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2015-11-15柯有力

微创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生存率

罗 东 尹 杰 柯有力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武汉市 430022)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1]。在我国,肺癌死亡率由东北向南、由东向西呈逐渐下降趋势。肺癌一直是全球研究的重点,手术是治疗NSCLC有效的方法,虽然开胸手术能够直接接触病灶,手术切除完全,但切口大,出血多,术后容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长。1910年瑞典医生Jacobareus首先在临床上使用胸腔镜,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eie surgery,VATS)是胸外科微创的代表性手术,可以治疗自发性气胸、肺癌、纵隔肿瘤、胸膜病变等胸部疾患[2]。2007年,肺癌指南的外科手术原则将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列为早期NSCLC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本研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采用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分析与传统手术治疗的区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9第七版的肺癌TNM分期标准[3],属于Ⅰ、Ⅱ期;②年龄在18~75岁;③有可测量的实体瘤病灶;④均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⑤无手术禁忌证;⑥病变直径小于5 cm;⑦未做放化疗,且为初次手术患者。排除标准:①心、肾、肝功能严重障碍及糖尿病或恶病质;②年龄<18岁或>75岁;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有颅内转移或合并其他脏器肿瘤;⑤精神、心理疾病不能配合治疗。82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8.8±10.7)岁;肿瘤大小1.23 ~4.87 cm,平均为(2.97 ±1.03)cm;临床分期:Ⅰ期34例,Ⅱ期7例;病理分型:鳞癌12例,腺癌22例,其他 7例。对照组男 23例,女 18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 (57.9 ±9.9)岁;肿瘤大小1.42~4.91 cm,平均为(3.02 ± 1.14)cm;临床分期:Ⅰ期33例,Ⅱ期8例;病理分型:鳞癌14例,腺癌24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等方面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单肺通气。患者健侧折刀卧位,上肢上悬固定于头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在腋前线第7或第8肋间处做一1.5 cm的观察孔,置入胸腔镜;结合肿瘤位置于腋前线第4或3肋间处做一1.5 cm的操作孔,然后于腋后线第7肋间作约2 cm切口作为副操作孔。首先对胸内进行探查,若发现胸膜腔内有明显组织粘连,将粘连组织分离,增加肺叶的活动度,另外分离发育不全肺裂,通过操作孔深入手指对肺部病变进行触诊,可了解病变组织信息,探查肿瘤能否完全切除。分离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支气管残端采用内镜下直线切割缝合器处理。根据探查情况对肺部周围型结节进行楔形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者行相应肺叶切除,同时行左右侧淋巴结清扫。切除的肺叶放入标本袋,从主操作孔移走。用温蒸馏水清洗胸腔,并行漏气试验,放置引流管,关闭胸腔。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术中和术后基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及淋巴结清扫个数;②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③随访两组1年肿瘤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

1.4 随访 所有患者治疗后采用电话随访和每隔3个月复查CT形式进行跟踪随访,全部病例随访时间至少2年,末次随访时间2014年4月8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次数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术后总引流量(mL)引流管留置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镇痛药使用次数(次/人)淋巴结清扫个数(个)观察组 41 152.42 ±20.31 223.69 ±34.81*923.51 ±41.36* 5.23 ±1.32* 8.31 ±1.94* 2.4 ±0.8*6.34 ±2.03对照组 41 146.89 ±23.14 274.61 ±52.03 1320.49 ±67.89 7.64 ±2.03 11.24 ±2.82 4.3 ±1.3 6.94 ±2.45 t值 1.15 5.20 31.95 6.37 5.48 7.97 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 两组末次随访时间为2014.04.08,观察组41例中失访4例,随访率为90.24%,随访期间发生远处转移2例(4.88%),发生时间为术后17个月、22个月;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7.32%),分别发生于术后9个月、16个月及25个月。2年无瘤生存期为87.80%(35/41),随访期间有5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7.80%(36/41)。对照组41例中失访3例,随访率为92.68%,随访期间远处转移6例(14.63%),分别发生于术后5个月、11个月、12个月、24个月、22个月、34个月。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12.19%),发生于术后9个月、12个月、23个月、32个月、34个月。2年无瘤生存期为73.17%(30/41)。随访期间死亡10例,其中有2例内科疾患,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肺栓塞,8例死于晚期肿瘤,2年生存率为80.78%(33/41)。两组2年无瘤生存期及2年生存率经卡方检验,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例(9.76%),包括1例乳糜胸,术后乳糜胸持续8 d,行VATS胸导管结扎后好转,1例房颤,1例肺不张,1例肺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31.70%),包括5例房颤,2例切口慢性疼痛,3例漏气,1例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1例肺炎,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 <0.05)。

