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油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5-10-13秦艳

城市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意识

秦艳



当代中国油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秦艳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国绘画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大多出自于男画家之手,这些形象在处于凝视、消费的客体,是为满足男人的期待和欲望而表现的。当代女性画家不再满足于“被看”的传统身份,按照自身的直觉感受与情感体验,创作出了一批有别于传统男性标准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逐渐摆脱了男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开始建构自己的话语权。

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审美特征;表现主义

一、传统女性形象及女性画家

(一)传统男画家笔下的的女性形象

历经数千年封建父权制,我国妇女始终备受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的束缚与压迫。在儒家思想中,倡导的也是男权,认为“阴贱阳贵”。[1]在这一系列的礼教制度下,男性的霸权社会体制和稳定的政治格局有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思想保障,男女两性关系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社会和宗法制度在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当中得到了真实而典型化的反映。

在唐朝以前,绘画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重在写实、记述和教化等实用功能,其中的女人形象并不突出其美艳等特征,玩赏的倾向并不明显。因为在唐朝以前,以女人作为个人的享乐对象,也是皇家和少数贵族的事情,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需要时使用即可。唐朝城市的兴旺和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有了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社会中弥漫起了及时行乐这一风气,自然少不了“女人”这种消遣品。在此消费理念影响下,唐朝之后所出现的仕女图,更强调了女性的消遣娱乐性,也就是说将男性在女性消费上的特性表现了出来。如唐代以胖为美,于是仕女画中的女人便呈现出肥硕娇艳的形象。至宋元朝时,都市发展加速,在女性审美上更加世俗化。女性形象可亲娇羞,造型甜美,美若邻家少女。仇英和唐伯虎的画作均是这样。自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大头侍女画以后,尤其是清代,男性的审美几乎都追求一种“病态”,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成为了男性的审美新标准,每个女性形象均显得无精打采,胸平肩削,柔若无骨。

不难发现,这些侍女形象不管是何种样貌、特性,均为男性消费标准下的玩物,难以发现女性的自身标准。

(二)传统男性标准下的女性绘画

在古代,我国男艺术家占据了绘画界的绝对垄断地位,很难发现知名女画家的身影。在画论画史中也不难发现,世人对女画家的评价多是无女儿姿态或者女子本色,显示的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尺度。[2]另外,古时候的女性画家也都是以男性的附属形式被世人记录下来的,如某某妻,某某妹,某某女儿等,无独立身份。此外她们自己也往往是以男性的视角和标准去进行创作的,并没有自觉地突显自身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身份。

二、影响日益扩大的中国女性油画家群体

在“五四”时期,中国开始受女权主义熏陶,封建体制虽然经久不衰,且礼教道士恣意阻挠,使得女性画家无法顺利创作。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也涌现了很多女艺术家,其中,蔡威廉、丘堤和潘玉良等知名画家被世人所熟知,堪称国内首代女性女画家。这些女画家远赴异乡他国学习,将女性意识带入了国门,并将女性特有的绘画表现手法在画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比如潘玉良的人体,就画出了身为女人很落寞的感觉,她事实上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画进去了,并不是学院式的写生。画家潘玉良堪称我国艺术界具有女性意识觉悟最早的人。

建国后女性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革命女性仍没有自己的标准可依,以至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60年代军装、70年代干部服都成为男女共同的时装。文革时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女性又以“女英雄”、“铁姑娘”等固有的模式形象出现在美术作品中。例如,画家王霞创作了《海岛姑娘》,在该幅作品当中,绘制了一个健硕而淳朴的女性劳动者,这正是迎合了新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即女人也能顶上半边天。又比如画家赵友萍等人所创作的作品《四个姑娘》《妇女委员》等,无不反映出了世人对于女性平等意识与主体意识的错误认知,强调了女性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女性的地位也开始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女性意识。女性画家开始以全新的价值观、表现形式和思想架构来创作。她们不再满足于“被看”的传统身份,开始自觉地探索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不再画“女英雄”,也不再和男性画家一样跑到西藏写生,而是开始把视线转向自身,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身对社会问题与现状的认知与关注巧妙地在画作中表现了出来,这表明女性艺术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美学格调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融入了时代和艺术界当中,引人瞩目。可以说以前的艺术史是一部单一的男性视觉经验史,女性在绘画史中很难有一席之地,而当代女油画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局面,出现了“新生代”女性油画家群体,如闫萍、喻红、申玲、徐晓燕等,以及“后新生代”女性油画家群体,如夏俊娜、沈娜等。

