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价值冲突 践行传道之旅

2015-10-21邵晓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真理真实真情

邵晓红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复杂多变的转型期,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高中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甚至是错位和滑坡。政治教师应该强化教学中的传道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德育成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真实”说话,用“真情”引路,用“真理”导航,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价值冲突 真实 真情 真理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习近平主席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政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显性课程,一直以来承担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并不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借助网络科技和大众传媒,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但由于其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判断,认识事物容易走极端。在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市场,而集体主义、诚信意识淡薄;权利意识突出,义务意识、责任意识缺乏。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产生的冲突,给我们教师的传道之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认可主流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的价值冲突点,从生动、复杂的价值冲突中找到德育的教材、教机,用真实、真情、真理来传道,可能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纠正学生的观念,弘扬教育的正道。下面笔者结合《实现人生价值》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感悟。

一、用“真实”说话,挖掘真的价值冲突,以“实”引道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学中的“生活化”理念,要让现实的生活世界走进课堂并融入课堂,让知识通过学生的生活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有“真实”的意义。因此,在政治教学中从源于生活的“真”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有助于学生认清生活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实现传道之旅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习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做的就是寻找真人、真事,挖掘真冲突。

【真实在线】1982年7月11日,因救69岁掏粪老农魏志德,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二大队大三学员张华24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牺牲后,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但是,在张华被追认为烈士的同时,社会舆论围绕24岁的年轻大学生为救69岁老农而死是否值得,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争论。 (空洞的说教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借助这个典型的真实案例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思我在】学生讨论:张华拯救老农“值”还是“不值”? (借助这一问,呆板的课堂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很热烈,而且学生的不同回答呈现出了学生真实的价值观,为教师的教学寻找到了真实的切入点。)下面是学生的观点。观点一:少部分人认为张华救人牺牲是一种高尚品质,是值得的。观点二:多数人认为张华作为一个大学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于老农,所以不值得。

建构主义主张:“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并以此支撑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张华的案例从时间上来说比较久远,但它引发了全社会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其冲击力和震撼力是空前的。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取向仍有较大市场,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帮助学生解答困惑依然有现实意义。本节课从张华救人的真人真事出发,展示了真实的价值冲突, 接了社会的真“地气”;通过讨论和判断使学生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 接了学生的真“人气”。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有助于达成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

二、用“真情”引路,渲染真的价值感悟,以“情”咏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词语,只能培养伪君子。”当道德插上情感的翅膀时,道德就有了飞翔的可能。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借助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说情,唱情,甚至煽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对于渲染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目标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完成传道之旅的动力和保证。

基于此,面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困惑,笔者并没有急于评判是非,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进行情感构建。

【我听我感】 笔者朗读了梁晓声的《冰冷的理念》一文的片段。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救人于危难中,就像数学上的公理一样,不用讨论,证明即是正确的。具体到“救人值不值”这一讨论上,更是可耻的。因为它侮辱了人类的智慧与是非的基本判断。经历多年的风雨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人们对人的生存权利重视起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面对危险,有人因恐惧而退缩;有人压抑住甚至战胜恐惧而勇敢上前,前者化身为“草民”,后者则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我们更赞扬舍身救人的人,他挽救了同等的另一个生命,并增添了人类的尊严和勇敢。而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是否会因为仅仅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而感到一样的光荣?

舍己救人还是袖手旁观也许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光荣”。那么请学生一起朗读美国波士顿犹太人纪念碑上一段忏悔: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就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当读完这一段时,学生脸上露出的是思考、惭愧的表情。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讲述了下面这段话: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我们是希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还是袖手旁观呢?

理论很骨感,情感很丰满。在德育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方式,让师生情感沟通,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政治课堂就会生动有力。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就等于抽掉了政治教学的灵魂。政治教师只有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用“真理”导航,明辨真的价值选择,以“理”悟道

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有着鲜明的价值诉求,即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政治教师,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误区,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灌输真理、宣扬真理,把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的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使政治课具有鲜明的导向和铸造功能,这是传道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动之以情,还必须晓之以理。在张华救人值不值得的问题上,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还事件一个真实的价值判断,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走出误区,树立基本价值观。

【我辨我明】

问1:假如大学生张华救老农是“不值得”的,那么把老农换成是“我”,你们认为值得吗?——所有学生都认为是值得的。

问2:救老农是不值得的,救“我”就是值得的,这是为什么?“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张华大吗?——学生无法回答。

教师总结:张华不会在考虑清楚被救的人是谁,值不值得救之后再去施救,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在这个本能背后是他价值观的支撑。正因为有这种价值观的指引,张华以及无数的张华才会为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奋不顾身,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惠及我们每个人,这也正是我们国家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每个人只从“冰冷的理念”出发,做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那么,最终就再也没有人来救“我”了。(避免正面说教,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设问,却引导出截然相反的答案,这就动摇了学生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便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判断。)

问3:那么我们当初判断张华救老农“不值得”是基于什么呢?——学生认为这仅是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这件事情的精神价值。这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

问4: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书本知识: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这个贡献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我们不能离开功利讲精神,但我们更不能抛开精神埋头于功利。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和功利价值的标准。

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变成个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施教者高大上的理论灌输来实现的,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面对新的教学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针对问题,找准切入点,抛出疑惑点,让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正误,这样的结果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发展,德育便是塑造灵魂的高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课必须始终如一地加强德育教育。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承担教学的责任,拿出教学的智慧,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把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真理真实真情
风雨真情
真情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