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的人殉现象述论

2015-09-20郭俊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墓主父权

郭俊然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先秦时期的人殉现象述论

郭俊然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人殉现象是一种非常野蛮、落后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先秦时期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查,可以发现人殉现象是伴随着父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它随着父权的日益膨胀,日益扩展到政治领域之中,并成为大屠杀的一种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日益提高,文明进程也日益加快。虽然人殉事件仍层出不穷,但作为一种风俗已经开始趋于消亡。

先秦;人殉;社会;大屠杀

人殉的产生和古人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基于生活的实际和主观经验的积累,对自身、疾病、生死或梦幻的困惑与费解以及对黑暗的恐惧等,古人相信“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记·祭法篇》)。这是人殉时代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鬼神信仰即灵魂不灭。他们想象着有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鬼魂世界。为了死后有所寄托,古人将“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视死如生的鬼狐观念就这样刺激了人殉现象的产生。

最初的人殉现象表现为妻妾殉夫,它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的诞生或形成时期。“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因此,人殉现象是伴随着父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它随着父权的日益膨胀,日益扩展到政治领域之中,人殉作为大屠杀现象的一种形式出现了。1934年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中发现殉人90多个。从殉人的随葬品和棺木来看,其身份上到墓主的妃嫔媵妾,下到禁军侍卫,甚至仆从都有。①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1001号墓[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28-69.1950年发掘的殷墟武官村1号墓中发现殉人45个,其身份分别是近臣、媵妾、侍卫以及驾车的奴仆。从数量上来看,媵妾为最多约有24人,其次是近臣约有17人,驾车的奴仆1人,剩下的全部为侍卫。①郭宝钧.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1951,(5).殷墟侯家庄东区260号墓中发现殉人10个,其中位于墓道底部有4个全躯殉人骨架,椁壁旁有5具全躯骨架,另外1个位于腰坑之中,奇怪的是该骨架身手分离。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1).位于椁壁旁的殉人比位于墓道底部和腰坑之中的地位要高。1976年发掘的殷墟小屯村5号墓,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妇好之墓。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墓发现殉人遗骸16具,可以断定其中4个为男性,2个为女性,还有2个幼儿,其余具体情况不详。这些人中不止一人被杀死,其中一个还被腰斩为两段③张光直.商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2013:77.。

到了西周时期,人殉制流行的范围更加广泛,几乎遍布于西周整个统治区域。由于殷周文化的不同,目前发现有殉人遗迹的墓葬基本上都属于殷人或周边民族所有,属于的周人的很少。由于史料的匮乏,关于西周时期因人殉而引发的大屠杀事件并没有见到。

春秋战国时期,人殉现象仍然很严重。“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士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篇》)这是墨子对当时社会人殉现象的描述。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发现数量众多的实例,具体情况见下表:

序号 时间 地点 被害人数(个) 具体情况 文献出处1 春秋 陕西凤翔1号秦公殉人墓 166该墓位于秦都雍城,是春秋墓中较大的一座。从墓中石磬的铭文来看,应是秦景公之墓。166个殉人依次排列于椁室四周和底部,每具一棺。94个殉人先用绳索捆绑或处理成卷曲状,放入框架中,然后被分别置于94个呈长方形的木箱中。估计这些人属于墓主的姬妾、近臣或者是工匠。其他殉人分别置于72个较小的薄木匣内,估计是家内奴隶。(参见韩伟《秦国史钩沉》,《文物天地》1988年,第5期)《秦国史钩沉》2 春秋战国 莒南大店镇1号莒国墓 10该墓发掘于1979年。10个殉人位于椁外,都有简单的木棺装殓。8个位于墓主的头端,另两个分别在墓主的左侧和足端。这些殉人没有殉葬品,仰身直肢,头骨相向。从考古发现的遗迹来看,都属于成年人。《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4]3 春秋战国 莒南大店镇2号莒国墓 10该墓发掘于1979年。10个殉人分布在椁的周围,2个在墓主头端,2个在足端,墓主两侧各有3个。放在足端的2个殉人,1个胫骨和腓骨下端平齐,生前似乎受过刖刑;1个身首分离,头骨向上放置,地位最为卑下。殉人的葬式都是仰身直肢,面向墓主。从骨骼来看,殉人有8个成年人,2个未成年人。该墓中出土有编钟,上面有铭文:“莒叔之仲子平”。估计墓主为莒国的贵族或封君。《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4 公元前678年 秦国平阳 66公元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5]卷5。这是史料中首次出现有关秦国出现人殉的记载,与其它各国相比出现的较晚。《史记》秦本纪5 公元前621年 秦国 177公元前621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5]卷5。这一事件使人殉数量达到了滥刑时代的高峰,数量最多。当时,对秦国的影响很大,可谓举国震惊。“国人哀之。”《史记》秦本纪

