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的总体疗效评定

2015-12-20王昌成何明江易璐莹王进宝吴增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柴胡感染性白细胞

郭 佳,焦 强,王 飙,谢 朝,王昌成,何明江,易璐莹,王进宝,王 浩,吴增安

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的总体疗效评定

郭佳1,焦强1,王飙1,谢朝1,王昌成1,何明江1,易璐莹2,王进宝1,王浩3,吴增安1

目的:评估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的总体疗效。方法:收集外科和骨科(脊柱、创伤、骨关节)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发热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服药前后体温变化、白细胞计数等理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清解重剂治疗与西医常规治疗术后发热的总体疗效相当,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结论: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安全有效,适宜推广。

清解重剂;术后发热;随机对照;疗效

术后发热是临床术后的常见症状之一,分为术后感染性发热和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术后感染性发热多由明确的感染灶导致,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多可凑效。术后非感染性包括手术反应热、输血或输液反应热、药物热、深静脉血栓形成、脱水热等。研究发现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在术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大[1],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影响术后康复。西医治疗关键在于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多采用物理降温,药物解热等,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中医药治疗热证历史悠久,我们采用自拟清解重剂治疗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组共70例,其中男性27人,女性43人;试验组35人,年龄(58±14)岁;对照组35人,年龄(49±19)岁。治疗前体温为低热(37.3~38.0℃)者27例,中等发热(38.1~39.0℃)者40例,高热(39.1~41.0℃)者3例。发热时间3~408 h,其中试验组发热时间为(90.29±78.98)h,对照组发热时间为(90.69± 76.70)h。发生于膝关节术后31例,髋关节术后12例,腰椎术后2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1例,肩关节术后1例,腹部术后4例。脱落率为0。

1.2诊疗标准

1.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断学》(欧阳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1月)制定。⑴有I、II类切口手术,且术后发热≥4 d病史。⑵症状:发热、恶寒、面赤、口干口渴。⑶体征:体温升高,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0℃;中等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⑷血象:白细胞计数偏高或正常。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的“中药新药治疗感冒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热病及其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的“内伤发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007版)》中的“感冒的诊断依据、症候分类、疗效评定”制定。⑴主症:发热,恶寒,面赤,口干口渴,气短,乏力,神疲。⑵次症:懒言,自汗,头晕;心悸气短。⑶舌脉象:舌质淡,边尖红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数。

1.2.2纳入标准⑴符合西医发热诊断标准;⑵符合中医症候诊断标准;⑶年龄18-75岁;⑷I、II类切口手术,术后发热≥4天,或体温≥38.5℃。⑸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感染性病灶者;⑹无严重慢性器质性疾病,无需长期服用多种其他药物者;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依从性良好者。

1.2.3排除标准⑴不符合中西医发热诊断标准者;⑵术后常规检查发现明确感染性病灶者;⑶由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感染所导致的发热者。⑷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⑸患有精神病、严重听力和视力障碍或文盲无法合作者;⑹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和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者;⑺胃肠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至可以接受口服中药治疗水平者;⑻依从性不佳或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4剔除标准⑴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⑵虽符合纳入标准但纳入后未治疗的病例。

1.2.5脱落标准:⑴研究观察过程中不能坚持或自动放弃规定的治疗方案者。⑵研究观察过程中发现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⑶研究观察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⑷研究观察过程中病情变化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接受治疗者

1.3随机分组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发热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呼吸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人口学特征及生命体征基线分析(n,±s)

表1 两组人口学特征及生命体征基线分析(n,±s)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n 35 35年龄(岁)58±14 49±19性别(男/女)15/20 12/23身高(m)1.65±7.99 1.62±8.75体重(kg)69.5±10.9 66.4±11.1收缩压/舒张压(mmHg)119.7±13.5/72.4±11.2 117.4±14.1/73.0±10.8脉搏(次/min)79±7 83±9呼吸(次/min)18±1 19±2

两组术前体温、术后最高体温、发热时间、发热分度均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2。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百分比、PLT、CRP、ALT、AST、BUN、CRE、心电图和胸片的组间基线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案

1.4.1试验组使用自拟清解重剂,基础方:柴胡30 g,羌活30 g,水牛角粉30 g,人参10 g。采用免煎颗粒水冲口服,1剂/d,1剂冲300~400 mL。仿仲景桂枝汤服法,采用少量多次频服,每次服用60~80 mL,服后喝100~200 mL热米粥,1次/h,热退后立刻停药。3 d为1疗程。药物来源于望京医院免煎颗粒药房(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表2 发热情况基线分析(n,%,±s)

