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安全研究视角刍议

2015-12-08宋南争

关键词:国家研究教育

王 凌,宋南争

(1.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2.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 3.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引 言

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国家教育安全问题日渐彰显其价值和紧迫性,并日渐为世人所关注。教育安全问题既关系到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个人权益的保障,因此,教育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然而,有关教育安全的基本理论的构建还处于不断讨论与丰富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开展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教育安全的理解及相关研究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其建构的教育安全理论也各有特色,各有优劣。美国学者贝斯特与凯尔纳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方法,一种分析特定现象的有利位置或观点。”①[美]斯蒂文·贝斯特,[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同时,也正因为看问题总存在一定的视角,“也意味着每个人的视点或分析框架绝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现象,它总是有所取舍、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兴趣、目标、背景与政治取向等的影响。”因此,从某一视角出发去看待和研究某一社会问题时,“没有哪个人的视点能够充分涵盖任何一个单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不用说去说明一切社会现实的无穷的联系和方面”。②[美]斯蒂文·贝斯特,[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也就是说,要建构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合理、全面的“研究视角”,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加深研究,不断丰富和拓展理论内涵和思想方法,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安全理论体系”正需要突破原有研究视角之束缚,借助相关学科之精华,形成多维研究新视域。

一、教育安全研究主体的拓展需要突破原有研究视角的束缚

教育安全主体是什么?这是教育安全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的出发点。对教育安全主体的界定直接影响教育安全研究的视角,以及在此视角下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根据人的三类存在形态,即个人、一类群体和国家三类,可以把教育安全分为个人的教育安全、一类群体的教育安全以及国家的教育安全。这也就形成了国家教育安全主体、群体教育安全主体和个体教育安全主体。三类主体在教育安全需求上具有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内容诉求、实践方式和评价标准,同时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基本共识:把教育安全的主体定位为国家,即从国家的角度宏观考量教育安全的状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关于教育安全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国家教育的外部视角,探讨一个国家教育主权、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等核心价值关切是否受到以及受到了哪些挑战和侵蚀,应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和侵蚀;二是从国家教育的内部视角,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功能,以及在社会转型中多种价值冲突、文化冲突、利益冲突带来的教育安全面危机和挑战,又如何化解这些危机和挑战?

在国家主体视角下,国家安全是教育安全研究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视角,在教育国际化浪潮冲击下,这一传统研究视角不但没有淡化反而进一步加强。但是,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是由一个个特殊的群体构成,而群体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国家离开具体的群体和人,不可能存在,群体离开活生生的个人也不可能形成。国家、群体和个人的内在关系决定了教育安全不可能只存在于“国家层面”,还存在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因此,教育安全主体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安全是行为主体 (个人、集体或国家)在自己生活、工作和对外交往的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或保持一种不受侵害、免于恐惧、有保障的状态。①王逸舟:《中国与非传统安全》,《国际经济论坛》2004年第11期。个体的教育安全能够有效维护个人安全并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状态;群体的教育安全能够有效维护这类群体的教育诉求,推进其可持续发展;国家教育安全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②殷杰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问题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显然,面对教育安全主体的拓展,以国家教育安全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研究视角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多元主体发展对教育安全的需要。

二、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丰富呼唤多维研究视角

随着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日益丰富,教育安全研究已有视角日渐显示其不足,教育安全某些具体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无法被其“关照”,客观上对教育安全研究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多维视角的出现。

自2001年,程方平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教育安全”的概念发表以来,教育安全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观点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但教育安全研究的视角却没有得到及的丰富和拓展,基本上都是围绕国家安全这一传统视角展开的。然而,从国家单一主体这一研究视角已经不能容纳日益拓展的研究内容,难以适应教育安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致使我国教育安全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明显偏少,总体状况滞后于与其它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研究。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文·贝斯特等指出:“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一个视角就是解释特定现象的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一个聚焦点、一个位置甚或是一组位置。”③[美]斯蒂文·贝斯特,[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但面对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只有综合多种视角,并发挥各个单一视角的优势,优化组合,积极探索并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多维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不断适应日益丰富和发展的教育安全研究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安全理论体系。

