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形势下报纸深度报道的思考

2015-10-14果庆

理论观察 2015年3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报纸思考

果庆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获取海量的新闻,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信息传播的主体地位受到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得以生存乃至更好地发展,成为传统媒体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报纸;深度报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14 — 02

一、成就与发展趋势

特色是报纸的生命,办出报纸特色的关键在于加强深度报道。现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报纸都非常重视深度报道,见诸报端的各类深度报道具有背景丰厚、内容翔实、分析深透的特点,他们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劣势。

深度报道在报纸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我国正在进行着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需要。改革使我國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民风和社会心理等等发生了人们始料不及的裂变,许多问题急待解答。在新旧体制交替转换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撞击,不同群体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使人们既对改革充满希望,又产生着许多困惑。改革是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作参照系的情况下进行的,成功与失败并存,各种因素互相牵制,使改革显得步履艰难,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此长彼消,对改革者是与非的认识与评价莫衷一是,这些社会现象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不可避免地与报纸联系在一起。

新闻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理应反映变革社会的各种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然而,按照单维的思路,对事物作非此即彼、非好即坏、非白即黑的判断的两极式报道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庞杂的社会内容,从读者的心理来看,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已经不同于过去。对客观事物的变动,人们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了解,他们还想知道这些变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前景是什么?这样的报道任务,一事一报、动态性的消息,包括评述性的报道也难以胜任,深度报道便应运担负起这一任务。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闻记者们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了,不再只是简单的“传声筒”,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去独立思考。改革的时代造就了一大批这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记者、编辑。

二、当前报纸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抓好深度报道是报纸日常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深度报道往往抓住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复杂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并对它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的工作中常常起着导向引路的作用,因而探讨深度报道在报纸中出现的原因及采写上的误区,明确深度报道采写的具体要求,提高新闻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度报道潮涨潮落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在西方被称“大报道”或“特写”。在我国,它是为了适应国家在进行着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因此,在深度报道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系统的背景材料,它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来加以考察,着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崛起除了与其它媒体竞争的原因之外,更深层原因是读者需要,改革使我国延续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问题急待回答,在新旧体制交替转换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撞击,不同群体的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使人们对改革既充满了希望,又产生了许多困惑。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受众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从而确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深度报道的出现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因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目前深度报道的现状是,有关深度报道的文章频频见报,但深度报道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数量比较少;二、质量普遍不高。分析其中原因有三:一是新闻观念不是很新。那种上传下达、按部就班的宣传方式仍然充斥于大多数编采人员头恼,旧的思维定式没有打破。二是业务功底不够深。表现为综合分析能力、驾驭多体裁能力较差,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三是市场效益意识淡薄。主要是一部分人读者意识淡薄,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不思研究、不去把握,缺乏创新精神,不下功夫抓写深度报道,影响了报纸质量。

(二)深度报道采写误区

深度报道潮涨潮落,除了社会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就记者而言,深度报道高难度的采写要求和记者采写能力的相对疲软,以至出现了许多采写上的误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度报道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时下一些记者热衷于参加新闻发布会,凑饭局捞实惠,这种风气在新闻界颇有市场,这种作风和党的优良传统是相左的。

误区之二,采访不够深入,浮在面上。有些记者感到深度报道难以驾驭,往往拐进死胡同出不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深度报道采写的方式不适应而引起的困惑。长期以来,新闻采写方式局限于一种接受型,记者与被采访者定格为取与予的关系,记者习惯于一成不变的足跑经验,跑会议,追逐“头头脑脑”要现成的材料,以会议和文件为拐杖去采写新闻。深度报道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采写模式,它要求记者自觉去开辟新闻采写的渠道,深入调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从而挖掘出具有深层涵义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采访。采访不深入,报道必然缺乏深度。而我们的一些新闻记者摆开写深度报道的架式,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新闻报道的采写方式,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充其量只有深度报道的“壳”而没有深度报道的“质”。

误区之三,材料不够理论凑,为理论而理论。读者喜爱深度报道,因为深度报道适应了读者全方位了解社会了解问题的要求,它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能起到“解惑”的作用。读者通过从中了解到的信息,校正自己的方向或确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它对读者的影响是以读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为前提的。然而,现在的一些深度报道却由于其可读性差而使讯道受阻。人们常说“形象大于思想”而我们的一些深度报道却是思想大于形象。有些记者把深度报道当作负载理论,随意罗列事例,贴理论标签的工具。由于采访不够深入,掌握的材料不够,写作时一旦陷入困顿,便出现了“材料不够议论凑”的现象,打起思辩的幌子,表现出矫揉造作的唯理主义倾向,使新闻报道理论化,学术化,理论思辩大于新闻事实。

(三)努力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

面对当前深度报道采写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寻求新的对策,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积极措施以提高新闻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势所必然。

1.深入采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是我党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存在于客观实际生活中,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活动中,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决定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而,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新闻工作者的立业之本,许多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依靠它而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同时,调查研究作为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从根本上说是对新闻工作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就其裨而言是一种专门的调查研究工作。新闻采访就是为采集新闻,遵从新闻规律而进行调查研究,要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到第一线去调查研究。因而深入调查研究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下的主要方面。缺乏调查能力或不愿做调查研究工作的记者,都是不合格的记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抓的是重大社会题材,反映的是纷繁复杂的问题,它要求新闻翔实,内容厚实,材料扎实。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于记者作好过细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深入、系统、跟踪式的调查研究进行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记者对要进行深度报道的问题才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的“深度”才出得来。那种远离群众、远离事实、远离新闻源,浮在生活层面上,缺乏吃苦精神的记者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有价值的深度报道的。

2.在“三贴近”的交叉点上做文章

毫无疑问深度报道要抓重要新闻或社会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具体题目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或挖掘呢?这就要求记者寻找“三贴近”的交叉点,在“三贴近”的交又点上做文章,力求做到同中央精神贴近,同实际工作贴近,同群众脉搏贴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深度报道关涉面大,在选题上,“三贴近”缺一不可:有的深度报道与群众脉搏贴得很近,群众很关心,但于实际工作无补。有的深度报道单纯从宣传角度切入,群众不一定“买帐”。寻找“三贴近”的交叉点,既是写深度报道的难点,也是对记者能力的挑战。

3.树立“三个意识”

首先要树立宏观意识。深度报道不但要抓问题,还要抓深度。上下求索,纵横对比,事理结合,阐发真知是它的显著特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树立宏观意识。宏观意识就是一种大局观全局观。要写好深度报道,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一般说,深度报道要从微观入手,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却要有宏大的全局背景,微观的新闻事实需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是写不好深度报道的。

其次,要树立理论意识。深度报道往哪儿“深”,一方面要了解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采访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往理论上深,加强思想性。单纯记载事实不是深度报道的追求,说明、解釋、理性的作用在深度报道中十分重要。深度报道理论深度的实现,需要记者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深的思想修养,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有较深的修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发展形势以及世界发展形势,洞察所报道事物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需要明确的是,写深度报道虽然要有理论意识,但偏向理论,用理论淡化或淹没新闻事实也不是发展方向,深度报道既要担当起社会思辩和认识的功能,又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那种动辄打起思辩的招牌空发议论的做法读者是深恶痛绝的。

再者,还要树立建设意识。深度报道要抓现实重大问题,必然会涉及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疑点”、“敏感点”等问题,这势必会触及到种种现实矛盾。对这些问题怎么看怎么写?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无论在选题选材上还是在行文用语上,少一点情绪化的东西。多一点建设意识,即多考虑报道的社会正面效果。〔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报纸思考
确实不容易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