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价值的回归——论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

2015-12-05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竞技全民

胡 炜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基于社会需要我国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担负了不同的使命,“保家卫国,重塑国家形象、增强民族信心、展现综合国力”是我国对体育价值的正确选择[2],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在短短30 年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社会价值核心正在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和自身多元化需求的满足[3]。2014年10 月20 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育价值的回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 “制定”向“执行”转变

通过对体育政策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体育政策经历了诸多转变,在体育功能的认识上经历了从重视群体到重视个体,从重形式到形式与实质并重,从生产到生活,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4];其发展动力从简单的政治斗争需要、政治功能需要与体育其他功能并行,到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再到体育本身发展规律需要的转变,体现了承先启后的探索与寻求,反映了我国体育思想的成熟[5];在形式上呈现出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转变[6]。总体来看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已将“以人为本”作为体育政策制定时的价值基点[7]。但是,长期以来有关全民健身的政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执行时出现偏差,使之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上级部门制定的体育政策法规中26%没有得到执行,没有执行和没有被完全执行的体育政策法规占79.6%,使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8]。

2 “管理”向“服务”转变

多年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第一责任是“拿金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型转变,体育部门的管理体制和职能理应发生相应的转变,由直接干预体育活动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转变;由直接参与体育投资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转变;由具体的政策管理向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转变[9]。总之,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职能为主体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职能转变,为民众提供丰富的健身内容[10]。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角色转变了,困扰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3 “单一”向“多元”转变

长期以来对体育部门的考核中,“奖牌体育”一统全局甚至压倒一切。金牌体育要想转变为全民体育,政府的考核内容要由单一的奖牌数目,向与全民健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民众体质状况、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体育人口变化状况、健身场地设施状况等内容转变,实现多元化考评内容。健身内容多元化也是全民体育的一个迫切需求。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国民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近年来,广场舞风靡全国,它是一种简单易学、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却因噪声扰民而遭到指责,这不仅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严重缺乏,更说明可供百姓选择的健身项目不够丰富。体育相关部门应精心组织和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百姓、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项目,大力支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以当地传统和特色为突破口,为全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帮助。

4 “集权”向“分权”转变

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客观上要求体育行政部门从过去“大包大揽”和“全能部门”的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变。随着国内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升温,企业和个人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高涨,这种层层审批、权力集中的制度,已不合时宜,需要体育部门转变集权观念,让商业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参与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供给,将部分权力如:组织活动、资质认定、行业规范等交由体育行业协会、体育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甚至市场商业组织等,使其各司其职。这样既实现了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减轻了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负,更有利于全民体育的快速发展。

5 “竞技”向“休闲”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参与全民健身有了更高要求,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赛、体育技术培训、体育康复等体育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且趋个性化、专业化、潮流化。体育在民众心中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竞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体育的价值在于欣赏、娱乐、交流、强健体魄等。但长期以来体育传播媒介对竞技项目报道十分偏重,如对《体坛周报》的跟踪观察发现,每期32 版的版面内容,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与体育竞技项目相关,非竞技体育的内容少之又少[11]。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体育价值载体的体育传播媒介也应该在体育价值取向和传播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有所改变。发展健身休闲项目,适应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是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体育传播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应开发健身知识讲座,推广民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项目,推行“运动处方”健身,使民众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技能,为广大民众建立起足够的身体锻炼知识储备,获得健身的相关科学知识,解决民众“要健身”和“会健身”的难题。

6 “优势”向“普及”转变

我国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得益于跳水、举重、体操等“优势”项目。但这种“金牌战略”对于普及性较强的集体项目是无效的,唯有将优先发展“优势”项目向优先发展“普及性”项目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运作模式,以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及田径、游泳、冰雪运动等普及性项目的发展,提高这些项目的运动人口。校园是发展普及性项目的良好土壤,目前我国各省、市、县建有1.5 万余所体育传统学校,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已超过5000 万人,各类学校共创建俱乐部2000 多所,经常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学生达数亿人次[12]。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共同负责大力推广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方兴未艾,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超过5000 所。如果其他普及性项目也能如此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必将兴盛。

7 “计划”向“市场”转变

政府应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促进新兴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出新的体育消费热点,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将兴建体育设施作为公益事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个人多元投入,使其公开化、社会化,开发体育场馆的比赛、健身、休闲、经营等多种功能;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做强做精[13]。通过与企业或个人的联合,让企业或个人参与体育赛事,共同搞活竞赛市场。通过广告、票房、转播权等收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的渠道,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经济保障,增强区域群众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助力“全民健身”的腾飞。

8 “大型”向“小型”转变

随着我国承办的大型赛事的增多,为满足高水平竞赛,各地投入巨资,建起了一座座大型体育场馆,不少场馆在赛事后出现闲置,如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曾经是重庆各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而如今,大田湾体育场变成了一块菜地。这种体育场馆变身为停车场、交易市场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一边是闲置的大型体育场馆,另一边却是人均不足的体育场地面积的现象,说明体育场馆建设是为了满足竞技体育而非全民健身需要。据调查统计,全国有6000 多个大型体育场馆,54 万个标准体育场馆,对于人口大国来说数量明显不足,用于大众健身服务的中小型场馆设施缺口更大[14]。在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全民健身场馆方面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场馆建设的理念,变大型场馆为中小型场馆,在老百姓身边多建一些布点合理的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

9 “建设”向“管理”转变

在体育设施方面,我国近多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全民健身旺盛的需求相比,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方面依然存在严重不足,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广场舞在各城市的公园、广场和小区随处可见,甚至马路都成了羽毛球场,说明目前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锻炼的需要。一些省市或学校的体育场馆只是用于专业训练或专门的比赛,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一些场馆虽然面对社会开放,但收费价格高的惊人,让体育运动成了“贵族消费”,普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才是发展全民体育的长远之计。

10 结语

体育价值的回归,人民体质的不断提升,是竞技水平稳步提高的物质基础。只顾及眼前的利益,难以惠及长远的金牌体育终究要被可持续发展的全民体育所代替。但是实现全民体育是个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体育本质价值,并当作一项国策,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才能早日实现。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2]龚德胜,郑成爱,张利.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9,30(3):53-54.

[3]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研,2009,30(1):31-32.

[4]杨晓生.21 世纪体育功能的转变[J].体育学刊,2004,11(1):129-132.

[5]林少峰.从断裂到协调——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政策的演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59-62.

[6]金世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J].体育与科学,2013,34(1):36-41.

[7]张战毅,单一飞.由体育政策走向体育公平:我国体育公平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19-23.

[8]苗治文.当代中国体育政策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6-10.

[9]曹可强.服务型背景下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43-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11]杜宇峰.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5):14-15.

[12]王恒.全民健身“落地”关键在简政放权·法制日报[N],2014-10-22(2).

[13]刘波.德国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3-5.

[14]王镜宇.发展体育产业助力国富民强[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4-10-20.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竞技全民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