互相议定:支格阿鲁在东西两边轮换居住,公正相待,欢乐相处,生死相依,不能有偏心和私意,厚此薄彼。从此,支格阿鲁就往返于两地之间,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四)英雄支格阿鲁之死

由于支格阿鲁把三只鹅送给他的宝针遗落在了海底那块红石岩上,姐妹俩为了使他在往返两地的途中方便,共同给支格阿鲁做了一条木飞马,给木飞马安了九层翅膀,这样既方便又安稳。从此支格阿鲁按约定骑着木飞马往来于姐妹俩之间。有一次支格阿鲁在去妹妹尔尼阿妞处的途中,因帮人们制服一匹妖马耽误了几天的时间,尔尼阿妞因害羞不好意思跟支格阿鲁问明原因,以为是姐姐尔尼阿各有私心,多留了支格阿鲁几天,于是悄悄地将木飞马的九层翅膀剪去了两层,这样支格阿鲁就不会去姐姐那里了,永远都留在自己的身旁了。住满了时间,支格阿鲁飞往姐姐尔尼阿各处,途中木飞马虽有点颠簸,但还好没事。在姐姐尔尼阿各处住满时间后,支格阿鲁又像往常一样骑着木飞马往妹妹尔尼阿妞住处飞去,途中又遇到怪牛作怪,他帮人们降服怪牛又耽误了几天时间,尔尼阿妞以为又是姐姐有私心多留了支格阿鲁几天,便在支格阿鲁熟睡时,偷偷地又将木飞马的翅膀剪去了一层,这下加上前面剪去的两层,木飞马翅膀只剩下六层了。到了期限,支格阿鲁骑着木飞马向尔尼阿各住处飞去,刚飞去不久,木飞马就飞不走了,两边的翅膀挡不住风浪的卷刮,一倾斜一头坠入了大海的波涛中,就这样英雄支格阿鲁死在了海中。

支格阿鲁死后,天上的神鹰和海打起了冤家,到今天没分出胜负。大海边的两姐妹分别坐在海的两边痛哭,表达对支格阿鲁的思念,泪水引起了潮涨潮落,年复一年。

二、支格阿鲁故事的社会文化语境

支格阿鲁的故事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是如何建构了人们的生活系统的?这种建构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包括信仰的建构、历史的建构、社会生活规范建构等等。“大部分的口头文本可以划分两类信息:确认理想(ideal-confirming)和不确认理想(ideal-disconfirming)。前者表现理想是什么,或者如何获得理想,后者只能是通过描绘对理想观念的某种背离而间接的表达理想。理想观念及其对立面常常表现在同一个文本之中。”[2](P285)支格阿鲁的故事在彝族地区的流传讲述过程中,它通过一代代的彝族民众的加工讲述,把他们的理想整合其中,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建构社会规范体系,成为他们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了他们的文化DNA而世代传承。支格阿鲁就是一个聚合性的文化符号,在他身上凝聚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文化要素,传说中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一位集部落酋长、毕摩、天文历算家等为一身的神话英雄人物。他率领彝族人民战天斗地,管理山水,开辟山河,农耕畜牧,发明创造天文,统一彝族部落,统一彝族文字,为彝族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1](P1)这些众多文化要素正是通过神奇的幻想性故事,把历史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用文学化的语言通过这个符号式的英雄人物艺术化地呈现出来。

(一)支格阿鲁的出生与图腾崇拜

支格阿鲁的出生是一个感生神话,感生神话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图腾(Totem)信仰是古代大自然信仰和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源于印第安语的Totem是“它的亲属”或“标记”的意思。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物种,人们把这些特定的动植物或其它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这些物种便是图腾。图腾崇拜是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与崇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现象,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认为本氏族人都是特定物种与植物的后代,其祖先与特定的动植物有亲缘关系或是来源于特定的动物、植物,于是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图腾神话。图腾主要是起标识作用,人们认为与其有血缘关系,许多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出生都有一个感生神话。