三、教育安全研究深化可供借鉴的视角

(一)教育安全研究的宏观视角

宏观研究视角可以从教育安全与全球化、区域或国家发展的关系来考察。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以单一国家为重点的教育安全研究范围,因而从多因素、多维度、多视角研究教育安全问题,把教育安全放到全球或区域或国家发展背景中进行考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拓展方向。

一是全球化与教育安全研究,旨在研究全球化与教育安全的相关性,探索全球化给教育安全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特征。①殷杰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安全问题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Joel H.Spring.PEDAGOGIES OF GLOBALIZATION:The Rise of the Educational Security Stat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6,P1.二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国家教育安全研究,解析日益扩大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及经久不衰的出国留学浪潮给国家教育安全和人才发展战略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②李军:《教育国际交流与国家教育安全》,《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0期;王蘋,汤燕:《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国家教育安全的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第8期;史朝:《出国留学与教育安全问题》,《人民政协》2005年第10期。三是从全球化和战略发展的高度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安全政策和走向,如对美国国家教育安全战略的政策解读与思考。③何伟强:《关于美国国家教育安全战略的政策解读与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胡仲勋,俞可:《教育危机威胁国家安全—— 〈美国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解读》,《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期。四是从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高度来教育安全问题,即“在培育和建立教育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地区教育秩序,强调分享、共荣与双赢,在建设性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和逐步确立国家间教育关系的新准则。”④Tian Jing,Wang ling.Education Security of Bridgehead Strategic in Southwest China:Concept,Problems and Solutions。Springer Verlag,Tiergartenstrasse 17,Heidelberg,D-69121,Germany(本文已于2014年收入EI检索)。五是从地缘教育的角度,研究世界或一个国家各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部,因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差异,及其由此产生的教育内部冲突和危机。⑤Wayne Nelles.Comparative Education,Terrorism,and Human Security:From Critical Pedagogy to Peacebuilding.Palgrave Macmillan,2004,P278-288.

(二)教育安全研究的中观视角

中观视角是将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从社会系统的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探讨教育安全问题,主要探讨在教育安全主体拓展背景下,如何围绕“人的安全”,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角度构建国家教育安全的多维研究视角。

1、人的安全视角

随着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兴起,“‘以人为本’的、更推崇全球主义价值立场和更关注以‘个体’为安全主体的‘人的安全’”⑥潘一禾:《文化安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human security)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安全研究的新视野。“人的安全,是安全的底线和核心,应该成为安全研究的价值基础,进而使人拥有‘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的自由。”⑦阿米塔夫·阿查亚:《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迄今为止,尽管对人的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争议颇多,但在关注人的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发展安全等方面却达成不少共识。教育安全作为人的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受教育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维护教育安全就是保护人的安全。另一方面,教育是人的发展基石,教育安全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保障人的教育安全就是维护人的发展安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和愿景的实现,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再一方面,教育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讲,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教育”的性质,人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受他人、事物或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人的行为也可能作用并影响到他人、事物或环境的变化。因此,关注人的教育安全也就需要关注教育环境的安全,关注教育实践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生成。

2、文化安全视角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国家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⑧殷小平:《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的教育主权与文化安全》,《现代大学教育,2005第6期。“对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民族而言,本土精神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和媒介宣传两大渠道完成的。”⑨潘一禾:《文化安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实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化安全的视角把对教育安全研究引入到一个关乎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因和土壤层面,因此,关注教育安全就是要确保本国或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文化特征得到有效的保护,就是要唤醒每个人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平等意识,就是要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超越。

