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生原创力在声乐教学中的培养

2015-09-25张红霞

歌剧 2015年5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学生

张红霞

内容提要:声乐教学主要是训练、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表演能力的过程。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自身音乐素养的不同,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开发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创造力,对学生个性化潜能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分析、理解、鉴赏、再创作和音乐表现能力。关键词:声乐教学、学生、原创力

声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好的声音能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声乐教学的目的便是塑造美妙悦耳的声音,也是训练、培养学生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表演能力的过程。声乐教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把知识和技能传送给学生的一个“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过程,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声乐授课时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从思想进入音乐进而进入灵魂。因而可以说声乐教学是一项最具有人性的活动,它鲜明地体现了人性与人际交流的某些本质方面。教师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给予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而教师的道德品质与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技巧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训练过程通常伴随着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歌曲处理,因此声乐课程训练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往往会感到艰难,难以做到。而对于学生来讲,精神与身体的紧密配合,是完成声乐课必备的辅助良材。学生声乐技能与表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教师从理论上、方法上,对作品的分析处理、声音色彩、肢体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而对作品的歌唱与表演,演唱技巧的内部消化过程却必须依靠学生的主动性与个人潜能起作用才能完成。原创力是学生个性化的潜能。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原创力,使其能灵活而富于创造地对作品进行处理,从而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活动。

一.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师生相互了解

学生的原创力是一种个体内在的潜能,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和能力。它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学生对音乐的先天性感知能力,我们可称为先天因素;其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音乐环境,我们称之为后天环境;再次,学生本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往往会决定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归结于文化基础因素。在声乐教育中,学生了解、信任教师是培养学生原创力的首要条件。

(一)教师当因材施教

教师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如同医生对病患进行诊治,医生在诊病的时候要进行“望闻问切”这四个过程,在声乐教育中也会有相似的过程。

教师在接受一批新学生的时候,应该通过与他们接触和交谈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性的了解,然后再从声乐教学中去了解学生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想象力与创作力。只有对学生的音乐感觉、嗓音特征、理解与模仿能力、歌唱与表演能力等能形成原创力要素的准确认识,才能设置、安排、调整相应的针对性较强的授课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师还应从各方面关心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喜好、思想观念及其对所学专业、课程的认知度,为开启学生原创力,促进其学习声乐技能技巧与培养歌唱表演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当调动潜能

在对声乐教学的探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比喻——许多声乐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张白纸”。这表达了老师希望在声乐授课时,学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交托给老师,以便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声音和情感的表达。与此同时,学生也希望能够尽快地了解自己的指导老师,了解他们的专业水平以及他们的教学风格。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声乐启蒙老师,所以在声乐学习上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声乐理解。让学生重新接受现任的声乐老师,完全信任地将自己交给老师任由他进行声乐指导,开启并建立双方坚固的信任模式,是首先要做到的。因而,让学生去充分地了解现任老师的歌唱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工作态度、师德风范及个性等,对于之后的声乐教学工作的进展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充分了解并认可现任声乐老师之后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其嗓音交给所信任的专业教师,并能做到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启动创造性思维进行歌唱技能技巧与表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旦学生对现任教师不满,他们将会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去找他们认为好的教师,要么放弃声乐课程。这两种选择前者可取,后者不可取。由此可见,教师应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我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理论修养及师德修养,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能成为学生的典范而不误人子弟,赢得学生的信任,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原创力,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卓有成效。

二.声乐基础训练是培养学生原创力的关键

声乐基础训练是学生演唱作品之前进行的声乐技巧训练,需要声乐老师在课前进行备课,并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演唱的声乐训练方法。良好的声乐基础训练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而学生玎以很好地得到原创力的培养。

(一)营造多样化的发声训练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样,歌唱也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状态都可以运用到歌唱状态中。感悟生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歌唱,所以对生活的感悟是我们进行歌唱的良师益友。教师进行声乐训练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拓自己的思维,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歌唱的题材与技能,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原创力,进而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气息训练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个发动机,那么我们的气息便是支配我们身体运作的电流,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能量使我们进行运作。所以在声乐训练时,气息训练必不可少。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进行吸气练习时都会有“提胸口”的现象,这样错误的吸气方式使得学生在下面的发声训练中出现呼吸不畅、声音“发挤”的现象。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在气息训练方面会与气功相结合,也就是常说的“气沉丹田”。但是到底什么是“气沉丹田”,如果简单地跟学生说,“丹田”位于肚脐以下5厘米的地方,学生还无法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寻找气息支撑点时,吸气时身体像一个气球一样充满气息,并且气息下沉到小腹,带动横膈膜鼓起,之后又如气球漏气般将气息从牙缝中送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横膈膜随着我们的气息进行运动,这样便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横膈膜的力量,为我们的歌唱找到支撑点。