三、当代中国女油画家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

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种:对自我图像的解构,借以传达个体的精神观念;对“她者”图像的探索。

(一)自传式

在喻红《目击成长》画作中,有一些是有关其自身成长历程的展现,即表达出了喻红的个人经验,还有一些则展示出了社会的宏伟变革,即在表达个人成长历程的过程中,更体现出了同代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历程。正如喻红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通过一种个人的线索再现一个社会的变化”。因此,它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凡的。

(二)母与子

在我国传统父权制下,对于女性来说,最佳的典范就是贤妻良母。当代女性艺术家在这一母题中表达出的感受各不相同,既有温馨的,也有艰辛、矛盾、不和谐的。例如,闫萍的画作《青庄稼》,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农民母亲,在田地间怀抱幼儿的画面,年轻妈妈脸上充满了警惕,而孩子脸上却洋溢着天真无知,这种对比表现出了一个时刻保护孩子的年轻女性的智慧与勇气。在画面当中,该女性的形象不止于普通的慈祥与美丽,还掺杂了一个年轻母亲对生活的坚强心态以及对外界的警惕。这只有真正做了母亲后才能体会到养育孩子其实是个很艰辛的过程,需要女人有坚强的心态。

(三)对“她者”形象的探索

对于她者进行探索也就是对女性状态的感知与体验,所表达的是现代都市中女性的内心独白、情绪、表象、欲望及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以女性形象为主体开始油画创作,且体态多姿,如沈凌所塑造的“小资”女性,夏俊娜笔下富有情调的浪漫少女,沈娜笔下的女同性恋者,杨帆笔下时髦的打工妹”、妓女、三陪女以及提着旅行箱流于各个城市的“职业女孩”等。

四、当代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一)女性意识的提升

如今,艺术界较为活跃的女艺术家们在现实生活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观念是不同的,她们异于刚解放时的女性艺术家的特性,在历史变革中,女性意识不断增强。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新时期的女油画家们在创作上表现出获得女性话语权的强烈欲望,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意识包括三大基本内涵,即平等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主体意识。

1. 女性的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即女性可自觉履行自身责任的意识,如人生义务、社会责任与使命等,强调的是女性可以从自身实际特性出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明确自身的人生需求与社会价值。我国女性从古至今就受到很多生活传统的制约。在平时,活动范围比较小,多为女工产品场所与家庭。有人曾经提到,在一个完全自由化的艺术氛围中,不管是男艺术家还是女艺术家,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而对象也都是艺术家本身,即自我。[4]所以,当人类发展到现在,女性艺术家已经在创作上扫清了道路,不仅仅是男性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对象,而是拿起画笔以身边熟悉的东西作为表现对象,表现女性自己的“画语权”。

闫萍、申玲以及喻红是20世纪90年代在画坛中十分活跃的典型女画家的代表。在她们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生活状态,并以叙事型手法将那个时代的女性观念与想法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以特殊的女性思维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2. 女性的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即女性对于本身及本身生活的认识,它代表了女性对于自己性别独特性的解密,在此意识下,女性并非男性所看到的女性,代表的是女性对自己的看法。过去传统女性形象多以男强女弱的印象深入人心,女性柔弱才美,而男性强大才尊贵。[5]这是因为在中国旧社会,男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统摄着权力和财力,保持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女性群体地位低下,毫无话语权。而现代,女性地位不断提升,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女性以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可谓是突破了传统世俗对女性的看法,让世人开始重新审视女性之美。

在陈淑霞的《白色依偎》这一幅油画作品当中,女性形象姿态随意真实,但面目弱化,某种程度之上瓦解和打破了传统世俗对于女性的既定看法。在整幅图中,画面层次感较强,色彩轻松而洒脱,凸显了画中女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感触,虽然平静,却也显得惆怅。从女人的角度表现出了爱情和家庭对女性的不同意义。

