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2015-12-05曾玉山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残疾体育教师培训

曾玉山

(安顺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目前,随着人文关怀意识的提升和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与此同时,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关注,从而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日渐兴盛。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存有不少问题,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脱离生活世界、学科地位较低、研究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缺少政策法规、缺乏评价机制等,这些问题使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已严重影响到其深化改革。基于此,我们应在对特殊体育现存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为实现特殊体育现代化提供参考。

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脱离生活世界

特殊体育旨在使残疾学生领悟体育活动的外在价值(强身健体、养育能力、超越缺陷)和内在价值(体验生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然而事实上,特殊体育脱离生活世界,远离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初衷。特殊体育脱离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体育认知滞后、教学内容缺少生活情趣、残疾学生的心态处于非正常化的阶段、排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评价缺少生命多样性的关注和教师忽视体育活动的意义所在等方面。特殊体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严重扭曲特殊体育的本真意义,不仅阻碍着特殊体育的深入发展,而且对教育的整体提升有着潜在的影响。由此,深入反思特殊体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2 学科地位较低

2011 年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开设特殊体育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特殊体育课程的地位弱于健全学生的体育课程,例如没有制定完整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没有具体、明确的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特殊体育课程比较随意,针对性不强等。特殊体育课程注重身体健康目标,忽视了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等目标,对于体育课程的作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迷失方向。从现有的教学目标看,特殊体育都把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中培养残疾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目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且所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1.3 理论基础薄弱

虽然特殊体育研究已有一些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缺少理论基础,关于特殊体育研究的理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本质属性、理念渊源和发展脉络等重要的理论支持性研究有待深入。此外,特殊体育研究缺少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例如现象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特殊体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研究者不可能对于特殊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有明确的认识。由于缺少理论基础,一些研究挖掘的深度不够,多为表面的定性研究,不能对特殊体育产生更合理的指导,许多特殊体育研究的成果缺少定量研究的数据,这样就使得理论研究与特殊体育专业实践相脱节。最后,多数特殊体育研究成果属于个体研究,表现为零碎的研究。

1.4 缺少政策法规

21 世纪,特殊体育的发展必须突出生命关怀和个体价值,必须关注人的社会化,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1]。虽然我国政府已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特殊体育的政策,如《残疾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等[2],在活动中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保障残疾学生公平地参与体育活动,但是这些政策对于特殊体育的导向性很不明显,法案不细致,约束力较弱,目前的政策并不能解决残疾学生体育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将生命关怀纳入其中。要想让残疾学生共享体育活动,我们应侧重于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补偿性政策的研究,并对各细则做具体规定。总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权利保障是现有立法中的盲点,很多问题都没有受到重视和立法保障。

2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2.1 回归生活世界

从理念层面理解,回归生活世界的核心在于构建特殊体育的价值观,实现特殊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将特殊体育视为残疾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从实践层面看,首先,对残疾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基于人的生命,关键在于提升生命的质量[3]。使学生理解特殊体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为促进他们的成长,而且还在于使他们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体,使特殊体育为有意义的生活奠定身体的根基,通过体育活动提升其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对残疾学生加强人文教育。从本质上而言,特殊体育就是一种基于残疾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旨归的专业实践活动,是残疾学生生存状态不断丰富的过程[4],加强人文教育,使残疾学生理解参与体育活动是体验生活的过程。

2.2 提升学科地位

特殊体育旨在使残疾学生公平地获得体育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要提升其学科地位,特殊体育必须帮助残疾学生提高自我关怀和自我接受的能力,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意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5]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社会和学生的需要,重点考虑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认为,特殊体育虽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非阶段性等特点,但对于特殊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可能有固有的模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真正体现对残疾学生生命的关怀,使残疾学生融合进特殊体育的各方面[6]。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学科定位和高质量的教学,才能提高特殊体育的学科地位。