表2 发热情况基线分析(n,%,±s)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n发热分度(n/%)35 35术前体温(°C)36.3±0.5 36.4±0.3术后最高体温(°C)38.4±0.4 38.4±0.4发热时间(h)90.3±79.0 91.0±76.7低热13(37.1) 14(40.0)中等热度21(60.0) 19(54.3)高热1(2.9) 2(5.7)

1.4.2对照组参照《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2010版)》结合入组患者临床表现对症治疗。体温在38.5℃以下者空白对照,达到38.5℃者予注射用赖氨匹林(安徽省先锋制药有限公司,0.9 g/支)0.9 g肌肉注射,最多2次/d,退热后立即停药,治疗不超过3 d)。两组治疗期均为3 d,治疗期结束后随访3 d。

1.5观察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的“中药新药治疗感冒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热病及其它”及“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中的“内伤发热”制定。

1.5.1主要观察指标 (1)体温:⑴体温测量方法:采用腋测法,服药后每1 h测量1次体温,起效后(起效时间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每2 h测1次体温,治疗期解热(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后每4 h测量1次体温,白天及夜间均遵从此标准测量。随访期(3 d)每4 h测量1次体温。⑵体温记录方法:将体温检测结果记录到CRF表的体温记录单上,并连接成线,即为体温曲线。(2)理化指标:血常规。

1.5.2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肝肾功。

1.6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的“热病及其它”和“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3版》制定。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⑴痊愈: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均恢复正常。⑵显效:体温未降至正常,但降温幅度≥1.0℃;或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其减少百分比≥10%。⑶进步:体温未降至正常,但降温幅度在0~1.0℃之间;或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其减少百分比<10%。⑷无效: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均无明显改善。

注:痊愈与显效两组合计称为有效,可据此计算有效率。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治疗前白细胞计数]× 100%。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共完成临床病例70例,无脱落病例。

2.1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最高体温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后最高体温比较(n,%)

2.2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变化试验组治疗前有1例白细胞轻度高于正常范围,治疗后有2例白细胞高于正常范围;对照组治疗前有2例白细胞轻度高于正常范围,治疗后有2例白细胞高于正常范围。研究中白细胞升高并高于正常范围被认为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善。见表4。

表4 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比较(n,%)

2.3组间总体疗效判定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判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29%,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总体疗效判定结果比较(FAS)(n,%)

3 讨论

本研究纳入病例均为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中反应热较为常见[1],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 d出现,2~4 d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手术反应热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故本次研究将其排除。

白细胞生理性增高有以下情况,如剧烈运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环境、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等。白细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急性细菌性感染白细胞会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外界刺激,可能直接或间接刺激白细胞的贮存池和边缘池,使之向循环池中释放白细胞,从而使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增加[2]。白细胞可分泌内生性致热源,是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共同的信息分子,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3]。术后发热的危害性大,发热使机体水分丧失过多、各种营养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大,增加身体负荷;发热可增高颅内压,扰乱神经系统代谢及功能;发热可导致消化道分泌减少,肝脏解毒功能减弱[4];发热日久可导致热性耗竭;若体温超过40℃,可引起脑细胞变性,酶被灭活引起全身器官严重的功能障碍[5-6]。以上因素均可影响手术创伤的机体功能恢复。故本研究将体温及白细胞计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中医药治疗热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黄伯发[7]认为,手术易“伤经脉”、“耗气血”、“损营阴”、“留瘀滞”、“感邪毒”等特点,将术后发热分为营卫不和、血虚阳浮、瘀血阻滞、邪毒感染4型论治。近来报道,利用化湿清热法[8],清热解毒、凉血泻热法[9],养阴活血清热法[10]等治疗术后发热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说明中医治疗术后发热确有其优势。我们汲取《伤寒论》大小柴胡汤、《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脾胃论》羌活胜湿汤等组方思想,创立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组方柴胡30 g,羌活30 g,水牛角粉30 g,人参10 g。方中人参补益气血,扶正以助驱邪为君药。柴胡苦、辛,微寒,宣发表里,退热升阳,为“平肝胆三焦包络相寒热必用之药”。大剂量柴胡长于清退热邪,本方中重用柴胡30 g以疏解表里,和解退热亦为君药(任广来等[11]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柴胡解热的成人剂量一般可用30 g左右;郑国庆等[12]则认为柴胡小剂量3~9 g升气升阳,中剂量15~30 g疏肝解郁,大剂量45~100 g则清热)。羌活辛、苦,性雄而散,通行周身,泻火热而不耗气血;水牛角苦、寒,深入血分而清解热毒,二者共为臣药助君药以解热。诸药合用,扶正驱邪,重剂清解,直达病所。桂枝汤服法,循序渐进,啜粥以养胃气而助药力。诸法相合,以达到迅速退热,阻截病势的目的。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柴胡挥发油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13]。实验提示[14],柴胡挥发油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该部位环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15]。张云波等[16]研究显示柴胡解热可通过作用于中枢系统、抗菌及拮抗内毒素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共同实现。水牛角具有解热、镇静、促凝血等生物活性,其所含微量元素如Ca2+、Mg2+可能与镇静、解热活性相关[17]。复方水牛角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18]。人参皂苷Rg3有发汗、抗炎及解热作用。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试验组治疗后体温有改善的为97.14%,对照组为94.29%;两组患者白细胞治疗前后均仅有1~2例轻度升高,余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与所纳入均为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符合;以体温和白细胞计数评定的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运用清解重剂治疗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与运用解热镇痛药治疗本病有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