3、信息安全视角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这把双刃剑既给教育带来正面的积极效应,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和不安全隐患。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意识的渗透,也由先前简单的宣传手段,改变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渗透、攻击和潜移默化。2011年以后,互联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时网络”阶段,①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新媒体研究》2013年第6期。以微信为代表,以跨网络、跨终端、即时化、社交化、点对点为特征的传播机制,颠覆了传统的社交理念和信息传播方式给人际交往,给人们带来更方便、更快捷、更具个性化的交流平台和手段。然而,这一新兴的传播机制也给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源于外部的渗透更加便捷和隐僻,源于内部的极具个性化的、片面极端或负面的信息更容易传播。因此,当我们关注信息化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教育变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教育是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教育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在加快信息安全立法,加强信息管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的同时,还应强化对信息内容的筛选,确保信息内容的安全。此外,还应通过教育为网络受众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提高其的防范意识,增强自觉甄别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奠定信息安全的群众基础。

(三)教育安全研究的微观视角

微观视角是指从教育自身出发,考察教育自身及其内部要素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安全的元研究、教育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和边境教育研究。

1、教育安全的元研究

元教育学研究即以教育学理论本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性质、基础、结构、类型、建构方法以及发生和演变的过程的研究。长期以来教育安全的理论研究极为薄弱,教育安全概念的产生、演变,及其内涵的界定,研究对象、范围和主要理论依据等基本问题均鲜有讨论或处于空白。随着教育安全研究的日益升温,教育安全元研究滞后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因而加强基本理论研究不仅是深化教育安全研究自身的必然,也是推进国家安全战略的诉求。近年来,教育安全元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一些方面:对教育安全研究性质的讨论,对教育安全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的梳理,对教育安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对教育安全与国家安全、文化安全关系的辨析,等等。②程方平:《教育:国家安全的基础——关于“教育安全”的思考》,《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金孝柏:《教育主权初论》,《国际商务研究》2004年第6期;王露茜,王凌:《我国的教育安全及其困境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

2、教育安全问题的历史研究

如果说上述几个方面是从横向拓展教育安全研究的内容,那么,这里所指的历史研究就是从纵向深化教育安全的研究领域。众所周知,任何现实问题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形态都可追溯其历史的渊源。以史为鉴研究教育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与繁荣中所积淀的经验与教训,揭示其基本规律和重要特征,对正确理解、客观把握和解决今天的教育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例如,从巩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治边的方略与现代启示,探讨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各种策略和路径。③蒋建华等:《中国传统治边方略及效应》,《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蒋建华等:《论中国传统治边方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又如,边疆教育政策与边疆社会维度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近百年来中国边疆教育政策演变及其在促进边疆教育安全、维持政治统治与边疆国防巩固的作用、途径和现实意义。④王景,王凌:《政治统治维持与边疆国防巩固——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育政策考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边境教育安全研究

边境教育安全是指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能够经受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挑战,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意志,实现教育目标,有效维护边境安全,促进边境稳定发展的教育发展状态。边境教育安全不仅是教育安全的一个部分,更应成为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边境地区是中国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多元一体的象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社会发展与安全稳定的基石。通过教育提高边民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了解国家政治体系的基本知识,加强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权威认同度,维护和保障边境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边境教育安全的基本任务;其次,边境地区的教育安全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综合能力的增强,关系到边境地区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与领国教育的竞争、合作与共同安全。边境教育安全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利于边境建设,促成民族和谐、社会稳定。近年来,边境教育安全研究主要聚焦在边境地区学生的国家认同、跨境教育、国门学校、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下的边境教育安全研究等领域。①程方平:《论西部开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侯汝艳:《孟连边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黄健毅:《从边境学校走向国门学校》,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孙杰远:《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安全主体的拓展,需要我们不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在教育安全研究中取得某方面的突破;教育安全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要求我们为教育安全研究逐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多维研究视角。但无论是原有视角下的研究,还是新视角下的探索,抑或是其它研究视角的借鉴,我们强调研究视角的交叉与整合,强调适应深化教育安全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强调符合解决教育安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诉求。

猜你喜欢

国家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