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魏书》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2015-12-08

关键词:魏书

李 丽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试论《魏书》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李 丽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魏书》语言较为典雅规范,但仍在中古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表现在《魏书》具有大量的口语俗语成分、外来语、新词新义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方言词。

《魏书》;语词;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北齐魏收领衔主修的《魏书》是一部记载4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兴亡史的史书。《魏书》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残缺,几经后人增补。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朝廷曾命馆阁官刘攽、刘恕、范祖禹等进行校勘,查出《魏书》残缺为后人所补各卷,并将补缺各卷的来源“各疏于逐卷之末”。其目详见殿本《廿四史考证》及《魏书源流考》。今中华书局点校本[1]在百衲本、南本、殿本、局本、北本、汲本的基础上将《魏书》所缺及残卷做了科学的处理,并在校记中一一说明。据笔者统计[2],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中的卷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上、二十、二十二、二十五、三十三、三十四、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上、八十三下、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九、九十、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四、一百零五之三、一百零五之四总计二十八卷①是后人增补而成。除掉这二十八卷之外的一百零二卷可以看作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尽管相较于同时期的小说、乐府诗等,《魏书》语言较为典雅规范,但由于《魏书》毕竟成书于中古时期,汉语的蓬勃发展依然鲜明地显现其中,因而《魏书》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含有丰富的口语俗语成分

黄征先生曾谈到北魏“统治阶层的人大多为鲜卑族人,汉语修养不高,因而他们的语言中口语成分很大,较少汉族文人的文言习气,所以他们的奏章、书信等俗语词就用的特别多。由于时尚所染,汉族文人或官僚的文字也变得十分口语化”[3]。

《古弼传》: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卷28,第692页)

“笔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古弼的昵称。②“尖头奴”则是拓跋焘在古弼违背自己旨意愤不可遏的情况下对古弼的怒称。

“裁量”,指“算计、裁度”,是中古时期常用词。如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之一》:“若水器有虫者,不得言此中有虫,当持草横上令知有虫相。不得多用,水应裁量用。”(b16-18)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观天品之二十二》:“所妨乱者,不知业因,不知果报,不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仪,不知方处,不知时节,不知裁量足与不足,不知大众……”(c13-15)《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及至历阳,多所求索,羡之等每裁量不尽与,深怨执政,表求还都。”还可指“衡量、品评”,如《后汉书·党锢列传》:“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繆,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梁诸大法师集撰《慈悲道场忏法》卷六《解怨结之余》:“乃至品详③圣贤,裁量君父,讥说师长,背④善知识,无道无义,无所顾难。”(b27-28)亦指“减少分量”,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七《笨麹并酒》:“与人此酒,先问饮多少,裁量与之。若不语其法,口美不能自节,无不死矣。”

“台”,是中古时期对朝廷禁省的称呼。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五“台城少城”曾言:“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卿士为台官,法令为台格。需科则曰台有求须,调发则曰台所遣兵。”[4]如《世说新语·德行》:“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徐震堮校笺:“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5]《颜氏家训·慕贤》:“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王利器集解:“此台门亦谓台城门也。”[6]《宋书·王昙首传》:“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数旬。”梁慧皎《高僧传》卷十“释保志”:“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未旬事发,偃叛往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b19-22)《南齐书·高帝纪》:“二十七年,索虏围汝南戍主陈宪,台遣宁朔将军臧质、安蛮司马刘康祖救之,文帝使太祖宣旨,授节度。”

《魏书》的口语俗语成分不仅存在于普通语词,还存在于专有语词中。如《魏书》中的人名:梅虫儿、丁虫、丁鹅、费羊皮、韩羊皮、黄大虎、黄桃树、李豹子、吕豹子、皮豹子、李大盖、李大黑、卢丑、楼龙儿、闾大肥、吕苟儿、许赤虎、薛虎子、薛野⑤[7]、杨佛狗、翟黑子、赵小、白头、黄头、乌头、虎头、龙头、傅竖眼、杨大眼、杨小眼、骞小眼等等,非常之朴野通俗甚至有点丑陋。