2.3 完善理论体系

特殊体育的特点表现为跨专业、跨学科,体育理论的比重较大[7]。特殊体育研究应融合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应从个体康复延伸到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不断拓宽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未来的特殊体育研究应转变研究思路。此外,特殊体育研究应深入挖掘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理念,促进特殊体育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应以特殊体育未来的需要为出发点,从各个方向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多提供符合残疾学生需要的理论资源。我国特殊体育研究正处于培育期,多种理论是借鉴欧美国家和台湾,直接引入势必缺少理论支撑,这就要求特殊体育研究把握专业内涵,紧密联系母学科,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带动特殊体育学科发展。最后,高质量的理论成果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特殊体育研究应组建跨学科的团队,以高水平科研夯实特殊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资源。

2.4 健全政策法规

政府应根据特殊体育发展的实际,完善特殊体育政策法规体系,注重创新和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研究适合本地特殊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美国特殊体育的高度发展得益于其全面的法规,为保障对残疾人的教育和人权的尊重,美国残障教育法案明确规定,适应体育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8],美国法律对于非歧视评估、最少限制环境和适当的教育等理念都有具体要求,例如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尊重学生差异,残疾学生的教育已从“特殊学校”的“全纳”转向“融合”,“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教育,无论残疾与否”[9]。此外,提高政策法规执行力度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好宣传,各级政府应促进社会各界对残疾学生的理解,加强社会对特殊体育发展的支持,例如英国有特别教育需要联络员(SENCOs)和学习支持助理(LSAs)两个群体对学生和教师提供帮助[10]。

2.5 建立认定标准

特殊体育教师除具备专业的教育技能外,还需有特殊体育专业知识,如果采用普通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那么不利于特殊体育的专业化发展。资格认定标准是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国的实际,可实行“双证制度”,即特殊体育教师既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特殊体育教师认证制度缺乏标准意识,应放眼世界,美国的特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较完善的认证制度,普遍执行的是特殊体育教师和教练专业证书制度[11],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获得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任职资格,如果所服务的对象是智障、视障、自闭症和听障等类型的特殊需要者,还应取得这些领域的专业证书,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都会利用节假日进行在职培训。因此,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有助于完善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训体系,提升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2.6 加强教师培训

目前,我国尚未有特殊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机构,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切实加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加特殊体育教师培训机构的数量,建立规范化的培训体制,尤其是应该加大特殊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规范现有的特殊体育专业,使特殊体育教师培训走上专业化轨道。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特殊体育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培训,最大化地优化校本资源,切实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质量。最后,为使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训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还应发展特殊体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为特殊体育输送高层次的师资。总之,应有针对性地对特殊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只有如此,特殊体育教师才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

3 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而且也是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人文关怀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出对残疾学生的生命关怀,使每一名残疾学生都能得到深层关怀。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特殊体育的研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学科地位、理论体系、政策法规、教师资格认定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若能反思这些问题,则能促进特殊体育的全面发展。

[1]陈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2]王建欣,陈洁敏.对高校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16-1118.

[3]马祥海,宋玉红,程卫波.身体之维:体育运动的历史嬗变[J].体育学刊,2008,15(8):16-18.

[4]程卫波,于军.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27-31.

[5]朱卫东,叶巍,李文辉.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35-537.

[6]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and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Physical Education[Z].London:DfEE/QCA,1999:2-4.

[7]金梅,孙延林,陈适晖.对高等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6(3):93-96.

[8]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8-32.

[9]Hodge,S.R.,Ammah,J.O.A and Casebolt,C.‘High school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behaviors and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inclusion[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04,9(3):395-419.

[10]Burgess,E.Participation in sport[A].In C.Higgs and Y.Vanlandewijck(eds.),Sport for Persons with a Disability[C].Berlin:ICCSPE,2007:35-44.

[11]Gianfranco M,Edelman S et al.Paraprofessional support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Literature from the past decade[J].Exceptional Children,2001,68(1):45-63.

猜你喜欢

残疾体育教师培训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