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村寨建筑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2015-11-10孙晓科黄淑娟李书覃

城市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侗族

孙晓科,黄淑娟,李书覃



侗族村寨建筑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孙晓科,黄淑娟,李书覃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三江的侗族村寨不但建筑景观种类繁多,并且技艺精湛,造型美观,风格独特。侗族传统的建筑景观主要由古朴典雅依山而建的民居,肃穆而庄严的鼓楼、戏台、村寨寨门、风雨桥等部分组成。侗寨的建筑景观既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为开发利用并转化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创素材,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炼和升华的源泉,极富开发潜力。

三江;侗寨;建筑景观;旅游开发;保护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异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等,都是多民族省区,共有3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那里淳厚朴实的民风,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建筑艺术、人文艺术,构成了一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图。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界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许多民族村寨也把民族村寨游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三江地区侗族传统建筑景观的特点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与湖南贵州相接壤,现存许多风貌较为完整的侗族村寨,不但有完好的传统侗族木楼等建筑,而且侗族的传统服饰,生活习俗、歌舞文化等也得以保存下来,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继续发扬光大,许多村寨成功地转型为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新村。[1]

侗族村寨建筑种类样式繁多,而且技艺精湛,往往具有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古朴而典雅的传统侗族木楼,庄严肃穆的鼓楼、舞台、寨门、风雨桥等是传统侗寨景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侗寨的居住建筑

侗寨的居住建筑为干栏式建筑,依据地形建造,高低起伏的民居使村寨形成了鳞次栉比的建筑景观风貌。

侗族民居鼓楼

风雨桥戏台

依据地形因地制宜建造的木楼形式繁多,主要有高脚楼、矮脚楼、吊脚楼和平地楼四类。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木楼,建造时通常都是用杉木和松木作为主体框架,主要以两层、三层为主,其中也有些是四、五层。[4]其特点是先在地面用较粗的松木或杉木构筑支撑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搭横梁直至屋顶形成整体屋架。最后通过铺茅草、树皮或瓦等防水材料形成屋顶,地板和隔墙采用木地板和木板隔墙分割空间。房屋的一层为敞开式,一般用作圈养牲畜或堆放农具,较少住人。而侗族人家日常生活所需的神龛间、堂屋、火堂等则位于二楼或三楼。侗寨木楼为了更好的遮风挡雨将屋檐做成多层且出挑较深,底层的通透构造使得通风效果优良,热工性能较好。

(二)鼓楼建筑

鼓楼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木榫穿插而闻名于世。外观形似庞大杉树的鼓楼,从几层到十几层不等,高可达十多米。在侗寨中层层叠叠犹如宝塔般的鼓楼最为耀眼,它气势雄伟,飞阁垂檐,巍然挺立于村寨的中央。瓦檐上的彩绘或雕刻五彩缤纷,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和历史人物等。[3]鼓楼不只是侗族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都与鼓楼紧密相关。通过鼓楼以民族的图腾为媒介将侗族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诉求连接起来化作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鼓楼是侗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寄托,一般处于村寨中央,民居环绕而建,作为侗寨特有的标志性和象征性的公共建筑而存在。

(三)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特有的亭廊式的桥梁建筑。桥廊两侧有朱漆护栏和长坐板,两头有高耸的桥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非常精致和漂亮。在建国以前,侗族人多在河道渡口处建一些供过路旅客或商贩歇脚、纳凉、避雨的桥梁,因此称作“风雨桥”。据说在早期,侗族乡民还在风雨桥上设有免费的饮水点,足见侗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

(四)侗族戏台

在较大的侗寨都会有戏台,其造型与吊脚楼风格近似,用杉木木集接穿斗拱而成。一般戏台有两层,三柱排扇单间二层,一层高约2米,前台与后台之间通过壁板隔开,后台左右两侧留有两个边门,供演员进出使用。台前额枋装饰有龙凤呈祥、花鸟虫鱼等彩绘,台前的两侧柱子皆有诗词、对联。瓦脊翘角上以仙鹤林立、二龙戏珠等主题的彩雕作为装饰。整座戏台将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文学艺术融于一楼,显得格外精致秀美。每逢盛大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到戏台上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迎宾送客。

(五)井亭与路亭

侗族村寨随处可见路亭和井亭。侗寨因靠山而建,村民日常多取山泉水饮用,井亭和路亭的建造方便了村民、路人的取水。建筑样式与鼓楼、风雨桥的风格相一致,多为重檐阁式建筑。

(六)侗族建筑景观的文化特点

形形色色的侗族建筑景观,从风雨桥到鼓楼无一不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不同建筑景观的形成来源于侗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合理处理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心得,反映了侗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在了侗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赋予了侗族文化资源以通俗性和多样性,这与现代旅游开发的重参与的特质相吻合,极具开发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是侗族村寨建筑景观最大的特点,为开发利用转化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创素材,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炼和升华的源泉,极富开发潜力。