图1 陈淑霞《白色依偎》(1994)

3. 女性的平等意识

女性平等意识表现的是女性对于生活地位以及所有歧视行为和现象的认识,还代表了女性对自身该享有的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深刻认识。这点在追求性爱方面也可表现出来。如申玲创作了一系列男女主题作品,和传统男尊女卑相异的是,她反映出了当今时代男女生活的最自然平凡的一面。在其绘画作品中,有时候男性苍白无力但女性强壮有力,表现出了女性对平等意识的追求。申玲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女性“谈性色变”的遮遮掩掩,私密的“性”被申玲表现得平凡、健康而自然。她将特定空间当中女性和女性的真实态度、动作以及神情如实刻画了出来,带着明显的反讽刺韵味。在她看来,社会传统中,女人基本上都是男人眼中的女人,而她正好把这些问题反转了过来,反映出了生活的不同面貌。

(二)审美范畴的变化

1. 颠覆“被赏”的地位

女性形象客观化现象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维纳斯塑像,而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形象扭转之后,女性地位开始提升,且被社会所重视。从前文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形象一直在男性画家的笔下被抒写、被演绎,面对男权制的无情盘剥和摧残,现实中的女性只能够被动地承受与生俱来的既定性别角色和命运的安排。

图2 崔岫闻《玫瑰与水薄荷》(1996)

在图2中,作者崔岫闻把男性放在被赏的位置,画中,男主人公尴尬地全裸出镜,女主人公却神情冷漠,衣着得体,将女人的自我意识与自尊表现了出来。这打破了传统视角与观点,即女性永远处在被赏的被动地位,充满了挑战性。这与传统以男性审美为主的社会唱了反调。

2. 意象化表现主义

1989年,喻红创作了《紫色的肖像》。虽然该作品的形式为写实画,但作品中女主人翁的形象并不只是肖像写实那样简单,它带着浓烈的象征意蕴,女性表情慵懒,姿态怪诞。背景与构图别样怪异,紫色格调浓烈,技法特殊,人物表情模糊,传递出了女性的无聊感与不现实。

图3 喻红《紫色的肖像》(1989)

图4 闫萍《母与子》 (2003)

另外,艺术家闫萍进行油画创作时,也很注重写意性与表现性。她非常重视笔触与色彩语言的运用,她认为只有采取表现主义的表现方式,才能将内心的激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可以说闫萍的作品是“画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或“抠出来”的,她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水墨式的书写性也具有西方表现主义的激情,是西方艺术与中国精神和神韵的完美结合。

申玲也是意象化表现的另一典型代表。她借助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将油画的特殊表现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其代表作品有《午后慵懒的女人》《花香粉气》等等。

结语

从某一种视角去看,女性肖像所表现的是女性的态度观念。当今女性艺术家以她者或自身的形象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男性思维的既定模式,在感知与经验方式上均和男性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西方艺术思潮进入我国,让我国女性有了更强的女性意识。女性油画家们也从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中获得自觉的力量,开始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摆脱男性文化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式,从而引发了思想架构的重建和绘画语言的变革。这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闵家胤. 阳刚与阴柔的变奏[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21.

[2] 廖雯. 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行为方式[M].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9: 44-45.

[3] 王春荣. 新女性文学论纲[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117-118.

[4] 高毅清. 女性绘画的自述性特征[J]. 美术研究, 1999(2): 85

[5] 李银河. 女性主义[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125-126.

(责任编校:贺常颖)

Evolu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s

QIN Yan

(College of Art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Anhui 238000, China)

Most classic female imag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re created by male painters. In the art female images are the objects to be watched and consumed, for the purpose of satisfying the expectations and desires of males. However, the modern females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dentity of “being observed”, who create a group of female image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uitive feeling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modern females who have much stronger self-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equality, who have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ideology of masculine culture and started to construct their own painting discourse.

female image; female art; aesthetic feature; female consciousness

J 205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5.023

2096-059X(2015)05–0110–04

2015-07-20

秦艳(1979-),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中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古贤们的环保意识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