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边界在大学开放空间的应用

2015-10-21曹文婉罗嫚芳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

曹文婉 罗嫚芳

【内容摘要】文章从相关概念入手,论述了柔性边界在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实际校园设计案例的剖析,初步探讨柔性边界在大学开放空间的应用,试图对柔性边界在城市建设中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柔性边界  大学校园  开放空间

一、大学开放空间

校园开放空间是指校园内的户外区域。开放空间作为校园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学生很大一部分在教学楼、宿舍之外度过的自由时间,是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以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性化设计刺激与社会相互渗透的大学校园加速发展,大学校园空间早已不是单纯地用建筑割裂出道路了,这种刚性的、直接的、强硬的区域对接方式,渐渐转变成柔和的、包容的、相互渗透的双向性交流的区域对接方式,由这种对接方式变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柔性边界。

柔性边界可能存在于功能区与功能区对接的地方,也可能在建筑的周围,能够使人在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时候很好地完成心理上的转换,柔性边界在校园开放空间中起到了调节空间合理过渡,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开放性,促进师生校园生活交流等的重要作用。正是有了柔性边界,校园开放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承担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柔性边界在校园开放空间的表达

柔性边界在校园开放空间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同時因为校园职能的独特性和综合性,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学习、住宿、餐饮的基本功能;另一反面它还承载着学生课余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生活相互渗透,因此柔性边界的表达就有很多独特之处。例如梨花女子学校的建筑基地位于山谷地带,两边是峡谷状的覆土建筑,中间是山谷凹入式下沉地面,人们由此通往教学楼。中央峡谷地带开始的时候坡度很小,然后急剧加大,里面加设了台阶,人们在这种被放大的台阶上能满足各类公用:这里常常可以被作为集会的广场、户外讲座场所、户外餐饮空间等,也是一个天然的阶梯教室,既连接着休憩与教学的功能区,同时也承载着休憩与教学的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模糊了这两个空间的界限;而建筑群体上边是屋顶花园,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体的一种覆盖,也是建筑和雕塑的集合观赏地。设计师把原本给人印象不可攀升的僵硬的屋顶顺势打造成了屋顶花园,在用特殊手法使景观模糊建筑边界的同时也升华了城市和校园的附属绿地。当人们驻足于屋顶花园或流连于阶梯休闲娱乐时,也许他们还能对望。屋顶花园及台阶作为连接着教学楼与公共绿地的校园边界空间,实现了地下与地上、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柔性边界为校园开辟了别样富有意境的空间,富有韵味地表达出“梨花深处”含义。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是将校园灰色空间与文化结合的一个例子。沈阳建筑大学的选址本身就是一片农田,然而稻田景观的设计者并不是直接消灭农田建立学校,生硬地区分农作物产地与校园空间,而是将使用同样的元素作为景观创作的依托,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充分模糊校园与农田的空间边界。这样就使原来的水稻、小麦和其他农作物,以及乡土植物,既维持景观的生产功能,同时赋予其新的角色——提供学习和户外活动的场所。大量得使用水稻及当地农作物作铺垫,不但投资小易于管理,而且符合当地特色,创造出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在稻田景观当中,四方形平台连接着纵横的小路,每个平台中都有一棵庭荫树和一圈坐凳,师生可以坐在稻田旁读书讨论,感受书本与外界自然的交融,在这里升华对建筑与生态的体会。作为边界的大片的稻田为校园生活空间带来视觉的活跃感,让稻香融入书声使得两者的界面变得更有层次,不仅在形态和功能的界限上实现柔化,并且使稻田景观成功通过日常农业景观创造文化的认同感。

位于美国休斯敦的莱斯大学,在2005年对学校进行了景观修复设计,原来无序、未被充分利用且无人问津的校园灰空间Brochstein亭被重新打造并成为活跃的学生活动中心。围绕着Brochstein亭、图书馆之间,这片未被关联的边界空间需要重新被设计,使之与图书馆之间有更好的过渡。设计师在这周围种上榆树灌木,形成高耸的空间框架,与图书馆遥相呼应,且在建筑的广场中利用植物界定用餐空间和人行道。一道道林荫小径将小树林一分为二,为这个边界空间制造了无限的可能。道路两边的花、长方体黑色喷泉、潺潺流水、斑斑阳光、可移动的座椅以及微妙的光影为来此歇息的人们带来了惬意、舒适的感受。另外,水循环营造出的氛围还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整个柔性空间变得更加有条理且充满了诗意,无论早晚都能满足学生休息、人际交往的需要,诠释了一种灵活、非程式化的充满“人气”的校园边界空间。

结语

如今教育大发展而引起的如火如荼的开放式校园的建设在国内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国外也存在差距,例如校园空间尺度不合理,人文关怀和互动性不足等。诚然,国内外的社会因素影响到校园的存在形式,然而大学作为一个连接学生与社会的空间整体,更应该模糊校园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边界,不仅要改变国内“围城式”的校园环境,还要让信息穿过人和人之间的墙壁,让中国本土文化渗入大学教育,所以在设计原则中就更要注重构筑柔性边界空间在高校规划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同时,校园是承载大学生综合活动的空间,与社会相互渗透,可以看作是城市的缩影。本文在分析柔性边界在校园开放空间中的应用的同时,希望能为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赞助,项目编号:RW:2014-15)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西丹丹.大学校园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D].清华大学,2006.

[3]李杰.大学室外活动空间柔性边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4]郭星义,张敏.“模拟街区”模式运用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关丹旸)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
对大学校园内流浪动物的管理建议
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特性探析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完善高校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
咖啡与音乐沙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大学校园二手交易市场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大学校园中式快餐品牌传播策略探析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