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IC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2015-11-07安娜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

安娜

[摘 要]信息共享空间(IC)是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适应读者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方向之一。为适应图书馆IC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职能和服务空间等方面转型发展,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IC;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创新发展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适应读者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服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了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传播等各种能够促进学习的资源要素所形成的学习环境[1]。这个环境在实施个性化、小组或团队研究,强化协作和促进创造性学习等方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资源高度整合集成的平台。因此,高校图书馆IC在提供自主学习、个人研究、交互式与协作学习、团队或小组学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支持师生学习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IC的发展推动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职能和服务空间等方面创新发展,具体说来:

一、推动服务主体向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发展

第一,促进服务主体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向复合型知识结构发展。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图书情报学的前沿,对所服务的学科领域内有关发展趋势、前沿动态、总体知识体系等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善于了解读者所咨询问题的内容,具备对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与读者需求相一致的判断能力,要能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发现他们真正的、潜在的信息需求,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第二,促进服务主体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偏低向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发展。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在IC服务模式下,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信息服务,还要根据读者需求提供技术帮助。由于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学生为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奔走于多个部门,而IC则具备多样化功能及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能够解答学生有关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满足网络时代读者对多种信息的需求与获取。这需要图书馆员有熟练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其次,要加强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数据管理能力。图书馆员应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专长和对公众获取权利的深刻理解,逐步完成数据搜集、管理、分析存储以及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建立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和保存体系,以保证数据的重新组织和长期使用。再次,要提高图书馆员的情报分析能力,使图书馆员在学科资源的选择、组织、发布、导航、检索和获取利用等方面得心应手,使其真正成为让学科用户信服的学科信息专家。

第三,促进服务主体由被动服务向主动为读者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发展。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与推广能力。如果说良好的组织协同构建关系的确立,是成功建设IC的必要条件,那么人员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则是IC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及良好的宣传推广能力,要立足于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加强馆员与读者之间协作,建立共享与互助的双赢协作学习关系。另一方面,馆员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研活动中去,与读者进行沟通联系和宣传,推广图书馆IC服务,让读者都使用这种服务,这对于IC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要鼓励馆员不断适应学科的发展,加强学习,以各种形式为学科馆员提供进修、岗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技能,为图书馆IC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推动服务内容向提高读者信息素养和知识服务方面发展。

第一,要促进服务内容由庞杂无序向信息资料集成服务发展。虚拟信息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多媒体文件以及网络信息等具有数量大、类型多、媒介复杂、非规范、跨时间、跨地域、跨行业、多语种、无序、良莠不齐等特点。面对如此庞杂无序的信息资源,读者不仅希望图书馆能为其提供集咨询、信息检索和文献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成服务,更希望直接从图书馆获得经过筛选、整理、集成后的整合信息,也就是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第二,要促进服务内容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全文传递、定题检索、住处门户规划、学科知识导航、远程数据资源访问和资源共享共建等多元服务,其目的是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到读者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并为其学习和科研提供全程指导和增值服务。针对国内外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读者需求的特点,图书馆要组织专门人员对与学科相关的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分类、排序和优化、描述和评价、组织和整理,将读者关心的同类信息聚合在一起,将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地传递给读者,将读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新产生的需求及时反馈,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这样,不仅在整体水平上提升了服务质量,同时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变。

第三,要促进服务内容向高职特色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高职馆”的馆藏更要突出实用性、专业性。在建设文献资源过程中,“高职馆”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本院的专业设置、高职师生的阅读倾向等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收集文献资源,推动藏书体系的科学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对馆藏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自建和开发职教资源、网络导航等特色书目数据库,完成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这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推动服务职能向适应网络发展、关注读者需要、注重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等高端服务发展

