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去”、“现在”、“未来”的历时演变

2015-12-08

关键词:外来词佛经三世

刘 洁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过去”、“现在”、“未来”的历时演变

刘 洁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现代意义上的时间名词“过去”、“现在”、“未来”由于佛经翻译而产生。“现在、未来”二词由汉语仂语演变而来,至晚在唐代发展出完全意义的时间名词用法;“过去”是翻译者对汉语原有语素加以利用,至晚在北宋发展成纯粹的时间名词。文章就三词的历时演变进行系统考察,以探求其汉化的过程和原因。

过去;现在;未来;梵语;汉化

“过去”、“现在”、“未来”作为常用的时间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可以说,离开三个词语,我们有时候就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三词的来源却鲜为人知,因此,有必要就其历时演变进行系统考察,以求探索其汉化的过程和原因。

“过去”、“现在”、“未来”分别是梵语“atita”、“pratyutpanna”、“anagatakala”的意译,它们属于外来词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三词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已经由最初的宗教词语演变成为表示时间概念的基本词汇。

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词的研究多限于宗教、哲学方面,如林伟《“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1],姚卫群《部派佛教中关于“三世法”本质的观念》[2]等。而语言学方面,1984年梁晓虹的《佛经词语札记》简单追溯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历史,但未对这三个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及汉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3];2000年,张志、陈慧《也释“三生”》一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诗里的“三生”,大意说:“三生”不指祖孙三代,而是佛家语,与“三生石”故事有关,其作用是讽刺贾雨村执着功名利禄。[4]

一、“三世”之历时演变

“过去”、“现在”、“未来”作为表时间概念的词语,由于翻译佛经而产生,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汉语融为一体,已看不出外来的痕迹。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它们是梵汉两种语言接触后的产物,我们可以从语言的糅合中观察到文化的交流。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物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5]173

在先秦汉语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一般用单音词,如今、昔、曩、将、未等等;或双音词,如今者、往昔等等。后汉以来,佛经翻译者在翻译时,为便于人们理解、接受佛教经典,尽量采用汉语原有词语或汉语语素,创造新词,赋予新意,从而把国人相对陌生的概念引进中国。“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词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1.现在

王力在《汉语史稿》讲到:“‘现在’本作‘见在’。《论衡·正说篇》‘夫尚书灭绝于秦,其见在者二十九篇。’这里的‘见在’只是‘目前存在’,和佛经‘现在’的意义是不同的。翻译佛经的人利用这个仂语翻译梵语一个单词,于是‘现在’有了新义。”[6]593王力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在检索北大语料库时发现许多“现在”写作“见在”的例子。从东汉《太平经》到六朝时期《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世说新语》,从唐时的佛经、禅宗语录到五代敦煌变文、《祖堂集》,从宋朝《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朱子语类》到元代《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明朝《三宝太监西洋记》、《二刻拍案惊奇》、《今古奇观》等,屡见“见在”一词,均有“现在”的意思。

(1)赵简子梦上天,见一男子在帝之侧,后出,见人当道,则前所梦帝侧者也。(东汉王充《论衡》)

“现在”一词初作“见在”,“见”是“现”的古字。例(2)的“现在”是动词“见”和介词“在”的跨层次组合,有“出现在”的意思,其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

(4)母即复念我言,子不死今亦当复娶妇,复啼哭愁感我;复为第五,今母作子,舍家学道,母日啼哭言,我亡子不知所在,饥寒生死……(三国支谦译《五母子经》)

(5)“善哉善哉!已过去佛,无有过是四事;未来佛亦无有过是四事;今佛亦无有过是四事。”佛为呵雕阿那说经已,各大欢喜而退。(东晋《佛说呵雕阿那经》)

(3)—(5)中的“现在”,由先前含有的动词性成分变为名词性成分,由短语变成词,“现在”与“今”连用,其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状语,有向表时间名词转化的趋势,表示三世之一——现在世。

(6)树木异花不同别处,奇境特深,此即清凉山金色世界,文殊师利利化。便入停点普通院,礼拜文殊师利菩像。(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7)至,乃舐其遍体,又流泪焉。女即是就夏侯师赎之,乃随其女去。今阿照家养饲,女常为阿娘承奉不阙。(北宋《太平广记》)

(10)月底定计,后于七月初一请人扶乩,似可不必轻举妄动,是以中止。男与陈家,仍不送家眷回南也。(清《曾国藩家书》)