图腾信仰和氏族对氏族祖先的信仰很有关系,往往在许多神话中讲述本氏族祖先是某种动物或与该动物近缘,甚至出现了大量异物感生的祖先诞生神话,以解释古代对孕育的认识。确定了某种物种后,便形成了就这种图腾标记的信仰。所以,图腾信仰不能仅仅看作对某些现象的崇拜,更主要的是对氏族祖先的一种崇拜。族源神话,也就是探求自己氏族源头的神话,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图腾神话。如汉民族的始祖黄帝、舜、禹的出生都是感生神话,包括大家熟悉的基督教的耶稣的诞生也是感生神话的形式。这些始祖诞生的神话,在神话学上称为图腾感生神话。这些感生神话说明了一种古老的生殖观念:远古时代的初民,他们不知道生儿孕女是男女交媾的结果,而认为是由于接触到某种自然物所致,并将这些自然之物奉为图腾加以膜拜。这是母系氏族的时代,只知其母不知有父的生殖状况,说明神话和图腾观念的联系很紧密,神话记载了图腾崇拜的观念,而图腾观念则成为原始的感生神话的主要内容。

彝族的图腾崇拜中,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支系的彝族有各自不同的图腾,较多的有竹图腾、蛇图腾、虎图腾、鹰图腾、龙图腾等,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四川凉山地区是彝族诺苏支系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支格阿鲁的故事在该支系流传甚广,诺苏支系多以鹰图腾与龙图腾为主。支格阿鲁的出生是他母亲蒲莫列伊在树下织布时神龙鹰滴下三滴神血怀孕,并在龙年龙月龙日生下了支格阿鲁。支格阿鲁一出生就表现出非凡的特性,不吃他妈妈的奶、不跟他妈妈睡、一直不停地哭,他的哭声惊动了吃人魔特比阿嬷,特比阿嬷派她的儿子特比惹抓走了支格阿鲁母子俩,在经过一个陡崖的时候,蒲莫列伊把支格阿鲁放在了岩石上,支格阿鲁被神龙鹰经常居住的石洞里的岩石救了下来,并被抚养长大。支格阿鲁从小就神力惊人,个头比一般的小孩大,能听懂鸟兽与植物的话,与它们交流,拥有一身百发百中的神射术等等超乎常人的表现与能力。支格阿鲁之所以具有这些超乎常理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神龙鹰之子,他身上具备了神龙鹰的神奇能力。

图腾崇拜是较早的宗教信仰,从支格阿鲁的出生故事可以看出此故事的产生是比较久远的,它大概在较早的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部落时期已经初具雏形。

(二)支格阿鲁的成长故事与农耕文明

彝族是氐羌族系的后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北方迁徙到了西南地区,并在西南地区生根发展。羌氐生活在北方地区,主要以游牧文明为主,在迁往西南的过程中,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与自然条件的限制,逐渐接受并发展了农耕文明。在彝族民间英雄支格阿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农耕文明的身影,几乎每个故事都是跟农耕文明有关的。如射日月故事:因为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的同时出现,庄稼被晒死完了,河水被晒干了,人们没有吃的了,没有喝的了,因而支格阿鲁依照人们的要求,射掉了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只剩下一个太阳跟月亮。过后又求雨给人间带来雨水,解决了先前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同时出现带来的缺少水的问题。如降雷神故事:以前人们不能推磨,只要一推磨就会被雷劈,支格阿鲁制服了雷神蒙直阿普,并从其口中问出了治疗一般疾病的药方,这样人们可以随意的安排时间推磨了,得病也知道怎么医治了。如治巨蟒故事:人们只要到晚上烧火,一有人吹火就会有巨蟒出来吃人,支格阿鲁制服了巨蟒,人们从此以后可以随便的烧火做饭了。再如降妖马怪牛故事:有怪牛、妖马作乱,支格阿鲁降服了他们,并让他们为人们犁地、做人的坐骑。这些故事中的日月、推磨、烧火、马、牛犁地等等都是农耕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的主要生活方式,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支格阿鲁故事定型的时期彝族应该是到了农耕文明时期,并且农耕文化有了充分的发展,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是以农耕为主了。

