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派歌剧之旅

2015-09-25欧南

歌剧 2015年5期
关键词:斯基鲍里斯诺夫

欧南

【歌剧内容】17世纪初,大臣鲍里斯·戈杜诺夫阴谋篡夺了王位。青年修道士格里高利怀疑鲍里斯·戈杜诺夫王位的合法性,便试图冒充和他年龄相同的王位继承人德米特里王子,联合波兰贵族一同推翻鲍里斯·戈杜诺夫。鲍里斯-戈杜诺夫上台以后,实行残暴统治,导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这时流言开始传播,人们纷纷议论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个篡位者,而王位继承人德米特里王子并没有死,他将带领波兰军队重新收复合法的王位,这使得鲍里斯-戈杜诺夫惶惶不可终日。不久,由格里高利率领的波兰军队日益逼近,而国内的诅咒声也越来越激烈。最后,鲍里斯·戈杜诺夫在绝望中发疯而死。

知其民族苦难的忧郁天才

“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穆索尔斯基(1839-1881)说过的一段话,颇能代表民族乐派对于人民、对于本国历史的重视:“人民使我难忘,只有人民是最完美的、最伟大的、不可比拟的、真实的。只要熔炉不能把整个俄罗斯化掉,民间音乐艺术的惊人的宝藏就取之不尽。为了反映俄罗斯人民全部的、真实的生活,必须不懈地挖掘民间艺术这一永不枯竭的矿藏。”这虽然是穆索尔斯基个人所言,但基本上代表了这个团体的艺术宗旨,它使人想起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曾经也说过:“创作音乐的是人民,我们作曲家只不过把它编一编罢了。”

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的中间人物,也是该集团中最具有天才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曾是下级军官,后成为小职员,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他一生的创作基本上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质量上乘,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穆索尔斯基基本上是个性格忧郁的人,在军队期间染上了酗酒的恶习,而后半生生活的穷困潦倒更使他无法摆脱酒精的控制。穆索尔斯基生性敏感、脆弱,他缺乏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去对抗黑暗的社会,而个人在无尽笼罩的黑暗面前,抗争谈何容易,何况穆索尔斯基只是一个小人物。

生活在这个年代且有天赋其实是累赘。穆索尔斯基是个酒鬼,也是被自己毁灭的天才,他试图在酒精中寻找解脱,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去世时年仅42岁。穆索尔斯基写过一些歌剧但都没有完成,像卡夫卡一样,忧郁性的天才常常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以至于无法持续性写作。《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他唯一完成的歌剧。

穆索尔斯基不但是个酒鬼,由于个性的原因,他常常受到同行和评论家的攻击。连同样深受压抑、忧郁之苦的柴可夫斯基在赞赏他的才能的同时,也不免数落他几句:“你(梅克夫人)说穆索尔斯基无可救治了,真是很对,他的才华在这些人(指‘强力集团)中是最出众的,但他天性狭隘……而且天性喜欢粗鲁、粗糙、粗暴的东西。他卖弄自己的浅薄,以无知为骄傲……但他真有才气,甚至有独创精神……这个穆索尔斯基尽管有那么多丑陋的东西,他讲的是一种新语言,不一定美好,但很新鲜。”甚至连托尔斯泰在别人问起穆索尔斯基的时候,也轻蔑地表示:“我不喜欢天才的醉鬼,也不喜欢醉酒的天才。”

但不管怎么说,怎么评价,穆索尔斯基都代表着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面,他的音乐有着民族乐派中最可贵的东西,他寻找到了苦难的俄罗斯大地所能感受到的那种声音。一部《鲍里斯·戈杜诺夫》便足以让他跻身于伟大作曲家的行列。

穆索尔斯基的生活可以分成两截。他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小时候的生活优越而富裕,在乡村宁静的庄园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让人想起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乡村的日子。他有保姆照顾,有私人教师教他学习文化和音乐,而穆索尔斯基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音乐天赋,9岁的时候,就已经公开演奏菲尔德的钢琴协奏曲,如果他一直生活在这种优越环境下的话,很有可能成为格林卡那样的绅士作曲家,或者和安东-鲁宾斯坦兄弟那样,成为音乐界的名流。但恰恰在他人生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遇到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得他失去了庄园收入,只得住在城市简陋的小公寓里,充当小公务员勉强度日。这种突发性的变化,往往会激发人去思考,尤其是没落的贵族,因受过良好的教育,根本无需为金钱考虑,甚至鄙视金钱,他们过着高傲的精神生活,但世事变化,最先折磨他们的,就是以前为之不屑的金钱。这更能刻骨铭心地让他们感到世事无常,人生的飘忽不定。