(6)至(10)中的“现在”,在句中充当状语,由之前表佛教意义的名词演变为表时间意义的名词。

东汉时期,“现在”写作“见在”,是动词和介词的跨层次组合,到三国六朝时期,演变为带有佛教意义的名词,自唐朝起,发展为完全表示时间意义的名词。佛经翻译,使汉语本有的短语演变为表时间意义的名词,增加了汉语表时间意义名词的语汇。

2.过去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过去”、“未来”的情形和“现在”相似,是由于佛经翻译,由仂语变为单词,且获得了新的涵义。梁晓虹在《佛经词语札记》认为这个结论证据不足,指出“过去”、“未来”二词语并非汉语现成仂语演变而来,而是译经者对汉语原有语素加以利用。在笔者看来,“过去”一词,是翻译者对汉语原有语素加以利用,而“未来”一词确是汉语仂语演变而来。

(1)善哉,汝所问多所过度,不可复计,汝所以能作是问者,汝乃前世佛时,所作功德,供养诸佛,乐於经法,守禁戒行清净所致,常行乞……(东汉《佛说般舟三昧经》)

(1)(3)“过去”一词在句中充当定语,有佛教特殊的意义,表三世之一。(2)中“往昔”与“过去”连用,在句中充当状语,“过去”一词有向时间名词转化的趋势。

(4)至(7)中“过去”的句法成分为状语,有以前、曾经的意思,但佛教意义同时存在。

(8)是体、用,便是一个物事;犹形影,要除一个除不得。若未晓,且看却时复潜玩,忠与恕不可相离一步。(北宋《朱子语类》)

(9)有个店子,名唤瓦店,咱们到时,或早或晚,只那里宿去。若了时,那边有二十里地,没人家,既那般时,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元《老乞大谚解》)

(8)至(10)中“过去”,已经完全演变为表时间的名词,在句中充当宾语、状语、定语。

就目前所见资料,“过去”一词,最先见于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材料,此时,该词尚保留鲜明的佛教特色。从六朝到五代,逐渐开始向表时间的方向发展。北宋时,该词已经演变为纯粹的时间名词,且沿用至今。

3.未来

(3)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又重绝之。(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四)

(1)至(3)中“未”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来”,“来”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和位移性特征,“”,构成动词性偏正短语,充当谓语,意思是还没有到来。

(4)故,复益怅然有惭之心。欲见天神,求哀教戒,照未知之事,防备,当与天心合,可得小如意。(东汉《太平经》)

(4)中“未来”,由动词性成分演变为名词性词语,充当宾语。

(6)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中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六朝《百喻经》)

(5)(6)中“未来”一词均带有佛教意义,在句中充当定语、宾语。

(7)秀异,含璋挺生。既称桂质,实号兰英,虚心待土,忘倦逢迎。识鉴,情捐尘俗,绝去耶佞,望登正觉。(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8)“闻君爱阴阳五行玄象经纬之秘,请见。”景公延之崇堂,语则及之兆,次及已往之事,万不失一。(北宋《太平广记》)

(9)欲定京都,闻得华山陈希夷先生名抟,表德图南的,精于数学,预知之事。宣至殿下,大宗与论治道,留之数日。(元《大宋宣和遗事》)

(10)上命有事于太和山,其中石门山者,有仙姑不食不衣不寝,能知事,顾至其地,求见不得,归而密奏之。(明《万历野获编》)

(11)月英一寸芳衷,既已决心出世,本来非常镇静,非常安定的,乃反为丈夫之事,纷扰其心曲。(清《八仙得道》)

(7)至(11)中“未来”多充当定语,由带有佛教义的名词,演变为纯粹的时间名词。

“未来”,作为短语,古已有之,从春秋到西汉,作为动词性短语,意为还没有来到,东汉时已经具有名词性质。自佛教传入,译经人用“未来”一词翻译佛教的特定意义,后来逐渐固定为名词性质。唐以后,该词已经演变为纯粹的时间名词。

二、“三世”汉化原因考

“过去”、“现在”、“未来”,佛教也简称“三世”,原来是佛教用来表示生命轮回的宗教词语。

《增一阿含经》卷四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7]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说:外来词具有多重性质,拥有语言、文化、社会这三种身份。作为外来词,“过去”、“现在”、“未来”由最初是佛教语,后来,三词逐渐汉化,完全融入汉语,并且演变为纯粹的时间名词,其外来身份已不被察觉。

“外来词是语言词汇的一员,理所当然是语言的符号,同时它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又必然是文化的一种符号。外来词还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反映社会的变动,反映使用它的社会成员的层次类别,所以,它又是社会的一种符号。”[8]98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化、社会这三方面考虑“三世”汉化的原因。

1.语言原因

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外来词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词语的融入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