(三)支格阿鲁故事与婚姻形态

婚姻制度的演化大致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群婚制是指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无力抵抗大自然的力量,以群居为主,过着群居生活,男女之间无夫妻、无兄妹、无亲戚关系,一群男的跟一群女的随意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对偶制是指一个男的跟一群女的组成家庭或是一个女的跟一群男的组成家庭形态的婚姻形态,即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度。一夫一妻制是现在的主要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即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组成家庭的婚姻形态。从支格阿鲁与他的两个表妹结婚可以看出,当时应该处于对偶制时期,即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是存在缺陷的,会出现争宠、嫉妒等等各种不良因素,从而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支格阿鲁与两个表妹的婚姻可以说是不幸的,虽在刚开始是两个表妹约定好公允看待,不准有私心,支格阿鲁在姐妹俩处各住不异的时候,轮番栖身。但是在后来由于支格阿鲁在途中因帮人们降服妖马、怪牛耽误了去表妹尔尼阿妞处的时间,表妹尔尼阿妞以为是姐姐尔尼阿各有了私心多留了支格阿鲁几天,于是便产生了嫉妒之心,悄悄地剪去了她俩共同为支格阿鲁制造的木飞马的翅膀三层,导致支格阿鲁在飞往姐姐尔尼阿各住处的途中掉到海里身亡。支格阿鲁致死的原因是妻子的妒忌,这样的死对一个英雄来说,似乎与他之前的那些丰功伟绩太不相配了。其他一些民族的大英雄往往是在战场上厮杀受伤等而死,死得很壮烈。支格阿鲁之死正说明神话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夫多妻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时代。支格阿鲁时代一夫多妻制会破坏家庭的和谐稳定而使他死亡,从而肯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态,从中也可以看出支格阿鲁故事定型于彝族以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为家庭的组织形式以后。

支格阿鲁的故事表现了彝族对大自然的崇拜、认识的过程,体现了彝族的智慧、勇敢的精神以及认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从中可以窥探彝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朦胧影像,支格阿鲁故事产生时间很早,故事的形成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概括了彝族从早期部落的图腾崇拜到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时代,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的过程。支格阿鲁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元素对今天彝文化的建设依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三、支格阿鲁故事的文学特征

支格阿鲁故事作为流传甚广的彝族神话英雄故事,是彝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下面从故事文本分析其文学特征。

(一)支格阿鲁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支格阿鲁是彝族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各种历史文化聚集一身、浓缩了众多人的智慧创造的男性英雄祖先的意象符号,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彝族狩猎、畜牧、农耕文化的特征。支格阿鲁作为一个故事群的主角,彝族先民把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用幻想性极强的优美故事艺术地展示出来。故事里面用鹰龙的图腾符号来标记支格阿鲁的部族属性,用他的英雄业绩记载了彝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用他的死来预示婚姻家庭形态的转变和新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到来。鹰崇拜可能跟游牧文化的关系更密切,龙崇拜主要与农耕文明相关,可以推测,龙和鹰的斗争,既是两个不同图腾部落的斗争,也是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矛盾。支格阿鲁是神龙鹰的儿子,他既体现了部落融合,也体现了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彝族的生产方式正是以农耕畜牧相并存,辅以适当狩猎的山地民族的生产方式。

作为神话英雄,支格阿鲁具有超人的特性,他是半人半神的英雄,他的血统中也是图腾祖先的父亲和人类母亲血液的混合。他的英雄业绩中多体现了山地民族的特性,故事的发生地多与山有关,业绩与农耕相联系,遇到海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我们熟悉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英雄冒险的故事多与大海有关,业绩也多跟渔业联系,如赫拉克勒斯、俄底修斯等,因为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支格阿鲁既是彝族山地农耕畜牧文明属性的体现者,也是彝族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祖先崇拜文化的产物。

支格阿鲁的死在众多异文中有所不同,在云南四川的故事中有大致相似的叙说,都是因为一夫二妻的家庭结构使其中一位妻子因为嫉妒而害死了支格阿鲁。

支格阿鲁故事基本的结构是:支格阿鲁神奇的出生——成长开始建立功勋(其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射日月)——成婚——死亡。这与中国北方民族的英雄史诗故事的结构大致是一致的,如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故事结构都是英雄不平凡的出生——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成婚——征战——英雄升天或死亡。他们都以英雄的一生为故事的经,以他的英雄事迹为纬来编织故事,其纬是开放性的,也是异文较多的原因,这样开放性的结构,讲述故事的人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删。尤其支格阿鲁征服自然,体现其力量和聪明才智的故事各地差异较大,也有较多的地方性知识加进来。与支格阿鲁相关人物较多,既有他的家人,帮助他的人或动物,也有他的对手,对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妖魔,这些人物往往也是某种观念、力量的象征,也是符号化了的。

支格阿鲁故事在传承过程中,核心的内容和情节被传承,变异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人们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我调适,这是民间文学正常的变异。

