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领选日记》看晚清时期的东亚关系

2015-11-07何燕文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笔谈

何燕文

[摘 要]1881年,朝鲜高宗派金允植作为领选使带领学徒工匠来到中国天津学习清朝工业制造技术,并与清朝洋务派官员商谈朝美缔约一事。金允植与李鸿章、周馥等人进行了多次笔谈,为研究中朝关系、东亚关系以及世界局势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金允植;笔谈;东亚关系

一、金允植的生平与著述简介

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号云养,出生于清风金氏两班望族世家。十六岁前往汉城求学,先后师事朝鲜大儒俞莘焕及朝鲜开化思想鼻祖朴寿,较早形成了救国图强的开化思想。高宗十九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身在中国的金允植奏请清朝派兵平乱,后与清军一同归国,瓦解了大院君的势力。此后,金允植受到重用,先后担任机器局总办,经国事务衙门、通商事务衙门协办等职。

其著述主要有《云养集》、《阴晴史》、《续阴晴史》、《领选日记》、《天津谈草》等存世。尽管《领选日记》发现和出版较晚,但涵盖之前作品的所有内容,其成熟当在《阴晴史》之前,且为后者之创作基底,故免受金允植晚年自编回忆录时各种主观顾虑所影响。本文主要以《领选日记》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时期的东亚关系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

二、晚清时期的东亚局势

十九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迅猛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也把侵略的魔爪延伸到了东亚。此时,清王朝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洋务运动,而朝鲜王朝为了在乱世中求得一席之地特地派遣金允植带领工匠来中国天津学习机器制造。金允植在天津时与清朝官员就朝美缔约一事进行了多次笔谈,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官员和朝鲜士大夫对东亚关系以及世界局势的判断和应对,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对日后中国和朝鲜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朝关系

在与中国长期交往中,朝鲜之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以慕华思想为主要特色的小中华思想。在这种慕华思想的指引下,朝鲜恪守藩邦之责,诚心事大,尽管清朝取代明朝以后朝鲜贬斥满族人为夷,否认清朝的的中华正统,但两国间的朝贡关系仍没有改变,朝鲜文人大夫心中的慕华思想引导着他们向中华学习,从以前的文化制度到现在的外交礼仪。

金允植在《天津奉使缘起》一文中就详细交代了他此次中国之行的原因。

我国素无他交,惟北事中国,东通日本而已。自数十年来,宇内情形日变,欧洲雄长,东洋诸国,皆遵其公。舍此则孤立寡助,无以自保,于是中国及日本皆与泰西各国修好,所立约者近二十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孤立无援朝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接受中国提出的“亲中联美”的外交政策。

亲中国者,我国服事中国自有数百年,相守之典礼,然海禁既开,我国亦以自主立于万国之中,则内治外交中国不便干涉,而我国素昧交际,若无中国相助则必随事失误。

朝鲜事大数百年,一直仰慕中华,在西方列强席卷东亚之时大清王朝对于朝鲜来说犹如救命稻草一样,所以金允植在抵达天津后和李鸿章笔谈时就屡次说道“远人当此岁暮举目无亲,如梁燕恋主,不厌百回飞来”,借以强调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当周玉山问到民间流传朝鲜有独立自主之意时,金允植也极力辩解“向者独立半主等语,即是日人勾间之计。此时,朝鲜对中国的依赖可见一斑。

清政府在遭受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自然也提高了警惕,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利益。琉球为日人所灭,安南为法国所欺,缅甸为英人所侵,三大藩属都已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朝鲜不仅是中国的藩属国之一,而且还关系着中国东三省的安危,所以无论是从清朝颜面上来讲还是国家安全来讲,保护朝鲜都是义不容辞的。