从语义上讲,“过去”、“现在”、“未来”源自佛教,具有“因果与轮回”的内涵,三词不同于汉语原有概念,可丰富汉语词汇。

从语法上讲,三词由原先的仂语或单个语素演变为固定的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代替了汉语原有表时间概念的单音节词语,如今、昔、曩、将、未等等,符合双音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词汇化的过程。三词遵循了以下演变路线:汉语已有语素→词汇化(赋予佛教含义)→成为一般词语(佛教含义消失)。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佛经的翻译可能加速了汉语复音化的进程。

2.文化原因

外来词同时也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结果,正如周裕锴所言:“佛经的传译,不仅意味着两个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谈,而且集中体现着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9]

“过去”、“现在”、“未来”能够扎根汉语土壤,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密不可分。“中国人心理上一方面有排斥外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有吸收消化外物以丰富发展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10]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外来词语和文化,多以“吸收—消化—改良”的模式吸收符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部分。

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汉文化本不具有。因汉文化有一定的封闭性,吸收外来文化或外来词语时,总要符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或构词规律,才易于接受。正如华裔比较文学家许粮先所说:“就对语言关系而论,众所周知,中国人最抵触的是音译,他们有某种一致的倾向,即喜欢在祖语中去寻找适应新的需要的词汇和词根。”因此“现在、过去、未来”一组时间词采用汉语原有短语或语素表示特定的佛教义,因其本身具有时间意义上的联系,后逐步演变为表时间概念的词语。

同时,我们考虑到佛经翻译史上,译经之初,译经人需要汉人帮助,多用汉语原有词汇、概念等表达佛经的概念、范畴。这也是“过去”、“现在”、“未来”汉化的原因之一。

此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过去”、“现在”、“未来”体现了汉民族认知世界的一种模式——空间图式。“各种各样的图式,代表着人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的模式,属于心理文化的深层次。它最具稳定性,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11]“过去”、“现在”、“未来”三词则是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时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即认知语言学所谓的“隐喻”。“来”、“在”、“去”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时间本身移动的方向,或未到,或在身边,或离去。相对于“今者”、“往昔”、“曩昔”等表时间义的双音词,“过去”、“现在”、“未来”三词更具有空间隐喻的深意,且自成系统,故而在语义场竞争中胜出,沿用至今。

3.社会原因

语言的变化发展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词汇作为表现语言的符号,也传递出一种思想或文化,因而也是思想或文化的载体。

“过去”、“现在”、“未来”代表了佛教“三世因果、轮回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传入,使信众明白命自我立,了解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进而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种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劳苦百姓而言,可以解脱烦恼,获得幸福。

同时,这种观念能够比中国的传统思想更合理地解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诸如等级制度、贫富差距、疾病灾祸等,“未来世”激发了生活在“现在世”的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因而“过去”、“现在”、“未来”所传递的“因果、轮回”思想被人们接受,随着三词的广泛运用,它们最终成功地融入到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之中。

总之,“过去”、“现在”、“未来”作为纯粹的时间名词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以后才得以产生的,三词经过漫长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汉语的三个基本词汇。其汉化原因,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异质文化的融合、社会需要的影响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林伟.“三世”概念与“善恶报应”——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分析[J].现代哲学,2006(1).

[2]姚卫群.部派佛教中关于“三世法”本质的观念[J].佛学研究,2010.

[3]梁晓虹.佛经词语札记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2):42-46.

[4]张志,陈慧.也释“三生”[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2):25-35.

[5][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3-176.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593-595.

[7]大正新修大藏经[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8]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8-100.

[9]周裕锴.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J].四川大学学报,2002(3):71-80.

[10]柳星.外来词汉化的文化心理原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1):11-13.

[11]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9(3):64-68.

Diachronic Evolution of"Past","Now"and"Future"

LIU Jie
(Humanities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In the modern sense of time nouns"past","now","future"as a result of sutras translation."Now","the future"two words by Chinese LeYu evolved,until late in the Tang dynasty developed completely meaning time noun usage;"The past"is a translator for Chinese tries to use the originalmorpheme,until lat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eveloped into the pure time nouns.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in this paper,the three words,in order to explore its localization process and reason.

the past;now;future;Sanskrit;localization

H13

A[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411605

[责任编辑 田春霞]

2015-09-02

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度课题“《金刚经》写本与印本复音词比较研究——以敦煌遗书及《大藏经》传本为例”;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宋书》《魏书》词汇南北差异研究”(HB13YY001)阶段性成果

刘 洁(1990—),女,河北邯郸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外来词佛经三世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与收录现状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三生三世(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英国理查三世国王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