(二)支格阿鲁故事叙事的时间和空间

文学作品都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支格阿鲁故事的时间是遥远的过去,故事的讲述者开始讲述往往会追溯到“古时候”,古时候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它代表的是不可确定起点的远古时期。是一个泛指的时间,这是民间神话传说常用的一种故事开启方式。故事开始的地点往往是“山里”、“山上”等泛指性的地点。故事展开的空间背景则比较开阔,天上人间,山里水边,故事发生在较为广阔的空间背景中,主人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传统社会陆地的主要运载动力来源也是马,实际中的马在行动上也是受限制的,于是人们幻想出来了飞马,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天空中像他的父亲神鹰一样飞翔,想象力十分丰富,飞行器是“马”,而不是飞毯什么的,也是曾经的游牧民族和如今的山地民族的特性,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支格阿鲁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时间段和广阔的空间上,这种开放的时空预设为人们在故事讲述中不断的增益提供了可能性。可以把许多幻想性很强的故事都囊括其中,使其故事内容滚雪球般地增大,把漫长的历史文化以故事的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增加,根据需要自我调整。

(三)支格阿鲁故事的文类特点

支格阿鲁故事有散文形式的故事,也有韵文形式的长篇诗歌,在毕摩的经书中主要是韵文形式的长篇史诗(也多是口耳相传的口传形式流传),民间百姓口耳相传讲故事时都是口头式的,以散文类为主。

支格阿鲁故事在毕摩经书中形成文字的或者在毕摩的口传经书中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传承讲述的。彝族是一个诗歌很发达的民族,在发达的诗歌土壤中,有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彝族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些诗歌的传统中,长篇神话叙事史诗规模较大,篇目也较多。彝族神话史诗有《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阿赫希尼摩》、《尼苏夺节》、《天地祖先歌》、《铜鼓王》、《彝族古歌》等等,这些长短不一,规模不同的彝族的古老神话叙事诗,以原始宗教经典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彝族民族文化认同的根谱。

彝族的诗歌传统与汉族建立在《诗经》基础上以抒情为主的抒情短诗传统的诗学比较而言,彝族的诗歌传统可以说融合了抒情与叙事,长篇史诗叙事是以神话叙事为主,融神话与历史于一体,较少抒情成分;抒情诗则多以植物、动物、人这样的类比方式写成,彝族的古代文论中也是这样来教人们写诗的。

彝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诗成为他们主要的表达方式,诗意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长篇神话诗歌是对历史现实的抽绎式表达,用意象符号把历史现实和人生理想凝聚在一起,以超越冗杂与琐碎,达到高度凝缩,把漫长的人类文明史凝聚为象征性的意象符号。彝族优美的神话故事、祖先艰难的迁徙繁衍、文化的创造、神灵鬼怪、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等等无不融于诗歌中,尤其在长篇诗歌叙事中,无不是杂糅了众多的文化元素,从起源到“现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史被诗化的浓缩其中。在彝族篇幅较大的长篇作品中,往往都是从远古的起源到今天的生活的叙述方式,以神话的宇宙起源叙事为叙事原点,对生死的探索、礼俗的起源、部族的系谱为终点。而这些起源叙事具有神话思维的特点,用神话与历史结合的方式对万物来源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来源进行诗意的阐释,建构一套神话与现实相融合的以具象为主的自身逻辑结构,如其中对动植物的性质的分类是以对人类是否友善和远近为标准,如对人类友善的或者说合乎人的道德准则的动植物就是“善类”予以肯定,反之则“非善类”予以否定。支格阿鲁故事中射日月的故事里面对植物的封赠母题正是用了这样的标准和方式。

彝族的诗歌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二而一的关系。彝族的传统文化中一是追求与天地万物祖先的和谐,达到这种和谐的方式就是在各种仪式上毕摩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其进行沟通而达成的;二是特别看重道德,强调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的人生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也是一种艺术的人生,道德的训诫意义是蕴含在诗歌(特别是史诗)中的内在生命力。诗歌文本既是阅读的文学文本,也是毕摩学习彝族文字、学习仪式规范的教材,同时诗歌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毕摩在各种仪式上的媒介和工具(祭辞)。彝族诗意的追求表现在多个层面,宗教信仰中与神灵祖先的诗意沟通,世俗中道德理想的诗意表达,诗性智慧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赛诗、唱诗),诗与歌高度结合,可唱可吟诵,韵味很足。韵文类的支格阿鲁故事也起到这样的作用。

支格阿鲁韵文形式的故事主要在彝族的一些重要的仪式(如丧葬仪式)上由毕摩讲述,具有神圣性。但据了解在婚礼上不讲,因为支格阿鲁是夭亡的,25岁死时还没有生儿子,婚礼是繁衍后代的起点的仪式,在重视子嗣的彝族民众观念里,讲述支格阿鲁故事是不利后代绵延的。