3 讨论

肺癌是癌症第一杀手,男性的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在我国肺癌男女性别比在2∶1左右,年龄发病率曲线出现前移,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而上升,而吸烟是最重要的因素[4]。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左右,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手术治疗预后较佳。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是一种胸部微创手术,与开胸手术相比,能够取得同等疗效,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随着胸腔镜技术的日趋规范和成熟,已经成为胸外科医生常用手术。2010年版美国NCCN肺癌诊疗指引中,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已被正式列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6],本研究针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VATS技术治疗,考察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VATS肺叶切除术是在监视器下完成,术中冷光源提供照明,且镜头具有放大作用,有利于手术操作,避免了周围组织损伤,降低了术中风险。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 0.05),与国外研究相一致[7,8]。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这与 Whitson等[9]研究相一致。传统开胸手术切口较大,术后疼痛较严重,常需要麻醉药术后镇痛。本研究均使用盐酸布桂嗪镇痛,对照组使用镇痛药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说明VATS组术后疼痛较轻。

淋巴结清扫术是肺癌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也是肿瘤学安全性的要求。淋巴结多伴随支气管、血管的生长,阳性中大淋巴结容易与肺门结构致密粘连、浸润,导致肺门解剖困难,增加肿瘤残留。因此,对于Ⅲ期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开胸手术治疗,根治效果更彻底。VATS肺叶切除术适合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显示,两组在清扫淋巴结总数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论与近几年国外发表的相关文章结论相一致[10,11]。说明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能与开胸手术达到同样的根治效果,具有肿瘤学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例(9.76%),对照组并发症 13 例(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主要为肺部并发症,还包括房颤等。笔者认为,VATS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较开胸具有一定的优势。

术后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是评价恶性肿瘤根治与否的重要指标,降低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宗旨[12]。本研究显示,两组在2年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VATS能与开胸手术一样达到根治的效果。观察组2年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VATS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能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远期效果。

VATS还处于发展阶段,尚存在诸多不足,限制了在肺癌中的应用,目前主要有:①胸腔广泛粘连,胸腔镜无法进入;②若胸腔内大出血,则无法控制;③炎症组织包裹肺叶血管,则肺叶不易切除[13]。此外,该技术操作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因此限制了本方法的开展。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VATS肺叶切除术可作为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术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1]孙 燕.肺癌流行病学与肺癌预防[J].中国肺癌杂志,2000,3(6):404 -405.

[2]Lee P,Mathur PN,Colt HG.Advances in Thoracoscopy:100 years since Jacobaeus[J].Respiration,2010,79(3):177 -186.

[3]叶 波,杨龙海,刘向阳.最新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修订稿解读[J].中国医刊,2008,44(1):21 -23.

[4]钱桂生,余时沧.肺癌流行病学最新资料与启示[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2):87 -89.

[5]杨富涛.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5):328 -330.

[6]张 力.2010年第1版NCCN临床肿瘤治疗指南小细胞肺癌部分解读[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2):1355 -1357.

[7]Walker WS,Codispoti M,Soon SY,et al.Long-term oulcomes following VATS lobectomy fo.non-small cell bronchogenic carcinoma[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03,23(3):397 -402.

[8]Yim AP1,Izzat MB,Liu HP,et al.Thoracoscopic major lung resections:An Asian perspective[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10(4):326 -331.

[9]Whitson BA,Andrads RS,Boettcher A,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oracotomy for resection of clinical stage no-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n Thorac Surg,2007,83(6):1965 -1970.

[10]Watanabe A,Koyanagi T,Ohsawa H,et al.Systematic node dissection byVATS is not inferior to that through an open thoracotomy:acomparativeclinicopathologic retrospective study[J].surgery,2005,138(3):510 -517.

[11]Mahtabifard A,Fuller CB,McKenna RJ.Video-Ass Thoracic Surgery Sleeve lobectomy:A Case Series[J].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2008,85(2):729 -732.

[12]陈海兵,朱 全,陈 亮.连续231例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20(6):673-678.

[13]Greelish JP,Friedberg RJ.Secondary pulmonary maligancy[J].Surg Clin North Am,2000,80(2):633 -657.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生存率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