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本研究中运用超常规剂量清解重剂:柴胡30 g、羌活30 g、水牛角粉30 g、人参10 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柴胡3~9 g;羌活3~9 g;水牛角15~30 g;人参3~9 g)治疗术后发热,疗程一共3 d,随访3 d,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说明短期运用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是安全的,但是长期用药及重复用药的安全性还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1]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16(3):24-25.

[2]童海,崔玮.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变化做为运动训练生理监控指标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4):64-65.

[3]蒋玉风,黄启福,严京,等.清开灵液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5,11(1): 54-57.

[4]陈宝娥,刘亚丽,钱文茹,等.益贴凉在脾切除术后发热病人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3):250-251.

[5]刘佰运.免疫系统与脑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 3(1):13-15.

[6]卢轶欧.发热的形成与退热药的合理使用[J].黑龙江医药,2009,22(3):377-378.

[7]黄伯发.骨科术后发热临床治验[J].四川中医,2010,28(6):95-96.

[8]王岩.丹栀三石汤加减治疗颅脑术后发热9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1):16-17.

[9]孙元莹,郭茂松,张琪.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移植术后难治性发热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5):27-29.

[10]刘丽坤,张敏,王晞星.养阴活血清热法治疗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16.

[11]任广来,刘旭海.柴胡功用浅说 [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5): 371-372.

[12]郑国庆,吴正国.柴胡临床应用心得 [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5):359.

[13]霍梦逸,刘新,林於,等.柴胡挥发油中有效解热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7):1202-1209.

[14]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

[15]金国泰,李博,王树荣.柴胡解热的物质基础、药效及机制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2):20-22.

[16]张云波,梁园,夏爱军.柴胡解热作用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20(3):79-80.

[17]刘睿,段金廒,李友宾,戴俊,彭蕴茹.水牛角主要药效学评价及解热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 297-301.

[18]曹雯,许道龙,吴万哈,等.复方水牛角提取物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2):103-106.

(收稿:2014-09-22修回:2015-05-10)

(责任编辑马信龙)

Effect of Qing Jie Zhong Ji(清解重剂)on Postoperative Fever

GUO Jia,JIAO Qiang,WANG Biao,et al. Department of Surgery,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CACMS),Beijing(100102),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Qing Jie Zhong Ji(清解重剂)on postoperative fever. MethodsSeventy cases of postoperative fever from surgical and orthopedic department(including spinal, traumatic orthopedic,joint departments)of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e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CACMS)were treated by Qing Jie Zhong Ji(清解重剂)during 2012 to 2014.By the method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were analysed not only the changes of body temp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using Chinese medicine,but also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wo kinds of treatments for postoperative fever(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7.14%,whil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94.29%.Adverse reactions and adverse events have not been fou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Conclu⁃ sionQing Jie Zhong Ji(清解重剂)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fev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Qing Jie Zhong Ji(清解重剂);post⁃operative fev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curative effect

R285.6

A

1007-6948(2015)03-0234-05

10.3969/j.issn.1007-6948.2015.03.007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JJ2011-96)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外一科(北京 100102)

2.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一科(北京 102208)

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

吴增安,E-mail:wuza777@sohu.com

猜你喜欢

柴胡感染性白细胞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白细胞
《思考心电图之177》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