(四)支格阿鲁故事的语词句段程式化特征

支格阿鲁故事是口头传承的散文故事或文字、口头并存的韵文诗歌,里面具有大量程式化的主题反复,也有大量语词、句段的程式化表达,这是口头文学大多具有的特征。

帕里1928年给程式(formula)下的定义是“程式是在相同的一组步格条件下为表达某一特定意义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3](P101)它是多少代歌手凝练传承下来的诗歌的惯用语。口头诗人在演唱中的创编诗歌正是得益于对诗歌语言程式在大脑中的大量储存,歌手演唱的时候,这些储存的程式化词组就自动涌现出来,帮助歌手在快速的演唱中完成创编。帕里1928年到1932年对荷马史诗的研究表明,程式不仅是单个的词组,还具有系统性,一组程式组成程式系统,它们组成了可以相互替换的模式。在长篇史诗中,这种程式词组和程式系统是大量存在的,它们是史诗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洛德认为程式是在表演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然习得和再创作的过程。洛德采用了帕里的程式概念,但他的表述更为灵活:“程式是一种口头诗歌的语言,强调的节奏和步格的功能,他提出了一个更富有活力的概念,他强调一种能动的、多样式的可以替换的词语模。此外,与程式相关联的句法上的平行式和语音模式等,这些要素是以程式为基础的,在口头史诗的传统中,程式几乎无处不在,程式的主题、程式的故事形式和故事线、程式的动作和场景、程式的诗法和句法等,在诗里一切都是程式化的;程式是口头史诗所具有的突出本质。在口头史诗的表演中的创作这一过程中,程式用于构筑诗行,常常遵循一种韵律——语法上的规则,主题则引导歌手快速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去建构更大的结构。程式可比之于同词素的异形词:它们是流动易变的,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与具体情形相联系,并受其约束。因此,程式化的诗歌语言,它不仅要表达核心意义,而且它是具有语法和步格音值的词语模式,一种语法的韵律单元。由主题导引,由语法韵律单元即程式化措辞方式的调控,口头诗人以传统的固定的词语为手段进行创作。”[3](P112)

支格阿鲁的故事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也大量使用程式化的语词,特别喜欢用一组组数字程式语词,如数字“三”大量使用,三滴血、三层白皱裙、三圈、三天三夜、三支箭、三条江、三座山、三声、三步……其次是六、七、七十七、九、九十九等数字,表明事件的重复或多次。

表示时间推移喜欢用“七六一十三”,比如讲到支格阿鲁的母亲怀孕后,心情郁闷,连续用了三次“七六一十三”,表明时间的推移。

支格阿鲁故事中喜欢同一主题循环方式来构成故事张力,形成主题和句段的程式。比如支格阿鲁射日月的故事里,他上到不同的植物上多次,每次的情节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他在请太阳月亮的过程中,同样的情节内容也重复了三次,祈雨的过程中,询问原因重复了三次,在支格阿鲁赌输了的故事中,同样的事也重复了三次。这样的程式化的例子非常多,体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支格阿鲁故事与彝族的其它神话英雄故事比较

彝族的神话英雄史诗除了著名的支格阿鲁故事外,比如火神哈衣迭古的故事以及铜鼓王的故事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故事,限于篇幅,下面简单看看火神的故事,再来比较一下哈衣迭古与支格阿鲁的异同。

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火崇拜表现在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彝族对火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自然之火到人工之火,火神的自然属性也逐渐地被人文社会属性取代,火神故事中的火神人格化和社会属性非常明显。在彝族火神的史诗中,火神形象就是彝族进入等级社会后的氏族英雄,关于火神的故事在彝族英雄史诗《哈衣迭古》中有生动的记叙。

史诗开头叙述了哈衣迭古出生地在日哈洛莫(彝族地区地名,据学者研究在今天的四川大凉山昭觉境内的彝族地区),此地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彝族的毕摩、德古、英雄都出生在这里,总之,这里是彝山的地脉所在地。火神在特殊的时辰不平凡地诞生了:“虎年虎月间/虎日虎时辰/东方起红云/西方起黄云/南方起白云/北方起乌云/卷起阵阵风/雷鸣又闪电/伴着雷电鸣/伴着暴风雨/迭古出世了/迭古出生了/哈依呀,哈依/迭古呀,迭古/生年是虎年/生月是虎月/生日是虎日/生辰是虎辰。”