另外还有大量的口语化说法,如:

《杨播传附遁弟逸传》: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在闇室,终不进,咸言杨使君有千里眼,那可欺之。(卷58,第1301页)

表示“能观察千里的眼睛”的“千里眼”,最先是以“千里目”的形式在文献中出现的,如西晋孙楚《之冯翊祖道诗》:“举翮抚三秦,抗我千里目。”根据汪维辉先生的考证,至迟到汉末“眼”已在口语中替代了“目”,到了六朝后期“眼”在文学语言中替代了“目”[8]。就我们的观察,“千里眼”最早见于文献的就是《魏书》此例。此后文献中承用不辍,如《北史·杨播附逸传》亦称杨逸为“千里眼”。北宋贺铸《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四:“望处定无千里眼,断来能有几回肠?”南宋妙源编《虚堂和尚语录》卷五《颂古》:“有三尺剑,可以谒赵国。无千里眼,难以见悬丝。”(b13-14)到了元明时期,已经可以指观察敏锐、消息灵通的人,如《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卷下:“此二人:名离娄者是千里眼;名师旷者是顺风耳。二人别无一能,只除远近皆闻皆见。”甚至成为鬼神的名字,如《西游记》第一回:“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现代汉语中,除了比喻目光敏锐之外,在哈尔滨、济南、洛阳、西安、乌鲁木齐、万荣、萍乡等地的方言中,“千里眼”已是望远镜的别称了。[9]403

《甄琛传》:琛曾拜官,诸宾悉集,峦乃晚至,琛谓峦曰:“卿何处放蛆来,今晚始顾?”虽以戏言,峦变色衔忿。(卷68,第1512页)

“放蛆”指说闲话,说坏话⑥。“蛆”这种比喻用法在中古之后的文献依然可见,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那吃敲才,怕不口里嚼蛆,那厮待数黑论黄,恶紫夺朱。”《红楼梦》第九回:“李贵忙喝道:‘偏这小狗攮知道,有这些蛆嚼!’”《红楼梦》第三三回:“那琪官儿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昔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蛆。”民国时期叶小凤《如此京华》上卷第十六回:“挹芬又急又笑道:‘你快搁着嚼蛆,讲罢!’”沈从文《绅士的太太》:“听到一点毫无根据的谰言,就拿来嚼蛆。”“嚼蛆”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依然使用,如在扬州、丹阳话中指信口胡说,“有话当面讲,不要背后嚼蛆”(扬州),“你弗要听他嚼蛆”(丹阳)。在武汉、银川、苏州等地指胡说八道,为詈词,如“你又在嚼蛆”(武汉),“你罢听他嚼蛆,哪有那回事呢”(银川),“俚说今朝请客吃饭,用脱一百只洋得来——听俚嚼蛆”(苏州),上海话中更有“嚼白蛆”的说法。⑦[9]6320

二、含有大量的外来语

公元4世纪到6世纪,中国的北方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的时代,尤其是北魏王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都是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汉人为主建立的王朝,使得中国的北方“夷夏相杂,音句尤媸”(唐刘知几语)。同时,北魏王朝境内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生活,并且北魏王朝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佛教的传播不仅从思想上影响了各族人民,而且也把异质语言的影响带给了汉语。因此尽管《魏书》在叙述少数民族史实时往往“讳彼夷音,变成华语”(唐刘知几语),但是这一时期北方汉语在发展中融合了很多异质成分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魏书》包含了大量的外来语,如:

《序纪》:“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卷1,第1页)

《鲜卑秃发乌孤传》:“初母孕寿阗,因寝产于被中,乃名秃发,其俗为被覆之义。”(卷99,第2200页)

