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2015-12-25马维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心病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马维军

(张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均于晚饭后2 h 服用,连续用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血脂、心功能、颈动脉斑块指标变化,并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均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1%(5/45),对照组为3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结论相比20 mg/d,40 mg/d的阿托伐他汀能使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获得更大的临床益处。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血脂正常;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

第一作者:马维军(197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研究。

试验证实〔1,2〕,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的预防效果已得到公认,其机制不仅在于其调脂作用,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非调脂作用〔3〕。但近年临床发现有相当多数量的冠心病患者并不具有血脂异常,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的效果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入选标准:(1)65~79岁;(2)均符合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中冠心病诊断标准〔4〕,近2 w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并经冠脉造影术证实,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狭窄度≥50%;(3)经血生化检查证实为血脂正常,LDL-C 2.06~ 3.10 mmol/L,甘油三酯(TG)0.28~1.80 mmol/L,总胆固醇(TC)2.6~6.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76~2.1 mmol/L〔5〕;(4)近3个月未服用降脂药物;(5)临床资料完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过敏、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重大手术、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肿瘤、感染、严重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酗酒或吸毒史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5~79岁,平均(69.4±2.5)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3.4±0.5)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5~79岁,平均(70.1±2.7)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3.2±0.7)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低脂饮食及健康教育,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原使用药物及剂量不变。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公司生产,批号:J110119)20 mg/d,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d,均于晚饭后2 h 服用,连续用药6个月。治疗期间常规服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不再使用其他调血脂类药物,当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如肌痛、肌无力、肌酸磷酸激酶(CK)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血清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等立即终止治疗,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原使用药物及剂量不变。

1.3观察指标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HDL-C和LDL-C;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别测量距离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2、2.5、3 cm的各3处颈动脉IMT,取其平均值)及斑块面积(分别测量每个斑块的3条直径,选择数值最大的两条径线作为长、宽相乘);记录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s-CRP及IL-6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6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均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TC、TG、HDL-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比较两组治疗后LVEF、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比较两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组别时间IL-6(pg/L)hs-CRP(mg/L)观察组治疗前23.6±2.221.6±4.4治疗后12.0±1.91)2)11.4±2.21)对照组治疗前22.2±2.120.5±1.2治疗后17.0±2.21)17.0±2.01)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下表同

组别时间TCTGHDL-CLDL-C观察组治疗前5.08±0.611.32±0.421.39±0.432.90±0.53治疗后4.32±0.781)2)0.71±0.371)2)1.64±0.421)0.92±0.461)2)对照组治疗前5.09±0.601.28±0.391.32±0.322.81±0.45治疗后4.87±0.731)0.96±0.241)1.51±0.331)1.52±0.591)

组别时间LVEF(%)LVEDD(mm)观察组治疗前28.3±3.257.3±4.2治疗后46.3±4.01)2)46.3±2.21)2)对照组治疗前28.6±3.357.6±4.3治疗后40.1±3.81)50.1±3.81)

组别时间IMT(mm)斑块面积(cm2)观察组治疗前1.41±0.520.81±0.21治疗后1.01±0.311)2)0.42±0.121)2)对照组治疗前1.40±0.460.82±0.20治疗后1.27±0.431)0.69±0.231)

2.5两组心血管事件比较观察组出现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死亡1例,心律失常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1%(5/45);对照组出现心肌梗死5例,心源性死亡3例,心律失常6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1%(1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十分复杂,血脂异常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全身性炎症、免疫,促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目前临床研究及临床医师很重视血脂升高的患者,往往忽视血脂正常者冠心病发病危险性。研究表明〔6,7〕,冠心病发病后TC和TG水平不一定总是升高的,血管粥样硬化和心肌重塑与血脂的高低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董军等〔8〕报道血脂正常与血脂升高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陈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绝不能忽视,应同对待血脂升高的冠心病患者一样重视。

阿托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酸甲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斑块内的脂质沉积,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形成,是目前临床最有效的降脂药物〔9〕;通过减少血中LDL-C水平缩小斑块内脂核减少斑块表面张力增加内皮细胞稳固斑块纤维帽,从而最大限度稳定斑块〔10,11〕;另外,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炎性细胞水平,并且调控免疫调节细胞,从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12〕。目前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剂量仍存在争议,多数会因担心大剂量使用带来的毒副反应而使用20mg/d以下剂量。动脉斑块形成和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的标志性改变〔13〕,本研究结果说明40 mg/d剂量组阿托伐他汀在降低血脂、稳定并逆转斑块及降低炎症反应方面作用更强。Om等〔14〕报道他汀类药物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使患者在心功能上获益,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4参考文献

1耿家峰,包宗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5):2311-2.

2何昕,刘智勇,刘景艳,等.冠心病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6):575-8.

3常纯,马兰.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721-3.

4陈灏珠.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3.

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19.

6钱净.昆明地区部分人群血脂水平现状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09;11(21):122-3.

7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与临床检验学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7-8.

8董军,孙根义.122 例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2):119-20.

9宋洪喜,李贵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5):419-20.

10李炳棋,李凤荷.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脑梗死108例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470-1.

11王长华.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效应〔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4;31(4):227-9.

12袁云波,任海赢,周红坚.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1):21-2.

13李伟霞,周宇.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诊断的初步研究〔J〕.贵州医药,2012;36(9):841-1.

14Om S,Manhenke C,Squire IB,etal.Plasma MMP-2,MMP-9 and N-BNP in long-term survivors following complic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ion to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asures of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J〕.J Card Fail,2007;13(10):843-9.

〔2013-10-29修回〕

(编辑徐杰)

猜你喜欢

阿托伐他汀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