火神哈衣迭古神速成长起来:生下第一年,阿嫫怀里躺,奶水当饭吃,嘴唇黑油油。长到两岁时,阿达怀里坐,野味下饭吃,舌头舔得响。长到三岁时,玉米叶当剑,茅草竿做矛挥舞着玩耍。长到四五岁,竹片当作剑,棍子当长矛,跟伙伴去放猪,捉蛤蟆做荷包,抓麻蛇做腰带,抓土甲峰当零食。长到六七岁,毛竹片做弓,菁竹竿做剑,用剑射鸟雀、黑雕、野鸡、兔子等。长到八九岁,牛筋树做弩,跟猎人去射杀麂鹿。长到十一二岁,约伴去撵山,串山又串林,追打老黑熊,不怕花豹子,花豹子当狗牵,套住大老虎当马骑。长到十三四岁,头发黑黝黝,眉毛似杉林,眼仁像月亮,眼珠圆又大,脖颈牯牛样,身子硬朗朗,脚板宽又大,踏石头碎,摔跤雄赳赳,比武气昂昂。长到十五岁,成了个彪形大汉。这时母亲告诉他作为猎人的父亲在他三岁时被恶人杀死的经过,于是他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为了替父亲报仇,哈衣迭古离家寻剑,经过无数艰辛,他终于寻到一把好剑,回到家里天天磨剑,剑锋越磨越锋利。于是他骑着滑马(没有佩马鞍子的光马)来到叫甘洛只孜的地方,在高如云霄的山口守了七天七夜,终于见到一个放猪的小孩,他向小孩打听仇人的消息,小孩告诉他自己的主人正好是哈衣迭古要找的人,并且主人今天要去打冤家,正好会路过这个山垭口。哈衣迭古非常高兴,紧握宝剑,身跨弓箭,专等杀父仇人来送死。

不久,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和人的呼啸在山谷间回响,一大队人马奔驰而来。杀死父亲的仇人骑着高头大马,在众多侍从的簇拥下威风凛凛的迎面而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哈衣迭古边向仇人冲去,边通报自己的姓名:我是日哈洛莫的哈衣迭古,来为我的父亲报仇的。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剑落,仇人的头已飞离了自己的脖子。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哈衣迭古跳上马飞过山梁去了。

为父亲报仇之后,哈衣迭古投靠阿舅,寻求保护。在舅舅家,他帮助舅舅战胜了仇人阿格家,使舅舅所在的部落兴旺发展。一年后,他辞别舅舅,去投奔势力更大的兹米阿支家,做了他家的将领,平息了许多的纷争,使阿支家的敌对部落不敢轻举妄动。哈衣迭古与兹米阿支经常出去打猎,获得众多的猎物。一天又出去打猎,要射击一只花脸獐子的时候,獐子突然开口说话,请求哈衣迭古别射杀自己,自己是哈衣迭古的母亲派来的,母亲十分想念他。哈衣迭古没心思打猎了,于是扔下了弓箭,带着猎队往回走,路上又遇到两只乌鸦同样告诉他母亲对他深深的思念,劝他回家看望母亲。哈衣迭古流着泪让乌鸦告诉母亲,自己很快会回家看望她。兹米阿支牵出一匹千里马给哈衣迭古,让他骑着回家去了却心愿。哈衣迭古快马加鞭往家乡赶,走了许多天,远远地已可以看到母亲住的寨子的炊烟,已听得到寨子的狗叫声,马上要见到母亲,哈衣迭古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这时那两只黑乌鸦又飞落到哈衣迭古的面前,告诉哈衣迭古说自从他走后,兹米阿支的敌对部落的人就带人来攻打他家,兹米阿支家的年轻战将战死,兹米阿支本人也被抓去杀死了。哈衣迭古听了乌鸦的话,犹如万箭穿心,泪流满面,他想:“猴食以荞子为贵,人们以助人为重,汉人以约书为重,彝人以诺言为重。”于是他调转马头,急奔阿兹米支家而去。阿兹米支已死,哈衣迭古很伤心,决心要为兹米阿支报仇,于是召集兹米阿支家的散兵,筹集粮草,杀鸡取鸡血酒与众人盟誓兵分三路杀敌。哈衣迭古带领中路军冲向敌人阿格楚而家,阿格楚而见哈衣迭古带兵来攻,心惊胆战,不敢出战。哈衣迭古叫阵九天,对方都按兵不动,于是哈衣迭古到阵前直接辱骂阿格楚而,终于激怒对方出战。于是双方大战,阿格楚而被杀死,哈衣迭古杀红了眼,他“失去了理智,杀敌如切瓜,剑起人头落,杀翻一片片,砍倒一堆堆。”血流成河,尸体堆成山,哈衣迭古大获全胜,收兵回去。但是,打了胜仗的哈衣迭古不设庆功宴,也不论功行赏。想到战斗的惨烈,死了许多无辜的人,不该杀的人也杀了,他懊悔自己滥杀无辜,睡不着,吃不下,几天头发掉了,人枯瘦如柴,想念母亲,但又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母亲,在痛苦绝望中,他走向山头,脱下战服,面向家乡,拔剑自刎。[4](P510—525)