另外,他虽然因结识巴拉基列夫而成为“强力集团”中的一员。但由于身份的卑微,在这个团体中,他并无一言九鼎的号召力。且在当时斯拉夫派,西方派两派之争时,他并没有明确地偏向于哪一方,这都表明了穆索尔斯基特立独行,不善人云亦云的独立性,而这在任何圈子化的阵营里,都是不被看好的性格。他既攻击西式化的音乐学院科班的教育,满怀信心地要把俄罗斯音乐的民族风格,从西方音乐的藩篱中解救出来,但他又不是完全的斯拉夫派,穆索尔斯基认同的标准是:“我希望我歌剧中的人物,在舞台上像现实中的人一样的讲话,没有夸张和扭曲,我还希望只写纯艺术性的音乐……我所突出的是生活的旋律,而非古典主义的旋律。”虽然酒精摧毁了穆索尔斯基的健康,但他的大脑却是十分的清晰,这种见解无疑比狂热的、砸碎一切的民粹主义者更让人信服。

一部足以传世的杰作

《鲍里斯-戈杜诺夫》是穆索尔斯基最出色的歌剧,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农奴制时代的俄国,其题材来自普希金的同名历史剧,描写了大臣鲍里斯-戈杜诺夫阴谋篡夺了王位,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在人民一片谴责声中绝望地死去。歌剧脚本由穆索尔斯基自己编撰,全剧共分四幕,于1874年1月24日首演。

19世纪的俄国相对于西方来说,还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为赶上西方,不得不实行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但政治上的黑暗仍然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深感压抑。穆索尔斯基是俄国“强力集团”中最有天赋的作曲家,作品不多,数得上号的除了这部歌剧和《霍万兴那》之外,也就是管弦乐曲《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馆》以及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少数几部,风格绚烂而阴郁,但影响很大,德彪西便极其推崇穆索尔斯基。

穆索尔斯基的一生虽然也写过像《婚事》《霍万兴那》《索罗钦的市场》等歌剧,但都没有完成,而只有这部歌剧是他唯一完成的歌剧。歌剧描写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深切的痛苦。歌剧的题材来自普希金的同名历史剧和卡姆拉辛的《俄国国史》,1869年在歌剧完成时,穆索尔斯基希望当时的帝国歌剧院(现在的基洛夫歌剧院)能够上演,但遭到拒绝,他们认为歌剧中没有女主角,也没有时兴的芭蕾场面。穆索尔斯基在无奈之余只能对歌剧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这样终于在1874年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首演。在穆索尔斯基去世以后,这部歌剧曾经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引来了一些批评,认为该剧的管弦乐有些粗糙,而戏剧结构也显得紊乱。最后由穆索尔斯基的好友,也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重新进行修订(穆索尔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有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修订完成),而现在上演的大多是经过修订的“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版”,也有上演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编写的版本。

这部歌剧之所以屡受好评,是因为歌剧对鲍里斯-戈杜诺夫篡位的暴君深刻的心理刻画。这部歌剧以心理描写见长,对鲍里斯-戈杜诺夫篡位以后所承受的担忧、恐惧极为出色。和通常甜腻的意大利歌剧不一样,歌剧整体风格显得沉闷和压抑,而吟诵调的风格使得歌剧的音乐富有戏剧性,它注重的不是演唱,而是内心感受,这对喜欢表演的歌唱家来说,演起来会非常过瘾。俄罗斯早期的男低音夏利亚宾是这部歌剧最杰出的演绎者。

“强力集团”现在已经享誉世界,在当时,保守的势力无不把他们当成是揶揄的对象,这种苦闷或许是促使穆索尔斯基借助酒精来摆脱痛苦的原因。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往往都是不幸的,这似乎已是历史的必然,任何时代也难以摆脱这个怪圈。穆索尔斯基最终死于酗酒,但他的这部歌剧却是俄罗斯民族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从人格上来说,穆索尔斯基其实是个不谙世事的、具有孩子般性格的天才,他经常被恶意的评论家追赶,他的酗酒既是对评论界恶意批评的抗议,也是自我折磨。在他神志清醒的时候,可以迅速写下不朽的乐句,但更多的时候他是被酒精控制,在他去世不久前,著名画家列宾为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幅肖像。在我们面前的穆索尔斯基是一个穿着病号服,邋遢、浮肿,头发凌乱,目光狂暴的男人。人们根本无法把这个形象和贵族、大作曲家联系到一起。而列宾在给斯塔索夫的信中更是提到:“隐瞒真相是毫无意义的,人人都知道穆索尔斯基成了一个双手颤抖的半白痴。”在俄罗斯最黑暗的年代,一个像他那样纯真的艺术家是难以面对现实的。坚强虽然是面对恶意环境所必须承担的心理素质,但道理往往只是道理,它只是书本上的语言,当一个人真正身处这样的环境里,真要学会坚强,谈何容易。

猜你喜欢

斯基鲍里斯诺夫
建筑史话
英国首相深陷“情妇门”,全球直播前仍痴迷情事
被逐出家门后,英国首相风流再酿悲剧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浅论
沉睡五百年
幽默与漫画
幽默与漫画
幽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