《魏书》释“托跋”为“土”,释“秃发”为“被覆”,《魏书》的词义解释或许有问题⑧,但“托跋”、“秃发”为鲜卑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世祖太武帝纪》:“蠕蠕陆梁于漠北,铁弗肆虐于三秦。”(卷4上,第83页)

“蠕蠕”是北魏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称呼,太武帝拓跋焘“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魏书·蠕蠕传》)。《宋书》《南齐书》称“芮芮”,《北齐书》《隋书》作“茹茹”,与“柔然”都是一名的异译。

《魏书·铁弗刘虎传》:“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按此,“铁弗”是父匈奴、母鲜卑所生者。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铁弗”是“野合”,相当于满语的dufe(淫乱)。聂鸿音先生认为“铁弗”不如看做是蒙古语tal(半)和梵语putra(子)的合成词[10]。无论“铁弗”含义如何,然是非汉语成分明矣。

《高句丽传》:“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宫曾孙位宫亦生而视,人以其似曾祖宫,故名为位宫,高句丽呼相似为‘位’。”(卷100,第2214页)

表“善射”的“朱蒙”、表“相似”的“位”,是朝鲜族语应该无疑。

《賨李雄传》:“賨李雄,字仲儁,盖廪君之苗裔也。其先居于巴西宕渠。秦并天下,为黔中郡,薄赋其民,口出钱三十,巴人谓赋为‘賨’,因为名焉。”(卷96,第2110页)

《说文·贝部》:“賨,南蛮赋也。”可知“賨”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对赋税的称呼。《魏书》记载为“巴人谓赋”无疑是正确的。

再如西南的獠族称呼男子为“阿謩”“阿段”,称呼女子为“阿夷”“阿等”,称所居住的住宅为“干兰”,高句丽的官号“谒奢”“太奢”“大兄”“小兄”,波斯的官员“摸胡坛”“泥忽汗”“地卑”“遏罗诃地”“薛波勃”,佛教用语“浮屠”“佛陀”“浮图”“沙门”“桑门”“僧”“比丘”“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比丘尼”等等在《魏书》中都有记录。

三、具有大量的新词新义

《魏书》中的新词新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音词出现新的义项。如:

“别”在《魏书》中共现577例,其中作为单音词使用者349例。这349例“别”共有10个义项,其中7个沿承了先秦两汉的意义和用法:(1)分剖、分开、分别;(2)离别、离开;(3)分支、支裔;(4)分辨、区分;(5)差别、不同;(6)另外的,其他的;(7)副词,另外。如:

(1)《李冲传》:父亡后,同居二十余年,至洛乃别第宅,更相友爱,久无间然,皆冲之德也。(卷53,第1189页)

(2)《序纪》: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卷1,第3页)

(3)《库莫奚传》: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卷100,第2222页)

(4)《辛雄传》:今议者不忍罪奸吏,使出入纵情,令君子小人薰莸不别,岂所谓赏善罚恶,殷勤隐恤者也。(卷77,第1692页)

(5)《刘昶传》:当今之世,仰祖质朴,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卷59,第1310页)

(6)《杨播附侃传》:而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好小黠,今集兵遣移,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卷58,第1281)

(7)《辛绍先附祥传》:祥曰:“道显面有悲色,察狱以色,其此之谓乎?”苦执申之。月余,别获真贼。(卷45,第1026页)

另外还有三个义项是中古时期新义:(8)特别;(9)各自;(10)每⑨。如:

(8)《刘昞传》:遂别设一席于坐前,谓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壻。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卷52,第1160页)

(9)《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卷14,第358页)⑩

(10)《世祖纪》: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卷4,第109页)

《出帝纪》:五月丙戌,增置勋府庶子,厢别六百人;又增骑官,厢别二百人;依弟出身,骑官秩比直斋。(卷11,第289页)