哈衣迭古是彝族英雄时代的部落英雄,他具有军事才能,英勇善战,重亲情和友情,按照习惯法为父报仇,保护部落的安全,这些都是彝族英雄时代所崇尚的英雄本色。但在为兹米阿支报仇的过程中却杀红了眼,滥杀无辜,违反了彝族的习惯法。在懊悔中自己惩罚了自己的罪过,这也是符合彝族习惯法的要求的,他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依然是英雄本色。哈衣迭古死后被尊为火神,应当是在古老的火崇拜观念上后来粘附上去的,以此来体现彝族英雄时代英雄精神。火神的故事往往是在祭祀火神的仪式上来讲述,是祭祀火神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神的观念首先源于他们对火的认识。下面列表看看支格阿鲁和哈衣迭古两个英雄人物的异同:

英雄名字出生成长英雄事迹死亡故事产生的时代人物形象的性质支格阿鲁蒲莫列伊被龙鹰滴下了三滴血受孕满了十个月,于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出生,属于感生神话3岁就打死豹子而成名。13岁开始射日月、降雷神、治巨蟒、妖婆等等,建立一系列战胜自然的英雄业绩。同时与两个表妹成婚。被女人因为嫉妒而剪了三层飞马的翅膀,掉海中淹死。原始部落社会到等级社会形成初期漫长历史文化的聚合性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身份哈衣迭古虎年虎月间,虎日虎时辰,伴随暴风雨出生,人类正常生育3岁玉米叶做剑、茅草杆当矛,追打鸡狗。13岁大力士,15岁,母亲告诉他父亲的死因。寻剑为父报仇。投靠舅舅,又投奔阿支家,其中一拳打死大花虎、回家看母亲,为阿支家报仇,滥杀了大量无辜之人。因为自己滥杀无辜而自责,自杀而死已经进入等级社会彝族英雄时代的部落勇士

支格阿鲁和哈衣迭古两人都在2—3岁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本事,但作为龙鹰之子的支格阿鲁神奇本领远远高于凡人之子的哈衣迭古,支格阿鲁更具有神性,主要就是他涵盖的历史文化信息更丰厚,反应的历史时段更漫长,哈衣迭古则是彝族部落时代的部落英雄,他的身上已经褪掉了神性,他只是人类中的英雄,故事产生的时间也当晚于前者许多,他们虽然所做的英雄业绩不一样,经历不同,死因也不同,但两部作品在叙事思维上却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从英雄不平凡的出生、成长建功立业、死亡这样的顺序叙事方式。

支格阿鲁的故事在云贵川彝族中流传,其故事情节差异较大,尤其是他的英雄事迹各地说法各有不同,但是有几个主干情节还是大同小异,对他的出生是他母亲被神龙鹰滴了三滴血而受孕说法大致相同,还有射日月的故事在各地的故事中都有讲述,虽然有差异,但这可以说是他最伟大的功绩,也是他最著名的事迹。在彝族不同的史诗和故事中,都讲到此故事。

彝族的祭火辞中认为火是与太阳一体的:火是太阳火,火是太阳赐。彝族民间神话中有著名的支格阿鲁射日神话、三女找太阳的神话等。

支格阿鲁射日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彝族的散文类的故事或韵文类的诗歌中皆有讲述,支格阿鲁是彝族著名的神话英雄,他的英雄业绩很多,其中较著名的就是英雄射日的故事,与汉族的射日英雄后羿一样,人们对这类英雄深怀敬意。

