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溃疡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2015-12-14燕陈徐浩翔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黑褐色坏疽浸润性

曹 燕陈 浩 张 韡 陈 敏 徐浩翔

溃疡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曹 燕#陈 浩 张 韡 陈 敏 徐浩翔∗

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面部、四肢红斑、结节、溃疡伴疼痛1年半,加重2个月入院。1年半前患者左小腿出现米粒大丘疹,逐渐增至蚕豆大,后又出现3枚红斑,质硬,在当地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消退,3个月后再次于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逐渐增多,中央破溃,伴疼痛,后累及双上肢,在多家医院就诊,曾诊断“结节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等,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部分溃疡自行愈合,留下瘢痕。2个月前患者症状加重,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3℃~39.0℃,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溃疡待查”收入院。有糖尿病病史1年余。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前额、左眶周、左面部数个直径3~10 cm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中央为黑褐色厚痂(图1);四肢散在红斑、结节,质硬,触痛明显,右前臂、双下肢可见数枚浸润性斑块,表面有黑褐色厚痂(图2);右小腿屈侧可见数个暗红色浸润性斑块,其上有多个脓点,呈筛孔状,局部见黑褐色痂,伴脓性及血性分泌物,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28×109/L,RBC 4.17×1012/L,HGB 120.0 g/L,PLT 96×109/L;尿常规尿糖(3+);生化血糖14.3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5%,胰高血糖素70.19 pg/mL;抗核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蛋白酶抗体、铁蛋白、免疫蛋白电泳、梅毒血清学检查、乙肝5项、丙肝抗体均阴性;组织真菌培养阴性,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表皮葡萄球菌,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心电图:下侧壁心肌供血不足;B超:脂肪肝、胆结石、子宫肌瘤。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小叶内可见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样细胞及组织样细胞为主,细胞未见明显核异型性,未见明显血管炎改变及上皮细胞肉芽肿改变(图3)。免疫组化:CD68(阳性),CD3、CD20(散在阳性),CD30、CD56、S100、GrB(阴性),Ki67(阳性细胞约20%)。诊断:(1)坏疽性脓皮病;(2)2型糖尿病。治疗:甲泼尼龙30 mg静滴并逐渐减量,每10天环磷酰胺0.4 g静滴,口服四环素等治疗,溃疡面清洗换药,厚痂处外用金霉素软膏封包,痂皮脱落后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同时控制血糖,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左颊部可见一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中央为黑褐色厚痂 图2 右下肢浸润性斑块,表面结黑褐色厚痂 图3 真皮可见广泛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样细胞及组织样细胞为主,细胞未见明显核异型性,未见明显血管炎改变及上皮细胞肉芽肿改变(HE,×40)

讨论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erenosum PG)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与潜在的免疫异常有关,约50%合并有相关的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关节炎、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中大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分四型,即:溃疡型、脓疱型、大疱型/“不典型”型,增殖型/浅表肉芽肿型,组织病理无特异性,因皮损的类型、位置及治疗等不同而表现不同,故PG为排除性诊断。本病需与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真菌、分枝杆菌感染)、血管炎、皮肤淋巴瘤等鉴别。本例患者诊断为溃疡型PG。给予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Hecker等报道使用沙利度胺治疗坏疽性脓皮病,6个月后患者痊愈,也可使用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1另外,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加快皮损愈合,减少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2,3也有报道使用高压氧可获得较好疗效。4本例患者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满意。PG常合并内科疾病,本例患者除合并2型糖尿病外,未见其他内科疾病,目前尚无文献报道PG与糖尿病之间有必然联系。

1 Del Giacco SR,Firinu D,Lorrai MM,et al.Idiopathic pyoderma gangrenosum:successful resolution with infliximab therapy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ssessment.Acta Derm Venereol,2012,92(4):439-440.

2 TutroneWD,Green K,Weinberg JM,et al.Pyoderma gangrenosum:dermatologic app lication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J Drugs Dermatol,2007,6(12):1214-1219.

3周静,苏玉文.15例坏疽性脓皮病临床总结及3例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有效性评价.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91-292.

4Suchak R,Macedo C,Glover M,et al.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s effective as a sole immunomodulatory agent in pyoderma gangrenosum unresponsive to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Clin Exp Dermatol,2007,32(2):205-207.

(收稿:2013-05-31 修回:2013-06-09)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210042#现工作单位: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家港,215600∗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黑褐色坏疽浸润性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珍奇的贝壳
路艺主任医师糖尿病足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