又如“官”的“称呼帝王、父亲”或“帝王自称”义,“假”、“休”的“假日,假期”义,“分”的“恩情、情分”义,“剩”的“剩余”义,“困”的“病情严重”义,“办(辨)”的“能,能够”义,“登”的“立即、立刻”义等等均为中古时期新义。

2.新的复音词出现

如表示“皇位继承人,太子”,《魏书》除了承用古已有之的“太子”“东宫”“储主”等形式外,还使用了中古时期新出现的语词形式如“储贰”“储宫”储副”“储君”“储后”“东储”“皇储”“储两”“储体”等,其中“储两”“储体”首见于《魏书》,如:

《肃宗孝明帝纪》:“自潘充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虺遂彰。”(卷9,第248页)

《崔光传》:“陛下春秋已长,未有储体,皇子襁褓,至有夭失。”(卷67,第1491页)

这些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语词,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多不叙。

又如指“诸曹走使”的“凫鸭”、指“侯官”的“白鹭”、指“所属部队”的“幢校”、指“客居国内的外族人或外国人”的“蕃客”、指“办理”的“办集”、指“独特出众”的“独著”、指“依样描制、复制”的“摹搨”、指“简陋房屋”的“蓬檐”、指“互相支持”的“枝援”、“形援”等等,均为中古时期的新语词。

3.故有复音词出现新义

如上古文献中多指“解散,散落”的“解落”,在《魏书》中出现了新义“解除,免除(官职)”,例如:

《彭城王勰传》:“自陛下龙飞九五,屡求解落,既为宰辅所抑,亦不为陛下所许。”(卷21下,第580页)

又如上古文献中形容“忧虑劳神的样子”的“草草”,在《魏书》中形容“骚扰不安的样子”,例:

《陆真传》:“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玄明,关中草草。”(卷30,第731页)

再如“阿容”指“偏袒宽容”、“决了”指“了断解决”、“沦没”指“沦陷”、“开爽”指“天气晴朗”、“萧索”指“淡漠,冷漠”、“迈迹”指“追随,效仿”等等,均是中古时期新义。

四、具有地域特征的方言词

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对峙,“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北齐颜之推语),南北汉语经历了不同的融合变化,同时也由于“区分壤隔,称谓不同”(唐刘知几语),南北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魏书》作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作品,也保存了丰富的地域方言词。如:

《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是也。(卷101⑪,第2240-2241页)

《魏书》诸例中的“草”指雌性禽畜,字又作“騲”,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方言词⑫。在当时北方文献中多有出现,如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取马价不责驹直?”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五十五:“彼出寺外,比丘亦出寺外。寺外有死騲⑬马,彼于死马所便灭……”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天神又以二白騲马,形色无异,而复问言:‘谁母谁子?’君臣亦复无能答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杜畿为河东,课民畜牸牛、草马⑭,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又《齐民要术》卷六“养牛、马、驴、骡”:“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然必选七八岁草驴,骨目正大者: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草骡不产,产无不死。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东魏瞿昙般若流支译《金色王经》卷一:“彼金色王,极大富乐、有大财宝,多有杂物多受用物,多有钱、谷珠及真珠、珂宝、珊瑚,多有金银、饶生色金,多有象马多有牛群,多騲马群充满栏廐。”(b14-1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良马,天子以驾玉辂,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无騲也。”又“《駉颂》既美僖公牧于垧野之事,何限騲骘乎?”