在彝族史诗《居次勒俄》中讲到,圣人迪尼在开天辟地后,牌格古乃苦去呼唤日月挂在天上,他在做了祭祀后用了九天九夜唤出了六个太阳,七个月亮挂在天上,还唤出了满天星辰。之后是雪生十二子,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是茅草、树木、白杨、水仙草、渣巴草、藤。有血的六种是蛙、蛇、鹰雕、熊、猴子、人类。在六个太阳的照射下,树木晒死、江河晒干、动物也死得只剩一只花猫。之后支格阿龙出生了,他出生在龙年龙日,吃龙食,喝龙奶,穿龙衣。他迅速长大,做了许多不凡的业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射日月:“支格阿龙啊,要去射太阳,要去射月亮,张开四神弓,抽出四神箭,箭插发髻上。发髻箭丛丛。……射日剩独日,剩一病眼日,射月剩独月,剩一半残月……”剩下的日月躲进深山不出来,世界一片漆黑。之后巴克阿扎降生,他“捉来白公鸡,鸣叫日和月,日月不肯出。鸡冠刻九条刻,定下九条约,抓一把金针,给病眼太阳,替代太阳眼,鸣叫三天整,叫出了月亮;鸣叫三夜整,叫出了太阳。”从此以后,天空有了日月,公鸡专门叫太阳。[4](P443—453)

彝族民间神话中还有不少与太阳相关的故事,如《三女找太阳》的神话故事大概的情节是云南哀牢山中有三座高峰,被称为三尖山,对此山的来历有一个与太阳有关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庄家一年熟七次,牛羊怀七胎,人们的生活很幸福。过了许多年,出现了一只夜猫精,它喜欢黑暗,不喜欢阳光,于是有一天夜猫精变成一个高大无比的鹰嘴铁人飞上了最高的山,太阳一出来,它就用自己身上的羽毛当箭连射下了六个太阳,剩下的一个躲起来不敢再出来。太阳不出,人们种庄稼不熟,牛羊不长,生活陷入绝境。当地的白族、苗族、汉族、傣族派出去找太阳的人都有去无回。这时,彝族的三个最漂亮勇敢的姑娘站了出来,告诉人们只有除掉夜猫精才能让太阳重新出来。人们用水淹用箭射都没有杀死夜猫精,于是三个姑娘用松明火把到处去照射夜猫精,夜猫精怕火而无处藏身,人们用火烧死了它。人们商议去把太阳找出来,三个姑娘勇敢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她们走过千山万水,不知过了多少年,她们的一头乌发已变成白发,还是没找到太阳。她们走啊走,老虎巨蟒没挡住她们前进的步伐,白发老人的劝诫没动摇她们找到太阳拯救人们的决心。终于感动了白发老人告知了她们找到太阳的秘密,在立秋的那天,三个姑娘终于找到了太阳,并化为三座高山把太阳托举到了天空,从此明亮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为了纪念为找太阳而献身的三个美丽善良勇敢的姑娘,当地的彝族人民每年立秋的那天都要到三尖山下举行盛大的跳歌活动。[5](P30—40)三尖山是三个姑娘死而化身来托起太阳的基座,在原始文化的符号中火的符号形态就是三尖型的,从此故事中可以推测彝族原始文化观念中火与太阳的密切关联,它的原始意象应是彝族原始文化中用火祭祀太阳的仪式,三尖山就是祭祀太阳的祭坛。

两个故事都与太阳有关,支格阿龙的故事讲的是太阳多了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三女找太阳》中却相反,正是多的太阳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在支格阿龙射日中他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三女找太阳中的夜猫精射日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公鸡找太阳和三女找太阳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找出躲藏起来的太阳,从而解除人们的黑暗之苦,给人间重新带来生机。只是姑娘们的故事很悲壮,以牺牲生命化为山峰托出太阳。公鸡的鸡冠形状与姑娘们死而化为三尖山的形状是相似的,都是原始文化中火符号的形状,也不难看出其中火崇拜与太阳崇拜的关联。

以上对支格阿鲁故事从其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学特征方面做简要分析,同时与其它相类似的故事略做比较。由于支格阿鲁故事在彝族中流传甚广,异文较多,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比较多,笔者第一次写支格阿鲁故事论文,仓促成文,挂一漏万,谬误、不足之处肯定很多,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杨正勇,和刚主编.中国彝族支格阿龙故事精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10.

[2](荷)米尼克·希珀,尹虎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史诗与英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普学旺,左玉堂主编.云南少数民族史诗全集(中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5]李德君,陶学良编.彝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刘祖鑫)

Discussions on Stories of Zhigeahlu-the Yi Hero

CHEN Yongxiang & YANG Guocai

(SchoolofHumanitie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Key words:Zhigeahlu, story content, cultural context, literary characteristic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
对等理论指导下文化语境翻译的策略
翻译与语境初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文化语境对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意义的缺失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