二、三江侗寨建筑景观的价值及与民族村寨游的关系

(一)侗族建筑景观的价值

侗族村寨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是物质形态的侗族文化。侗族村寨建筑既有普通乡村传统的特征共性,又有其文化历史的特殊性。三江侗寨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建筑造型,精湛的传统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造工艺和侗族人民卓越的智慧。侗族建筑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寨形态各异,建筑鳞次栉比,寨门、鼓楼、干栏民居、风雨桥等建筑景观与青山绿水等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侗寨恬静优美、古朴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观意境。随着近几年旅游者需求与品位的提高,具有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成为旅游的热点。侗寨原生态的文化和建筑景观资源与青山、绿水、古树、梯田的自然资源相互依托融为一体,其潜在的旅游价值极高。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热潮的延续,它将逐渐被外界发现并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资源。

(二)民族村寨游与侗族建筑景观之间的关系

建筑景观蕴含的不单是侗族村寨传承下来的建筑符号,它还是侗族文化的延续,其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倘若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景观及文化,旅游开发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侗族村寨旅游可以恢复侗族文化表现形式,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村寨旅游能带动侗族村寨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为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居民文化传承意识的回归。[4]

曾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带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会对传统村寨的文化传承、建筑景观等构成破坏,但是,鉴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村寨建筑景观遭到破坏,民族文化被同化、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受同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同时,对经济落后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为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是最好的途径。

三、侗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建筑景观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侗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停留在低级的重复性开发,甚至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侗族传统建筑景观的旅游开发方面,主要以浏览观光为主,缺少对建筑文化内涵、建筑技艺的详细整理、介绍,使建筑景观的魅力有所缺失。二是过度开发现象严重。随着村寨旅游开发的兴起,游客量的增多,各种家庭旅馆、商铺、饭店也随之兴起,建筑风格各异,破坏了村寨原有的建筑格局与风貌。

(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建筑景观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

1. 保护性原则。三江侗寨旅游开发与建筑景观保护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强调保护性原则。旅游开发过程中,伴随大量景观改造、游客涌入等影响因素,必然对村寨传统的建筑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与影响。村寨传统的建筑景观资源和整体风貌反映的是历代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文化和历史最直接的体现,一旦损毁将很难复原,所以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2. 适度性原则。要实现旅游开发与三江侗寨建筑景观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要坚持旅游开发适度性原则。必须防止三江侗族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防止民族文化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原生环境,必须保证三江侗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3. 原真性原则。原真性原则是指保证三江侗寨建筑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性。三江侗寨其资源的原真性保护得好,其休闲旅游开发才会持续发展下去,才会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显著吸引力的民族村寨景区

(三)侗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建筑景观保护的关键

旅游开发是促进侗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为侗寨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只有对侗族景观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侗族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促进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的休闲旅游转变。目前侗族村寨的旅游产品层次较低,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构建侗族民族文化艺术品体验学习活动节等大型活动是传统工艺展示与传播的有效途径,将村寨建成以民俗文化的体验、学习、娱乐、休闲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景区。

加大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开发。传统侗族村寨拥有类型多样的侗族建筑景观,包括吊脚楼房屋、村寨古街道、风雨桥、鼓楼等。加强对民族建筑文化景观保护制度的建设,增加保护建筑文化景观措施,对于保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村寨重要文物古迹、老建筑、古树等进行调查,并登记造册,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在对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整个村寨的原真性保护,保护整个村寨原真的风貌及格局。对村寨中新建的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应及时进行整改,对于改建的建筑原则上不进行根本上的改动,只允许内部进行适当的修缮。

加强村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持风貌的前提下对村落的环卫设施进行改造,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对河道景观的破坏。由于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消防设施必须以较高的标准进行设置,成立专门的火灾应急指挥小组和日常火灾监控小组。

在保护村寨原有传统侗族建筑的同时,也要保证部分村民对新建房屋的需求,因此要划定新建区,保障村民新建房屋的需求,要严格审批,保证新建房屋风貌整体与村寨传统风貌相协调。

侗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在利用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侗寨特有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景观,可通过建立侗族民俗文化风情展览馆和加强侗族节庆活动的宣传等措施,将旅游活动打造成为宣传侗寨文化,促进侗寨保护的窗口。

总之,侗族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和开发侗族村寨不仅能让人们追忆侗族的历史发展,了解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也能让我们从中获得种种启发。[5]而且开发与保护侗族村寨也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使之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的重要途径与场所,这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 27(4): 35-40.

[2] 马惠娣. 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J]. 齐鲁学刊, 2002(2): 19-26.

[3] 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65.

[4] 中国民族发展史编写组.中国民族发展史:下册[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831.

[5] 安颖. 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6(3): 94-97.

(责任编校:彭 萍)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ribue Villag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Advance

SUN Xiaoke, HUANG Shujuan, LI Shuqi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

The Sanjiang Dong TribueVillage is not only a wide range of landscape but also an architecture, and superb, attractive appearance and unique style. The Do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mainly simple and elegant hillside houses that composed solemn and stately tower, stage, Zhaimen village, which is boasting and other parts. The Dongzhai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s bo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lso it is of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style,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ourism product that provides an extremely rich original material, it is a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refining and sublimation source of highly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like double-edged sword, how good Zhebing Jian village with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in this paper.

Sanjiang; Dongzhai;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tection

TU 20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11

2096-059X(2015)05–0055–04

2015-07-12

孙晓科(1988-),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研究。黄淑娟(1971-),女,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李书覃(1988-),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研究。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侗族
鼓楼颂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寨里的斗牛舞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