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草马”:“其牝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常牧于草,故称草马耳。”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今北方通谓牝马曰草马,牝驴曰草驴。”在现代汉语中,南方方言中也称雌性禽畜为“草”,如吴方言区的温州等地称呼“草马”、“草狗”、“草猫”、“草鸡”、“草鸭”,宁波、金华等地称呼“草鸡”、“草鸭”。闽方言区的厦门等地也称呼“草鸡”等。[9]2555-2566

又如北魏时期设立行政单位“镇”,其最高长官称为镇都大将,既掌管军队,又兼理民政。北魏时期所设立的镇见于《魏书》的有:薄骨律镇、长安镇、仇池镇、敦煌镇、枋头镇、枹罕镇、抚冥镇、广阿镇、广昌镇、怀荒镇、怀朔镇、临济镇、灵丘镇、平原镇、柔玄镇、上邽镇、统万镇、吐京镇、沃野镇、武川镇、武平镇、雍城镇、御夷镇等。因此《魏书》中经常出现作为行政单位的“镇”,如:

《魏书·城阳王长寿传附子鸾传》:高祖时,拜外都大官,又出为持节、都督河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凉州镇都大将。改镇立州,以鸾为凉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余如故。(卷19下,第509页)

《魏书·刁雍传》:七年,雍表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卷38,第868页)

《魏书·贾显度传》:贾显度,中山无极人。父道监,沃野镇长史。显度形貌伟壮,有志气。初为别将,防守薄骨律镇。(卷80,第1774页)

表示行政单位的“镇”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文献中是见不到的。

无论是地道的俗语口语成分,还是带有异域色彩的外来语;无论是中古时期的新义新词,还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方言词,都彰显着《魏书》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注释:

①今本《魏书》(指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2003年10月第7次印刷的点校本)中的卷三《太宗明元帝》以魏澹《魏书》所补,魏澹历北齐、隋两朝,《隋书》有传,时间距魏收不远,可以划归为一个时间界限,因此卷三的时间与魏收《魏书》可同等看待。卷九十一《艺术传》中《王显传》以前的部分为魏收旧书,之后的《崔彧传》《蒋少游传》全出自《北史》《高氏小史》,史臣论也全出自《北史·艺术传》论,因此《王显传》之前的部分可以看作北朝文献。

②《古弼传》:“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卷28,第689页)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北人读‘弼’如‘笔’。译音无定字,非必别有取义。”

③一本作“诉”。

④一本作“谤”。

⑤清李慈铭《魏书札记》:“当作‘猪’,因俗作‘猪’,从犭旁,又转作月旁。”

⑥《汉语大词典》释为“犹胡扯”。

⑦上海话“嚼白蛆”为詈词,多指说出无意义的闲话。

⑧白鸟库吉判断“托拔”是突厥语Tabgac的音译;“秃发”是“被”的意思,相当于蒙古语的debel(皮外套)。聂鸿音先生认为“托跋”与“秃发”本是同一姓氏的不同翻译。

⑨“别”表“每”义,目前几种大中型语文工具书均未收录,但多位学者已有考证,如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入矢义高,中国学者董志翘、阚绪良等。

⑩《魏书》卷十四为后人所补,此例于此作旁证。

⑪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此卷诸传都以《北史》相同诸传补而删去魏以后事。”《魏书》卷101为后人据《北史》所补之卷,语料时限应为唐代。考南北朝时期文献,表雌性禽畜之“草”为北方语言现象,因此推测此段语料盖《北史》节略《魏书》旧文而成。故将该例附列于此。

⑫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释畜》中亦言“魏晋间始有草马之名”。

⑬一本作“草”。

⑭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草马即母马。”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李丽.《魏书》词汇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3]黄征.《魏书》俗语词辑释[J].语文研究,2003(2).

[4]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8]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六卷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聂鸿音.鲜卑语言解读述论[J].民族研究,2001(1).

H131

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50409105

2015-09-0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宋书》《魏书》语词南北差异比较研究”(13YJC74004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10&DA117);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北朝文献语词研究”(13SKA005)

李 丽(1976—),女,河北衡水人,文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魏书
魏澹《后魏书》考
魏书钧:如果不当导演,我其实想做一个卡车司机
魏书钧:野马青年 疾速生长
《魏书》 “秽史” 来源辨析
“岛夷”称号与北朝华夷观的变迁
陈年旧事只剩放下
“处可寒”语源考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