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玉文化的玉质美和玉德美

2015-10-21张翠云

关键词:玉质

张翠云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惟一将玉性与人性相结合的是中华民族,也惟有中华民族以玉比人喻事,寄托理想情怀。在美学鉴赏领域,玉质美和玉德美组成了中国玉文化重要的美学特征。文章以玉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玉性与人性融会贯通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玉文化 玉质 玉德 自然属性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征。惟有中华民族讲究人玉合一,以玉比人喻事,寄情明志。翻开中国800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有关玉的记载和传奇故事,玉渗透到古代政治军事、哲学艺术、伦理道德和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成因上论,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华;从地位上讲,玉被推崇为万物之主宰;从礼仪上讲,玉被标榜为道德之楷模;从实践功能上说,玉被珍视为辟邪消灾、延年益寿的神器;从美学鉴赏角度而言:玉质美和玉德美组成了中国玉文化重要的美学内涵。

一、玉质美

玉质即玉的质地,正是因为质地美才有了玉与石的分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我国1979年版的《辞海》对玉的解释:“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色泽和光彩,人们才精挑细选,使这种具有特殊质地的“美石”独立出来,称之为“玉”。中国玉从古至今都有广义的概念,西方统称为软玉和硬玉(翡翠)。软玉通常指和阗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

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汉代以前孔子提出的玉德美就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比附的理论成就。古人称:“美玉无瑕,白璧无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赞美的就是玉的质地美。

1.“坚缜细腻”之美

玉料的质地坚硬缜密,细致滋润,细粒的致密岩石经磨蚀后表面水润光滑,故称“坚缜细腻”之美。

2.“温润以泽”之美

玉料滚石、卵石呈致密的块状,表面矿物的断口露出内质的油脂和光泽,磨蚀成流畅的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无瑕之美”

和阗白玉、羊脂玉为单一的透闪石矿物结构,纯净无杂质,故显“美玉无瑕,白玉无瑕”之美。

综观玉的质地,细腻滋润、坚硬缜密、光华照人,具有一种温润而凝重的美感。正是因为具备了温润、无暇和坚贞(缜)的自然属性,孔子和许慎才将玉性比附涵盖于人性之中,使二者水乳交融,形成了渊源流长的“玉德说”。

二、玉德美

玉德是根据统治者广施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抽衍的思维活动将玉固有的自然属性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精神演绎。即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的十一德之说,属玉文化美学中的伦理道德范畴,最终落实在“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事玉不去身”等传统观念上,成为约束君子行为的准绳。东汉许慎改变了孔子的十一德说,认为玉有“五德”,是历史上玉德说的最后诠释,一直流传至今,给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玉是天然美石本质上的自然属性,将玉的属性“人格化”,则演变为“玉精神”。玉的天然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揉在一起形成了玉文化的精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深刻阐述了玉的“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本质属性。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语意双关。

(1)玉之仁

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细腻润滑,比喻广施恩泽;温,指温和柔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指玉的颜色质地和光泽温润柔和,滋养恩泽万物,是富有仁德的表现。

(2)玉之义

义理,指玉石的纹理。“勰理自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知晓它的内部结构,“表里如一”代表了玉石富有正义感,实事求是的品质。

(3)玉之智

优质的玉常用来制作乐器,因其质地坚硬细腻,故敲击声音舒展和谐清扬悦耳,远播四方。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象征。

(4)玉之勇

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列居首位,故玉宁折断而不弯曲,坚贞而不屈服,是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气节的体现。

(5)玉之洁

廉即廉洁。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他人或求得好处,但却能坚守廉洁而不为之。

玉德说萃取了民族精神的精华,——“润泽以温”的奉献品格;“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风尚;“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其独特的玉意识和玉思维彰显了中华玉文化特有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中国玉文化是一首由“美”凝固的史诗。“玉,石之美者”,因为美,石实现了向玉的蝶变;而玉则以其独有的特质实现了向精神和道德领域的飞跃,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玉质美是对玉的自然美之表述,玉德美则是玉的自然属性的伦理道德之开拓,融入了人性美的哲学范畴。文章对玉之美的认识只是“引玉之砖”,现代玉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继承玉美学的历史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完善其哲学和美学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经贸学校 河北石家庄)

猜你喜欢

玉质
残蝉
古玉器鉴定与辨伪
赞武汉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方玉蓉(嵌名诗)
西周晚期鸟形玉佩赏析
专家支招科学挑选原石
浅谈和田玉的雕刻工艺
赏梨花
坐看云起时
公主传奇(大结局)
公主传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