(二)中朝眼中的日本

在金允植到达天津前,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参赞黄遵宪于1880年9月6日(光绪六年八月二日,高宗十七年八月二日)在东京送交即将归国的朝鲜政府访日修信使金宏集,内容为论说朝鲜“今日之急务”为防俄,而“防俄之策”为“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以图自强”。可见,最开始清政府为朝鲜制定的外交方针里面有着“结日本”一条,但是后来却只剩“亲中联美”,这与日本后来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道路有着很大的联系。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之后,积极推行“开国”政策。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由于英国人轻易地便戳破中国纸老虎的面具,日本近代大陆政策乃逐步形成,甚至在日本开国前,便已凝聚成一种侵略性的学说。后来日本吞并琉球时,清政府才有所觉悟认识到日本也走上了军国主义之路。金允植在和周馥笔谈时,周馥说道“日本性狡,此时但其力不足耳,然贵国与中国一气,彼自不敢轻动。”而金允植对日本人的看法也是“日本之性如妇女,难远难近”此时,清朝和朝鲜眼中的日本是狡猾而能力不足的,后来金允植拜访许涑文与其笔谈时也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

主人曰:贵国民心亦恶日本之人否?

答:小民无端切齿,常恐生寡。

主人(时主人半醉回,有红潮放言)曰:日本可伐,又曰中国若伐日本,贵国能出兵相助否?

答曰:元时遣将伐倭,敝邦金方庆亦率兵随征。前明时敝邦被倭患,明朝倾天下之力以救之,上国若有致讨之举,岂敢顾友谊乎?但虑力不足耳。

主人笑曰:戏谈耳,大抵日本兵力财力不足深虑。

虽是酒后乱语,但也道出了绝大部分清朝官员心底对日本的蔑视,认为日本“不足深虑”,可能也正是对日本的认识不足才有了后来在战场上一系列的失败。

(三)中朝眼中的美国

李鸿章在和金允植笔谈时介绍美国时说道“美国在泰西诸国兵力最弱且为人和平,虽与贵国通商,断不致生事”,此外,许涑文对国际局势的评价也是:

泰西无成心者,美而已。英尚能持其故步,法则篡弑相,仍俄德屡仇其上,皆不可为训,窥谓其国必有更易之势。

整个清政府对美国的印象都是友好的,甚至抱有幻想,认为美国刚刚独立,没有领土野心,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光绪六年(1880年)美国公使薛斐尔主动要求中国助其与朝鲜订约,虽然打着民主国家的和平旗号,但隐约可以看出其侵略野心的苗头。但是清廷的官僚们普遍认为英美与日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贸易利益远大于领土野心,于是可用他们来制衡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实际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本的市场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继而转变为原料产地的争夺战,只有通过土地的占有才能巩固其商业市场。

李鸿章等人在为朝鲜草拟朝美条约时执意加入“朝鲜久为中国属邦而外交内政事宜均得自主,他国未便过问”一条,一方面希望能够维持中朝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又希望朝鲜能够以独立的主权国家身份和美国公平地缔结条约。最后,在朝美立约时,“朝鲜为中国属邦”这一条并没有被美国接受,因为当时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即以维持各国门户开放及领土独立为目标,当然对此要求无法接受。后来清政府方面因怕“固执费事”,于是采取了两种方案:一是由美使电函本国政府请训,并暂空条约第一款;二是由清政府先向美国发出“朝鲜素为中国属邦”的照会,后缔结条约的形式来操作,但这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四)中朝眼中的俄国

美国与朝鲜缔约后其他国家纷纷伺机而动,占有地理优势的俄国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次机会。周馥在和金允植的谈话中就提到俄国:

周曰:俄国有书来不宜屡拒,以好辞答复而已。

金曰:俄书之四次退却亦已过矣,此后来书饬令受上,但恐俄人托以既通书札,不时来泊,逐欲议修好通商等情事,或窘迫未能妥善之虑耳。

这是周玉山在劝诫朝鲜对待俄国的态度不宜强硬,应以好辞婉拒,以免招致俄国的不满,从中不难看出清朝对俄国的畏惧。早在黄遵宪送交给朝鲜政府访日修信使金宏集的《朝鲜策略》中就提到朝鲜“今日之急务”为防俄:

地球之上,有莫大之国焉,曰俄罗斯。其幅员之广,跨有三洲,陆军精兵百余万,海军巨舰二百余艘。……朝鲜一土,实居亚细亚要冲,为形胜之所必争。朝鲜危,则中东之势日亟。俄欲略地,必自朝鲜始矣。

俄国疆土辽阔,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军事实力都非常强大,加上野心勃勃,就连欧洲各国都十分忌惮,更何况军事力量十分薄弱的清王朝。朝鲜与俄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吞并朝鲜对俄国来说件轻易而举的事情,若朝鲜被吞并那么中国东北部岌岌可危,所以当时清王朝对俄国十分避讳。后来,朝鲜与俄国商讨缔约时:

周曰:现闻驻京俄使有说俄国欲派员赴贵国议约,前日美约稿彼已阅过,言甚妥协,但俄与贵国接壤,现约各条包括不尽,应增几条较为周察。

俄国提出在朝美条约的基础上新增几条陆路通商的条款,金允植等人心中大为不满,十分担忧俄国的非分要求,但是周馥等人还是以“大凡接壤之国不能不通商”来劝慰金允植,放纵俄国,以求自保。

(五)其他欧洲国家对朝议约

在金允植与周馥等人为朝美缔约成功欣喜不已时,其他欧洲列强也闻风而来。

周曰:昨英国公使威妥玛请见傅相,傅相辞以有丧不便接客,威使力请,不得已见之。……威曰:然则待美使回,即欲出去。傅相曰:美使与朝鲜议约现有成稿,未知贵国将何如?威曰:我亦依美人所约,一字不改。

当时,李鸿章因老母去世正在守孝期间,但是英使还是执意请求相见,最终商妥按照朝美议约原稿与朝鲜立约。作为世界第一的海洋强权,英国的利益始终在于维持海上航线的通畅,但由于俄国幅员辽阔,使其可以借由某种全方位的突破来推动其东进政策,这给与英国极大的无形压力,于是它被迫在全球与俄国“宣战”,至于最东线的战场即是朝鲜半岛。虽说“一字不改”,但只要有了通商的权利就是占据了优势,后来英国便以“暂住”为由占据了朝鲜巨文岛。

继英国之后,法国与德国也纷纷前来与朝鲜缔约。金允植对如此前赴后继的形势有些欣喜又有些担忧,他明白朝鲜作为小国,土地贫瘠,尚无可通商之地,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乎的并不是这些。

唐曰:本月初八日,法国攻破安南东京。......法国自得安南八省之后,久有意全吞越国。

余曰:曾闻泰西国惟俄外不贪人土地,此说亦妄。

金允植和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笔谈中分析当下国际形势,法国吞并了越南,英国也把侵略势力扩张到了缅甸,“蚕食东洋”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现在朝鲜与欧美各国都缔结了条约,但金允植很清楚世事变幻,弱国无法自立。在立约时,马建忠也劝诫金允植“洋人多狡,在贵国议约时请先折其心,无俾肆其所欲”。这大概是清政府在经历了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传授给朝鲜的一点经验教训。

三、结语

在这个近代化的漫长过程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受到的挑战与冲击是相当多元化的,他们被迫在相当短暂的时间中去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文化知识,并实现国家的富强,这个重担对他们来说无疑太重了。作为宗主国,清政府在这次朝美缔约过程中可谓尽心尽力,虽然也关系到本国利益,但处处都可看到大中华对属邦国家的仁心与大度。可是“弱国无外交”,无论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还是清政府对国际形势认识的不足,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帝国主义国家剥削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蔡东杰.李鸿章与清季中国外交[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3]权赫秀.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4]刘顺利.王朝间的对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李卓.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6][韩]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7]王鑫磊.帝国斜阳下的亲密接触:论朝鲜官员金允植的天津领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笔谈
动人心弦方能启人心智
让“笔谈”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
与施蛰存先生晚年“笔谈”琐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沟通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钥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简介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由笔谈管窥中朝文人文化意识的差异
笔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与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高年级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