2寻找发声点

当告诉学生歌唱发声点在软腭时,在不了解口腔各个细小部位之前他们不一定弄得清楚具体位置。但如果通过生活细节来寻找就要直接准确些。第一,感性认识。告诉学生在哭、笑、打哈欠时口腔上腭用力最强的位置就是歌唱点,他们会马上调整状态去积极地找到并感受它;第二,理性认识。日常生活中人们早晚都要刷牙。教师可提醒学生在刷牙的过程中去了解熟悉口腔中各部件的形状部位,明确发声点所处的部位及其周围分布的肌纤维、骨骼状态。学生经过感知与思考会把得出的结论或疑惑说给教师听以寻求正确的答案。

3统一发声点

找到这个点后,在发声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马上能把握住它,容易出现发声点时前时后、时上时下地移动,位置不统一、音色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可用“穿针引线”的方法来告诉他们如何稳定发声点。首先需要体会“穿针引线”的动作与过程:其次需要制造想象空间,假设软腭正中悬着一枚针(它就是发声点),针眼向上,声音就是线;最后,注意发声,弱起(线头要虚)还是强起(线头要齐),将声音从针眼穿过,并注意“穿针引线”动作的均匀度和平稳性。要求学生保持状态就能支撑歌唱点的一致、声音的统一。

4.温故知新

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周期性,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得到快速提高。声乐理论是大众化的,而声乐教学则具有极强的个体性,许多理论应据个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灵活运用。所以课堂教学记录和反复的自我练习是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笔记是课堂的延伸,记载着个体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课外练习的指南,学生自学的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原创力的又一个空间。在声乐授课的课程中,老师多思维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逐渐挖掘自己的原创思维,课下的温故也是对课上知识的拓展、延伸。所谓温故方能知新,课下对课上的知识及时“消化”,及时发现问题咨询老师,双方相互配合,长此以往必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从作品演唱中培养学生原创力

对学生原创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师生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再到对学生进行声乐基础训练。这些都为学生对作品的演唱和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和表达是其声乐素质的全面表达。因为在基础训练中教师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所发声音的物理状态及物理声效,所以学生在声乐作品的演唱时也会习惯性地去追求发声的物理状态及物理声效而忘记歌唱的本意。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从培养学生原创力着手。使学生原创力在声乐作品演唱练习中得以实际运用。

(一)课前准备有利于推动学生原创力的发展

声乐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品时应选择与学生歌唱能力相适应并且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作品进行演唱,在布置作品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认真了解作品。

1基础性认识

基础性的认识就是学生在拿到作品之后对谱例上所反映的音乐内容进行准确的了解。学生必须要认真地弄清作品的调性、曲式结构、节拍、基本节奏型,了解其中所有力度、速度与情感符号,唱准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熟读歌词,了解歌词大意、情感。在作品学习过程中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但它涉及到学生基本的音乐修养和文学修养,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和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运用。

2.深入探究

在认识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作品进行基础性的了解,还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学生还需要了解作者(出身、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创作特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作品表达的内容,时代背景),如果作品是选自中外歌剧,就要注重对歌剧的创作背景、歌剧内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深度探究作品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的演唱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多方面的修养,还会成为学生原创力发展的动力。

(二)解决声乐作品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原创力与实践力

在声乐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每个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声乐作品的重难点也是因人而异,主要有高音、长音的气息运用、字词的咬吐方法、拼读的准确性、音乐风格、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处理与表演等方面。学生在经过了对作品的基础认知和深度探究之后,进行实践后必定会有自己难以把握的地方,这些难以把握的地方就是他们各自面临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作品处理之前应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说、演唱,提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与老师进行沟通和探讨,教师再根据他们的难点和存在的其他问题来引导并以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其逐个解决。处理难点的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原创力的开启。

教师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曰后声乐作品的处理上都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剖析,再则可以开启学生对作品的再度创作思维,有助于学生原创力的发挥运用。

总而言之,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声乐教学不仅需要师生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而且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原创力,从而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桂亮.教育心理艺术——心理效应与教育艺术趣谈[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30-31.

[2](德)莫里茨·盖格尔,艾彦译.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0.

[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等职业学校群众文化艺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69

[4]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2829.

[5]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23-24.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