序号 时间 地点 被害人数(个) 具体情况 文献出处6 春秋战国之交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殉人墓 20该墓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齐国墓葬,位于齐国故城南0.5公里处。17个殉人属于从葬,分布在墓室周围的17个从葬坑中,每坑一个。葬式都是仰身直肢,头向主室,作旋环拱卫状。从可以鉴定的骨架来看,全部是20至30岁的女性,她们生前应该是墓主人的姬妾。1个殉人位于5号从葬坑中,2个殉人位于15号从葬坑中,她们都是女性。参见(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这表明殉人的身份地位差别巨大,有的殉人还可以有殉人。有关该墓的信息很少,目前还不知道属于何人所有。《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7 公元前433年湖北随县曾侯乙殉人墓 21该墓发掘于1979年,属于战国墓葬。8个殉人与主棺同室,似为墓主的姬妾。13个殉人位于西椁室中,似为音乐艺人。经过鉴定,这些殉人全部为13至25岁的女性。(参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 年,第 7 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8 战国 固始侯古堆1号殉人墓 17该墓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17个殉人中,有11个位于外椁四周,6个位于内外椁之间。这些殉人皆有木棺。大多数葬式仰身直肢,少数俯身。殉人皆为成年人,有5个男性,9个女性,3个性别不明。一般认为,该墓属于楚国的封君夫人墓,但是有不同看法。(参见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9 战国 固始白狮子地1号殉人墓 13该墓发掘于1980年,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侯古堆1号墓毗连。估计该墓属于楚国卿大夫以上的贵族墓。殉人骨架大多已经腐朽,各有一具木棺。5个位于内外椁之间,首尾相连。从位置来看,地位应比其它殉人高。从鉴定的结果来看,全部是40岁左右的男性。8个位于外椁四周。(参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 《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10 战国 淮阴高庄殉人墓 14该墓属于战国墓。墓中没有发现墓主的骨架,仅发现残存的14个殉人骨骸。11个殉人位于椁室内,3个位于椁室外,但均经过扰乱,已经无法得知原状。这些殉人中有成年人,也有儿童。((参见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 2期))《淮阴高庄战国墓》

序号 时间 地点 被害人数(个) 具体情况 文献出处11 战国 乔村2号殉人墓 18该墓发掘于1969年,估计是秦国攻占三晋后的墓葬。18个殉人中除了一个有薄棺,一个随身携带一铁钩外,其它都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其中,还有一个颈上戴有铁颈钳,应是服刑期间被用来殉葬的。这些殉人大部分是被肢解后埋入的,有些是被活埋的。《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

春秋战国时期人殉制度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抨击,孔老夫子更是破口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对以像人形的殉葬品都怀有如此愤慨的情绪,可想他对活人殉葬现象的愤慨之情。但是,由于专制王权的发展,社会上的杀殉现象更为普遍。墨子曾经描述当时的情况:“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大致反应了这一时期人殉活动的严重情况。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使用177人作为人殉。这一大屠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当时,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认为,这是残害百姓,古代有道德的君王逝世后会留下良好的道德和法律,而今却把百姓同情的善人和良臣夺走,太过分了。就连普通的百姓也作《黄鸟》之诗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到战国时期,秦献公于公元前362年下令废除从死制度。但是,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殉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不过作为一种风俗已经开始趋于消亡。

人殉现象是一种非常野蛮、落后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先秦时期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查,可以发现人殉现象是伴随着父权的确立而产生的。它随着父权的日益膨胀,日益扩展到政治领域之中,并成为大屠杀的一种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日益提高,日益加快。虽然人殉事件仍层出不穷,但作为一种风俗已经开始趋于消亡。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5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

[4]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J]. 考古学报,1978,(3).

[5][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王仲殊.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J].考古学报,1954,(8):135.

[7]孟轲.孟子[M].四库本.

[8]墨翟.墨子[M].四库本.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Human Sati Phenomenon in Pre-Qin Dynasty

GUO Jun-ran
(Shangqiu Normal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sati was a barbarous custom which experienced changes in Pre-Qin dynasty.It wa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ernity and became a new kind of massacre.During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hanks to social civilization, this custom gradually died away.

Pre-Qin Dynasty; human sati; society; massacre

K878.8

A

1671-9565(2015)03-025-04

2015-08-26

郭俊然(1979-),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史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墓主父权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历史喵第二部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与赵琦先生商榷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所附官吏履历与三卷《质日》拥有者的身份