第一,要实现图书馆服务职能由作为文献信息检索中间人向关注研究人员和信息搜寻者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是以物质流为轴心,实行“书本位”“刊本位”,流程一般包括“采、编、藏、借、阅、检、参”等工作,是被动的低层次的服务,不能顺应网络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高质量信息服务的要求。在IC条件下,IC包括订购的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料、自建资源、取得访问权限的共享资源及虚拟网络资源等,也包括印本图书、期刊及不外借词典、年鉴、图谱等参考工具书和馆际互借资源。这些要针对不同读者的实际需要,由指定的图书馆员对各种资源统一调配,并为用户适当组织、加工,也可以提供针对特定内容、特定权限或跨语种的资源整合分析报告,帮助用户消除信息源获取的各种障碍。

第二,要实现图书馆服务职能由传统的按照文献工作流程组织科技信息的方式向按照研究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转型。一方面,要求图书馆员要主动参与到学科、专业、项目、课题建设活动中去,提供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信息服务。还要关心读者在学习、教学与科研中利用信息乃至生产信息的便利性和技术支持,发展到主动推动教—学—研活动上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及科研的特点和IC理论需求,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专业文献建设,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特色学术资源建设,如专业学位论文、行业标准以及经典设计案例等都属此类资源,这对专业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具有知识的传承作用。

第三,要实现图书馆服务职能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既提供信息又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服务转型。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主要的信息资源,以获取信息并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随着网络化电子资源的普及,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来查询教学、科研中所需的文献资源已成为读者信息素养的标志。一方面,要提高学科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信息辨别和选择能力。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对读者服务起引导作用,对于读者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建设性、示范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读者获取网络化专业信息的能力,促使读者逐步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等更快、更高效地获得他们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或教育,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介绍、查找书刊、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中文数据库检索等培训;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检索课题分析、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技巧等培训[2];让读者掌握本专业的各类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与途径,以满足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对专业信息的需求。

四、推动服务空间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环境和学科化服务空间服务发展

第一,要实现服务空间由各部门提供单一服务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环境转型。IC较之传统图书馆有很大不同。传统图书馆虽然也提供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但其资源和服务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技术支持也较为单一。而IC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服务和技术整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全方位服务集成环境。IC除提供传统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外,还提供网络宽带、有线接口、无线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文字图表编辑软件、统计软件及多媒体编辑处理软件等,使用户在一站式信息服务环境中方便地存取、管理和处理信息,这也是IC的主要目标。这样读者在图书馆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场所。这也极大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二,要实现服务空间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学科化服务空间服务转型。首先,建立学科化专题阅览室。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采用按照研究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4]。学科化专题阅览室是为了实现学科化服务而产生的,个性化、专业化以及深入的服务要求,是目前读者需求的主流发展方向。当然,与学科化服务有密切联系的是“学科馆员”制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建设专业分馆促进学科化服务。为了适应IC的学科化服务,还可以采取专业分馆的模式,选择专业学科的相关信息资源,多层次、全方位开发馆藏及虚拟馆藏文献,为研究者的研究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新、快、专业”的服务。

第三,要实现服务空间由传统的封闭式围墙隔断式向全开放、大开间的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IC的空间布局要有开放性。传统图书馆往往比较注重为读者学习提供安静的空间和氛围,读者之间难以进行交流和讨论。而在IC中,除为个人学习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外,还设立了小组学习空间。IC以其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的小组学习空间,为学生进行多任务处理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这也是IC与传统图书馆的一个主要区别。另一方面,IC的服务设施和家具配置要考虑其灵活性和适用性,能够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随时调整,在空间设计上要以学生学习为导向,为读者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交流空间,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支持。

总之,在IC发展趋势下,图书馆要注重空间环境和信息环境建设,内部装饰总体色彩要清爽、明快,在功能布局、家具设计、VI导引指示系统等各个环节要体现人性、开放、现代的理念,从而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活力,人与环境相和谐的读书环境。

参考文献:

[1][3]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90;91.

[2]张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0):80.

[4]李荣,刘旭.对新环境下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8-80.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