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探讨

2015-10-21王玉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提高探讨教学效果

王玉

摘 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语文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培养合格的中职校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语文学科地位与教育作用在当前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境:教师语文教育观念滞后、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僵化呆板、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和谐、语文评价方法单一并缺少激励机制、教材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等等。该文从三个方面对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策略作一下探讨,不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关键词:提高 教学效果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33-02

在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差,不爱学习。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睡觉、讲话、玩手机,把语文作业当作沉重的负担等等,致使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在此我以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一个比喻,他把教学比作哄小孩子吃饭,任凭你父母把饭食夸耀得多么香、多么甜、多么有营养,如果孩子不把饭食吃下去,这孩子还是胖不起来的。这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教学说到底还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活动,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目标。否则,不管你老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如何详细,且再三强调知识是如何的重要,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文本,并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和训练,那么其结果还是枉然。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一代应当“自主发展,终生发展”的一代。他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做文章。

1 用合作的精神构建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设计者、讲演者和裁判者,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教学课堂结构中,由于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因而往往在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教师是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以合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语文新课堂。这里的合作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要有贡献,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合作对学生而言就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文的关怀、创造性的发挥、全程参与。对教师而言,合作也意味着一种分享。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通过合作来完成教育秩序的构建?

1.1 师生合作学教材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对具体的某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则通过师生一起阅读引言部分或研讨练习来明确。在阅读教学时要师生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多重对话 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弄清这些关系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路径。

在教诗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朗读的方式来理解。例如,在教舒婷的《致橡树》时,我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去除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这样,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也就加深了。

1.2 学生合作促探究

学生合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究,是为了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运用得好无异于如虎添翼,让大家在愉快的合作中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这样的民主化教学就不再是原来的“安静”的一言堂了。

例如,文言虚词的学习是一个难点,经常出现不管教师讲多少遍,练习时学生还是记不住,更不会用的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归纳的方式达到较好掌握的目的。如“以”可作介词“拿、把、用、根据、凭借”和“因为”;用作连词与“而”同,只是不能表示转折;偶尔用作动词,一般作“认为”,个别情况下也作“率领”。学生两人一组在课后自己归纳某一个虚词的用法,反复练习,对常用的文言虚词加强了理解,加深了记忆,比老师强行“灌输”,强迫记背,要有效果得多。

合作学习方式并不玄奥和神秘,在实际操作上,只要能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討论即“多重对话”,让学生自行获得结论,并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用电教手段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21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促使电化教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以色彩鲜亮、画面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教学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强化记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手段呢?

2.1 利用课件,形象直观

例如学习文言文时,一首悦耳动听的古筝乐曲,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之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又如教学《静女》一文,《静女》是中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2.2 网络浏览,整合资料

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 网络写作,张扬个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或“无话可说”,这一老大难问题困扰着老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接近生活。这些网络资源迅速、快捷地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得以让他们从多角度来考虑文章的立意、内容。同时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

3 用创新的思维拓展语文课堂

创新教育是一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人活力,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因为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从不同的角度 尝试创新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起到拓展语文教学课堂的作用。

3.1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极大求知兴趣为前提,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启发性原则提出疑问,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进入意境,为之振奋,进而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3.2 激活灵感,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脚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仟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3.3 拓宽思路,激发求异

“求异”,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做法。

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根据本次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的小屋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对于这样的小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为了写出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小屋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观察的角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小屋”,同时随着作者的观察角度的变换,感受景物与意境的变化。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描摹景物,而是着重于神韵的把握,用大量的笔墨写山、树、花园、天空、以及“幸福的阶梯”,着意于烘托渲染气氛,把自身乐观旷达的襟怀与优美的景致和谐交融,使文章读来令人轻松愉快,这是本环节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轻松豁达。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指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要完成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教材,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 徐素玲.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之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5):124.

[3] 徐林英.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4(7):48.

猜你喜欢

提高探讨教学效果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